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和单身赴贵州支教写下感人日记的华政女生殷浩哲对话 关爱山里孩子女孩有心搭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05 上海青年报 | |||||||||
昨天本报报道了单身赴贵州支教写下感人日记的华政大三女生殷浩哲,记者在华政校园里见到的殷浩哲,清秀、干净,说话声音不大,但语调果断,有些男孩气,笑起来很爽朗。是什么让这个看似瘦弱的女孩“一意孤行”独闯贵州20天?本报记者为此与她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本报记者 刘晶晶
记者:独自支教当时很多人反对,为什么还那么坚持? 殷:一腔热血吧。我本质上是个热血的人。看了徐本禹的纪录片,就被震惊了。后来和徐本禹基本每周都要通电话,我朋友还笑话我说是不是喜欢上人家了。其实就是想更了解那边的情况,那没什么比自己亲自去看更好的了,而且徐本禹也说那边缺老师。之后联系好了,就更不能不去了,不去对不起人家。 记者:亲眼看到了,觉得跟想象中或是听说的有不同吗? 殷:更震撼,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什么叫做贫穷。我是一个城市的孩子,之前对贫穷毫无概念。但是在那边,我真的看到因为没钱不吃中饭,几岁的小孩就有了胃病。村里的人住的是草屋,唯一的砖瓦房做了学校的教室,一年四季吃玉米和土豆。大热天有的学生还裹着棉袄,我觉着奇怪,伸手一摸,才知道里边是空的,因为没衣穿。 在新寨小学,没一个孩子穿的是双完整的鞋子,全是漏脚趾的、打补丁的。回到上海,朋友请我去吃哈根达斯,4个人就吃掉200块,我当时想到的是,这是一个孩子一年的学费,就这样被吃掉了。当时就觉得特内疚,特难受。 记者:那边的条件很艰苦,能够承受吗?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 殷:真的到了那个环境,就不觉得怎样了,而且我受到的待遇已经是那边最好的了。山里人太朴实太善良,没有水果吃,孩子们会摘桑葚给我吃,学校养了4只鸡,杀了3只,让我顿顿有肉吃。一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睛,我就觉得,我的生命也有闪光点了,那时真的很快乐。要说最不能忍受的?跳蚤吧。那边的跳蚤真能折磨死人。 记者:想过自己的日记发表会引来这样的效应吗?对你个人来说有变化吗? 殷:没想过。刚回来时很不适应,因为反差太明显,对那样的现状觉得很无力甚至有些愤怒,后来作为学校社会实践报告整理了一些出来,《读者》后来看中了拿去发表,谁知道会反响这么大,也给那边带来了一些实质的好处。这倒给了我鼓励,因为发现社会还是关注他们的,但是需要有个渠道让更多人知道他们。 记者:你是受了徐本禹的感召,那为何不选择留在那边长期支教?对于被称为华政的徐本禹有什么想法? 殷:我很尊敬徐本禹。但我不想做第二个徐本禹。在那边支教一辈子,可能对于个人很有价值,但对于当地来说,能改变的太少,了不起给一所学校带来点变化,性价比不高,而且说实话,有多少人能成为徐本禹,大部分支教者只是默默地在教书。我希望能成为一座桥梁,帮助山里的孩子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或许能带来更多的改变。 记者:别人对你的行为怎么看,理解吗? 殷:大部分都很善意。也碰到过有人不齿,或是不屑一顾,说只是年轻人的冲动,我也不止一次地这样想,可是如果没有这种冲动,又何来脚踏实地的一步。贫穷和艰难,我们都要去面对,而非无视。我对那些人要说的一句就是,有本事,你也去走一趟,做点实事,别耍嘴皮。 记者:接下去还想做些什么? 殷:因为贫穷,那里的人很少出山。我印象很深,有个学生,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他说因为他家开了豆腐店,因为家里是“有钱人”了,就不用读书了。那边的孩子有从来没出过村的,在他们眼里,黄泥已经是天下最大的了。我想让山里的孩子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想带他们出来走走看看,现在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希望我能实现。 ■殷浩哲日记摘选 2005年7月10日晚上10:12大水乡大石小学 很快就开饭了,一盆炒土豆,一盆煮土豆,都是超大号盆子,只有盐和少许的油做佐料,可谓“清炒”、“清煮”。大家围坐在桌子旁,就着米饭,狼吞虎咽。孩子们在远处的土堆上张望着,王震又一次向我解释:“孩子们是不吃午饭的,一是因为家远,来不及回家,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家里太穷,无法负担他们吃午饭。孩子们大多有胃病,上课的时候很多孩子的胃就会疼。王昌茹老师曾经搞过一个‘午饭工程’,目的就是让大石小学所有的孩子都吃上午饭,可惜没有成功。”我望着眼前的米饭和大盆的土豆,说不出话来。 2005年7月27日下午5:16黄泥乡新寨小学外土堆上 今晚,我就要离开黄泥乡了。 刚刚给孩子们上完最后一课,我平静地说下课的那一刹那,掌声响起,孩子们的眼泪流下来。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我要上大学,我要走出大山”,冲出教室,泪流满面。 小班长追出来,交给我一个塑料袋,里面是73封信和73个彩纸叠的星星。他用磕磕巴巴的普通话说:“老师,我知道您是城里人,山外面的,也许不稀罕我们的这些东西,每一个同学都给您写了一封信,叠了一个星星。这是我们全体同学的一份心意,请您收下。” 陈老师追上来,塞给我一个已经攥得皱皱巴巴的纸团。我展开纸团,字迹依稀可辨———回去以后给我写信好吗?给我讲讲大学是什么样儿的,我是多么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上大学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