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东方时空》专题 > 正文

东方之子:两弹一星院士陈能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21:59 央视《东方时空》
东方之子:两弹一星院士陈能宽

峥嵘岁月——陈能宽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东方时空》11月14日播出节目《峥嵘岁月——陈能宽》,以下为节目内容。

  人物简介:陈能宽 83岁

  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原子弹、氢弹最主要的研制者之一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解说:1964年10月16日,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亿万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当天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发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新闻公报》。无数人涌上街头,如同庆祝盛大的节日。在此后数十年里,由于特殊需要,原子弹的研制者们长期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中,而这种状态对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来说早已成为习惯。1960年刚刚回国5年的陈能宽接受了研制核武器的任务,之后他便开始了长达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隐姓埋名的生活。

  陈能宽:太不同了,家庭生活你像甚至给我老伴都不能告诉她,我做什么事情,一直到原子弹爆炸之后,她看到好像恍恍惚惚地在照片里看见晃过去有我的照片,她也心照不宣地知道我做的是原子弹的这个工作。

  解说:陈能宽曾在美国

留学,并获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陈能宽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携妻子儿女回到祖国。1960年,他被任命为当时的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这个神秘单位负责的正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任务。新的职责要求陈能宽放弃原先的金属物理学专业,转为原子弹爆轰专业。虽然这个领域对他来说还算不上一张白纸,但也十分陌生。

  陈能宽:我连炸药是什么东西都没看到过,什么叫炸药里面叫做黑素今,什么TNT 不知道,雷管,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雷管,都没碰到过。而这天我们这个里面有过去从矿山调下来的,也有从普通常规武器和手榴弹里面这些,他们就比我经验多一点,他们也是我的老师。有时候,我们当时叫做是自力更生过技术关,然后能者为师互相学习,这样的口号还是比较,不光是口号,当时就是大家都是心平气和地来照这个做。

  解说:就这样,陈能宽边学边做,带领团队在北京远郊的古

长城下,开始了原子弹研制中的“爆轰”物理实验。在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挫折在所难免,而做为领军人物,压力对陈能宽更是家常便饭。

  陈能宽:到了晚上不能睡觉,都得想。有时候看到这个长城外面的那个山都好像那个波形,总是一高一低的,不像海平面很平。

  解说:六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落后。要搞世界最尖端的技术,研制耗费巨资的核武器,谈何容易。

  陈能宽:当时的条件非常简陋,就是土法上马。没有计算机,像这样高级的计算机有时就使用算盘,算盘有时候它也有它的用处,你用得好的时候,看起来算盘它也还可以解决尖端武器所要的问题。

  解说: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安装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里的精密零部件的形状和体积,竟然是靠那些简单手摇计算机甚至算盘计算出的。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实验中,为了溶解炸药,他们用的工具,居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那些盆盆罐罐。

  陈能宽:本来是用炸药应该比较高级的什么什么,以后我们是用什么真空炉什么自动化的东西,当时没有的,那就是在帐篷里面有铝锅,先拿铝锅把炸药熬了,满足要做实验的人打炮的人的要求。

  解说: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正赶上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粮食、副食品短缺,许多工作人员严重浮肿。但这些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更具挑战的是他们有时还要面临生命危险。

  陈能宽:实际上我们的雷管比普通雷管都安全,但是它就是有一个因素不认识,它最怕静电

  而静电最主要的是比如我们脱衣服的时候啪啪啪很响,那个静电对雷管有时候可以让它爆炸。先不允许说,有同志天气冷拿个雷管拿在手里,脱大衣的时候就容易爆炸。

  解说:妻子并不知道陈能宽在什么地方,对她来说,那只是一个抽象的信箱号码。几年中,陈能宽从一个信箱“走”到另一个信箱,带着他的梦想和诗情,带着那些雷管和炸药。其实,陈能宽和同伴们何尝不知道他们经常面临的危险和艰辛,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

  陈能宽:我们那个时候从北京这些人都要到青海去。年纪大的也好,年纪轻的也好都有妻室儿女,但是要说走就走。那么互相鼓励吧,写诗写词,有一首诗我倒是记得的,就是陆游吧。我刚才讲的陆游,我觉得比较出名的一首诗大家都知道,叫做死去原知万似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的诗。当时我们要到青海去,那时到那个地方,所以我就想了一首诗叫做是八百年前陆放翁,一身甘愿九州同,华当夜度精神爽,万里西行一起龙,那时候大家互相鼓舞吧。

  解说:陈能宽带领着爆轰队伍,在接连不断的实验中证明自己也否定自己。为了从当时的实际条件出发,加快研制进程,陈能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带领团队创造了有别于当时世界有核国家的新试验方法——冷试验,由此改写了中国核武器定型方法的历史。

  陈能宽:冷实验是个代名词,它是跟热实验相比它是冷的。热呢,我们这所谓热那是有核反应的,很热很热,几百万度上千万度的温度。冷呢一般都使用炸药,那意义还是很大的,可以借用材料,都是热实验。中国哪有那么多油啊,钸啊什么,可以起裂变反应的。

  解说:这个地方名叫马兰,它至今还未在

中国地图册上标出,因为夏季盛开美丽的马兰花而得名,当时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就设在这里。

  陈能宽:暴风沙大了,有时候风沙简直是没有法子拿这个绳子都拽不住,有时候把这个帐篷

  都刮走了,都有。

  解说:1964年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甘肃酒泉的一个秘密工厂装配出来,通过专列运送到了马兰核试验基地。

  陈能宽:原子弹大概就是个球形。第一个原子弹以后就不是了,然后外面很多很多的雷管,很多很多电缆,从外面往里面去就是火供品,雷管,元件,炸药,金属,金属有不同的金属,有的是先使普通的金属,什么铝啊,钢啊,铁啊,再多一点奇怪的铍。再往里面去就是铀啊

  或者是不起反应的铀,还有再里面就是起内在反应的核材料。大概是这么一个一层一层从外面到里面。

  解说:西北戈壁的试验基地,每个人都感到一种前所末有的责任和期待,大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默默传递着这种心情。陈能宽还记得,当时负责国防科技工作的张爱萍将军曾有过一个有趣的举动。

  陈能宽:因为他这个人非常潇洒,要求很严格,但是对下面的人也挺现在讲很通人情。他也知道我们这些人都很紧张,因为我们第一次原子弹实验提的口号很多,但是最主要是要响不响就是假的,所以他的帐篷上写得很大的字,可能比一个“响”字就写在账篷上,我们每天过去都要经过账篷看到那个“响”字,所以提醒我们一定要爆响。

  解说:最后的起爆时刻即将来临,工作人员开始撤离现场。

  陈能宽:最后快爆炸的时候,我不在掩体,我在碉堡里面吧。但是里面已经是指挥的人员在里面,各方面的领导都坐在最前面,具体操作的人更在前面一层,分工非常清楚。有的人只看不动手的,有的人又动手又看的,有的人隔得近一点,有的人隔得远一点,我也看也动过手,但是动手又不像第一线的动手,又比光是看的隔得远远的又不一样。压力有,紧张也有,不过最大的还是期望。

  解说:1964年10月16日14时59分40秒,罗布泊试验基地主控站操作员按下了电钮,十秒钟后,强光一闪,火球迸放,随着隆隆的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陈能宽:那时候队伍都有纪律,虽然我们那个碉堡有窗户可以看,都是关上的,因为万一闪光可以致盲的,所以那一瞬间我们都没看。等到我们要去看的时候,已经是火球开始出来了

  形成了,外面听到声音以后已经是蘑菇云在往上涨了,东方一声巨响。但是此后的是,故事说有些不信邪的战士躲在外面不是碉堡里面,他想看看前面,据说曾经在不知道哪一个我们国家还是,我不记得,曾经有一个眼睛给烧伤过的。

  解说:震彻大地的东方巨响,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国防科技的又一次腾飞,此时的实验现场一片欢腾。

  陈能宽:自己的百感交集想说的话很多,说不出来了,当时大家又看张爱萍那个帐篷上不是一个“响”字,我大概就是写了一篇打油诗,东方巨响,大漠天苍,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