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学术“潜规则”比抄袭更让人震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5:22 舜网-济南时报

  □晏扬

  2006年发表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上的一篇长6100余字的论文,有近5000字与2000年公开发表的另外一篇论文完全一致。这篇涉嫌抄袭的论文的第一作者许永刚,系广州体育学院院长(详见今日本报A33版)。

  学术抄袭,早已让人见怪不怪。但是,这次学术抄袭被捅破之后各方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却让人无法不震怒!

  第一作者许永刚说,“这篇文章我没有参与写作”,是他带过的一个硕士研究生写的,之所以挂他的名字,“可能是因为不挂我的名字发不出来,学报的专家审稿制度是比较严格的”。我愿意相信许院长所言属实,并有些佩服他的直言不讳——不忌讳以学术“潜规则”来为自己开脱责任。这个“潜规则”就是:学生写稿,导师挂名,下级写稿,领导挂名,不仅为了讨好导师和领导,还因为不挂他们的名字文章就发不出来,因为专家审稿很“严格”,不认文章只认人,惟领导的名字是发——这是另一个学术“潜规则”!

  但不客气地说,不参与论文写作,甚至不看论文就同意将自己的大名署上,这种不劳而获的行径与剽窃无异,实为学术之耻辱!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执行主编黄晓春说,出了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因为许院长是领导嘛”,但《学报》编辑部并没有打算追究谁的责任,因为反映问题的不是“原作者”。这一前一后的两个“因为”,多么值得玩味!““领导”二字的分量,远远超过了“学术”二字的分量,什么学术规范、学术品格,全都拜倒在“领导”的脚下——这还是一个学术“潜规则”。

  被抄袭者说,对于论文是不是雷同,“我们不要去做那个结论”,并一再声称“我们自己处理,以人为本,和为贵”。被抄袭者表现得如此宽容与大度,倒让我等局外人的愤怒显得多余。可是,学术成果并不全然是一种“私人产品”,还是一种“公共产品”,因为它发表在公共刊物上,更重要的是,很多学术研究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样的课题研究造假,岂能由涉嫌抄袭方和被抄袭方“私了”,岂能搞什么“和为贵”?“私了”,会否将成为我国学术界的又一个“潜规则”?

  也许正因为学术界存在着这么多的“潜规则”,学术抄袭现象才禁而不止、愈演愈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