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新规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8:30 东方网-文汇报

  徐清泉

  ●我国已明显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以公共性和产业性面目出现的文化艺术生产消费,正以审美方式多样化、高新科技实用化及新兴传媒普及化为依托,逐渐形成这一时代所特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景观。其突出表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艺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具有的审美选择单一性、审美权威垄断性,将审美的选择和体验最大程度地归还给生
活、归还给大众

  ●文艺生产消费一旦将审美选择权从卖方市场让渡到买方市场,则评判文化艺术作品优劣的审美权威,就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行家、评委和官员手中,而群众的意见和认同度就成为了最具说服力的现实。由主办机构招呼十来个评委,大家闷着头打勾勾、看情面、搞平衡的文艺评奖方式,已经越来越失去了权威性和公信力,逐渐被大范围的公众短信电话及网络参与投票所取代。优秀电视剧和电影的评奖也开始不得不以具体的收视率和上座率为考量

  ●面对早已形成的文艺生产消费的供求关系变化态势,新一轮文化文艺体制改革要打破既有的惯性思维定势,及时把握文化供求关系变化的内在规律,特别要从建设和谐文化的大局出发,作必要的应对调适。群众性的文艺生产消费势必需要规避低俗、追求崇高等导向性引领,但也需要理解和呵护,主旋律与多样化相辅相成、不可偏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八次文代会和七次作代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也是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他还强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艺观念、文艺创作方式、文艺队伍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文艺的生产、服务、传播、消费形式日益多样化。这一论断可谓一针见血、高屋建瓴。

  近十年来,我国已明显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以公共性和产业性面目出现的小说、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影、话剧等文化艺术生产消费,正更为密切地以审美方式多样化、高新科技实用化及新兴传媒普及化为依托,借助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文艺产品跨文化营销态势,逐渐形成这一时代所特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景观。其突出表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艺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具有的审美选择单一性、审美权威垄断性,将审美的选择和体验最大程度地归还给生活、归还给大众。

  当今文化产业已将受众为本、内容为王、科技为力、传媒为翼视为业界制胜法宝。以往那种由创意方、生产方、供应方、服务方所主导垄断的“卖方市场”正慢慢被打破。相反,一个文化艺术生产服务日益亲近百姓、深入底层、融入现实的“买方市场”时代正向人们走来。这种现象不仅印证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当下逻辑,而且也印证了接受美学的经典看法。“读者中心论”认为,文化艺术生产不是文化艺术活动的目的或终点,因为文化艺术的唯一对象是受众;“艺术交往论”认为,文化艺术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文化艺术欣赏不是灌输而是交往,文化艺术产品与受众之间是召唤与应答的关系。

  对此,国内近几年来的小说创作、电视节目策划、电视剧生产、电影拍摄及话剧演出等很能说明问题。人们发现,文艺生产消费的风向标已经从卖方指向了买方。凡属于文艺生产消费,只要不真实、不深刻、不动人、不讨巧、不热闹、不好看、不好玩、不同乐的,会在第一轮走场时就惨遭淘汰。小说早在十年前就默默走上了“以民为本”的道路。作家们深知“高大全”、“传声筒”式的东西已成明日黄花,于是开始普遍关注平民所关注的主题。从《白鹿原》、《长恨歌》、《狼图腾》到《藏獒》及《兄弟》等几乎无不如此。电视推出的各类选秀综艺娱乐节目,既成就了一批新人,又用相当高的收视率验证了文艺“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巨大感召力。与之相比,电视剧也不落其后。三两年间,若干部占据收视率前列的红色经典剧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均以主人公不玩深沉的策略来亲近平民。同样,电影和话剧也力求“与民同乐”、以鲜活赚眼球。电影努力用数码科技来挑战人们的视阈极限,借编剧导演殚精竭虑的故事营构来为受众扩张想象空间,其终极目的就是亲近观众,让观众自愿踏破票房的门槛。《十面埋伏》、《功夫》、《天下无贼》、《神话》、《疯狂的石头》等片概莫例外。话剧在深知自己难以大红大紫的情况下,索性老老实实,除了花力气创排《商鞅》、《长恨歌》、《立秋》、《望天吼》等大部头话剧外,更主要的是抓住铁杆受众——白领群体、文人雅士,奋力做好分众市场。

  文艺生产消费一旦将审美选择权从卖方市场让渡到买方市场,则评判文化艺术作品优劣的审美权威,就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行家、评委和官员手中,而群众的意见和认同度就成为了最具说服力的现实。几年前那种由主办机构招呼十来个评委,大家闷着头打勾勾、看情面、搞平衡的文艺评奖方式,已经越来越失去了权威性和公信力,逐渐被大范围的公众短信电话及网络参与投票所取代。像超女的选拔以及春晚获奖节目等的评选几乎都是如此。同样,优秀电视剧和电影的评奖也开始不得不以具体的收视率和上座率为考量。

  面对早已形成的文艺生产消费的供求关系变化态势,新一轮文化文艺体制改革似应对此有所关注。要打破既有的惯性思维定势,及时把握文化供求关系变化的内在规律,特别要从建设和谐文化的大局出发,作必要的应对调适。文艺消费毕竟不同于水电煤等无法随意选择的硬性消费,它必须做到“三贴近”,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认同。优秀的文艺作品作为一种软力量,它具有荡涤世人灵魂、营造文明氛围、整合价值认同、引领社会进步的重大效用。群众性的文艺生产消费势必需要规避低俗、追求崇高等导向性引领,但也需要理解和呵护,主旋律与多样化相辅相成、不可偏缺。应当说,建设和谐文化的用意在于将和谐的精神和实践以一种细雨润物的方式化育到人们的骨髓中、意识中,从而使和谐社会构建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文艺生产消费对此更应责无旁贷。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他特别强调: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我们生活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新追求,对文艺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尤其需要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花力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对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新一轮文化文艺体制改革,作进一步的应对调适,使之与建设和谐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从建设和谐文化的高度来考虑文化文艺体制改革。第二,文化文艺体制改革必须客观面对文化文艺的供求关系变化态势,必须克服管理和调控中久已形成的“路径依赖”弊端,真正做到“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以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工作”。第三,改革应当做到:充分调动民智民力参与更多的文化管理和文化经营,努力构建开放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公众互动参与的文化艺术生产消费生态环境,使文化的管与办更多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特点。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科学报》副社长、副总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