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试水金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0:01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 |||||||||
金门总是做海峡两岸的“试验区”。 1956到1992年金门是台湾的“战地政务试验区”,这里和战争联系在一起。2001年,金门是两岸“小 三通”的“两岸直航试验区”,5年后,经金门来往台湾与大陆的台湾民众以百万计。
今年11月6日,金门县长李炷烽再次提出,要将金门建成“一国两制试验区”,进而与厦门建立“金厦和平特区” 。 “金门可以进行‘一国两制’的局部试验。”在金门县县“议会”上作报告时李炷烽说,“将金门建设成为一座有长 久台湾法制背景的大陆沿海特区岛屿。”按照李炷烽的设想,这将“使两岸在‘一中’和‘两国’之间,重新思索和调整彼此 的特殊关系”。 对于李县长的设想,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李维一表示:“欢迎台湾的有关党派、团体和有关人士与我们就发展两岸关系 与和平统一交换意见。” 金门和厦门,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眼中是联系台湾与大陆的两扇天然的门。在两扇门之间,两岸曾经刀尖相向,而现在 ,作为两岸“小三通”的中转站,金门真的能够扮演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者吗? “一国两制”经贸为先 李炷烽此次报告的题目是《21世纪新台湾的出路——金门作为“一国两制试验区”之刍议》。报告此前的标题是《 金门实施一国两制的利弊得失》,但是李炷烽觉得“这不只是金门的问题”,而是“深陷统独泥沼的台湾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 这其实不是李炷烽第一次将金门和“一国两制”联系在一起。2002年3月,李炷烽在厦门参加研讨会时,就两度 提出把金门作为推行“一国两制”的试验区。 “若台湾有一天宣布‘独立’,金门不妨在既有的基础和经验上,实施符合金门利益的‘一国两制’。”2004年 台湾大选后,面对台独议题再次喧嚣全岛,李炷烽这样表态。 “若金门逐渐香港化,也不是什么坏事!”这次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法似乎更进一步。 早在2002年3月,大陆就已对金门的需求作了回应。“只要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国台 办发言人李维一当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符合当地同胞意愿的事情,相信有它实现的那一天。” 而在金门县选出的台湾“立法委员”吴成典看来,这一天越来越近了。“小三通五年来,两岸展现出了最大的诚意, 让小三通顺畅进行。而两岸增加了解后,大陆现在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特区’,就是要依托福建,进一步加强两岸的交流 。”他对本报记者说,“现在只要两岸在政策的优惠和做法上面能有更大的弹性,金门就会是‘一国两制’一个很重要的舞台 。” 李炷烽觉得,可“以经贸关系为突破口”,最终达到“两岸统一的目标”。 金门和厦门都树立着大幅标语,隔海相望,金门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厦门则是“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两边 都有‘统一中国’。”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问题专家辛旗这样评价这个现象。 金门没有最终决定权 按照台湾相关法律规定,两岸事务的决策权在“陆委会”等更高层级的部门,所以,即便金门县议会最终以法案形式 通过县长的设想,金门也没有最终决定权。 因此,金门县“议会议长”谢宜璋也提醒李炷烽“必须留意与现实距离太远的问题”。而国民党“议会”党团书记长 杨永立也说,“‘一国两制试验区’非县长层次可谈,民众对此意见势必两极化。” 金门县“议员”李丽貌甚至调侃李炷烽,如果当上“特首”,不要忘记提携全体“议员”。 面对质疑,李炷烽的态度是,“我们先抛出这个议题,怎么做,大家再进一步讨论”。“陈水扁在选举时,也说过要 把金门建成特别行政区。” 台湾新党籍“立法委员”雷倩,对李炷烽的设想有更深一层的思考。“金门和厦门,不管是从历史文化,还是商贸依 存的角度看,都和海峡两岸的现状非常相似。所以在金、厦作为试验区,借以突破现行法规的限制,无论对连战先生讲的海峡 两岸‘共同市场’也好,或是马英九先生讲的‘和平发展协定’也好,都可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她对本报记者说。 “如果不藉着小三通突破限制,金门会是一个孤城、死城。”她说,“台湾也是一样,只顾政治的意识形态,而不管 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就很容易陷入边缘化,甚至被孤立的小格局。” 数十万发炮弹 金门位于福建省东南海面,由近60个岛屿组成,最大的岛屿金门岛,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岛形如锭,环岛多海 湾良港,潮高水深。 金门东距基隆198海里,西靠厦门却仅18海里,最靠近厦门的地方,相距甚至只有2310米,鸡犬之声相闻。 金门和厦门并称“二门”。“历史上,金门岛和厦门岛就一直是东南沿海的两个重要的港口。它们同属同安县,互为 犄角,唇齿相依。”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台湾研究室副研究员褚静涛这样看两个岛屿,“是内战才把它们分开的。” 1661年,郑成功的船队自金门东征,一举收复台湾;后来的施琅统一台湾,也是从金门启航;而1949年后, 金门成了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的最前线,1949年10月,解放军进攻金门失利,遭遇了惨重的败绩,而1958年的“8· 23炮战”更使金门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对大部分大陆的中国人来说,“炮击金门”是一段历史,然而,对金门人而言,这意味着45天里每天超过1万发的 炮弹,和整整44年的“战地政务”体制。每晚10时至凌晨4时的宵禁,金门全岛漆黑一片;即使在平日,金门人也不能放 风筝、养鸽子,甚至不能拥有照相机、收音机,否则“一律依军法处置”。 这一时期,金门的台湾守军达到10万,几相当于台湾全部军队的1/4。而根据台湾方面的统计数据,从金门射向 厦门的炮弹,也达12万发之数。 “当时的金门是海峡两岸的军事纽带,炮击则是两岸的政治领导人的交流语言。”辛旗向记者介绍。 事实上,两岸炮击的重要背景之一,就是美国试图让台湾彻底独立。两岸的中国人适时地互相炮击,既表明内战尚在 进行,也是宣示两岸联系没有割裂。 而当台湾的海军舰队通过海峡,前往东沙群岛保卫领土时,大陆解放军停止炮击。同样地,大陆海军驰援西沙群岛与 越南交战时,金门的台湾守军也停止炮击。 协议代替了炮击 台湾导游张启文,1976年还是驻守金门的士兵之一。“毛泽东去世的消息传到金门时,我们大吃了一顿,还喝光 了之前存下来的金门高粱酒。”他对本报记者回忆说,“大家都觉得,要打仗了,我们要做炮灰了。” 不过他最后等来的,是1979年1月1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该文件提出了“和平统一 祖国”的大政方针金门的台湾守军也得到命令,“停止炮击,原地待命”,这一“待命”就直到现在。 也是在那一年,金门台湾守军的一位叫林正义的连长,泅渡到了厦门,最终作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 为大陆人民的福祉献计献策。 1990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在金门举行商谈,“就解决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 和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遣返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了4点协议,并签订下“金门协议”,并成为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分 别授权的民间团体签订的第一个书面协议。 在两岸的大格局中,金门再一次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这一次,“协议”代替了“炮击”。 1990年代初,驻守金门的台湾守军,也从10万人逐步减少到了1万人的规模。终于在1992年,金门的“战 地政务”体制被解除。 “每天看对岸的厦门,咫尺就是一个天涯,感觉不可思议。”金门县县长李炷烽回忆起儿时的生活时感慨。 而当两岸炮击的硝烟散去,金门开始成为一座桥。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金门人比大陆了解台湾,也比台湾了解大陆。”金门县选出的台湾“立法委员”吴成典说。 门打开了一条缝 自2001年台湾方面开放金门作为两岸“小三通”试点以来,金门已成为往来海峡两岸最直接的桥梁。据台湾“交 通部”统计,2001年经“小三通”往返大陆的民众共有2.5万人次,到2005年猛涨到55.5万人次。另据“行政 院主计处”统计,金门“小三通”今年前8个月旅客出入境人数近40万人次,预估全年可望突破60万。 这才是门的常态。然而,仅仅在几年以前,这两扇门还是铁将军高悬。 门相邻,但却一幅冷面,50年不相往来;门背后,忙碌的士兵是惟一的主角。于是,偶尔开启的门户射出的大多是 枪弹。 不过,门户从来是锁不住的。 据中国社科院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褚静涛介绍,“金门和厦门的老百姓之间,小规模的贸易从未停止。两岸的渔 民驾驶着各自的渔船出海,在金门与厦门间的海面上,交换各自所需。”“这种最简单的经贸往来,即便在炮击的年代,也照 样天天进行。” 时间到了2001年元月,金门的“太武号”与“浯江号”缓缓驶入厦门和平码头,船上站着金门县县长陈水在。他 踏上和平码头的那一步矫健而轻盈,那一刻,人们才突然发现从战争走向和平竟是如此轻松。 这一步,两岸等了40年,光筹划这一步就用了大约10年。 “第一次汪辜会谈之后,金门开始成为福建到台湾的人员物资往来的中转站。”辛旗说,“尽管规模还很小,但是金 门厦门‘二门对开’的目标开始显现曙光。” 门只要打开一条缝,再关上就很难。辜汪会谈之后,来往的游商、进港避风的渔民,信息透过门缝的传递,门背后已 大潮涌动。 据台湾“内政部”统计,“小三通”试点前后,金门、连江人口突然陡增。由于看好未来商机,有许多台商将岛内户 籍转至金门,以便未来通过金门往来海峡两岸。灿坤企业集团一股脑将旗下2000多干部户籍改设金门,并同时着手规划“ 金厦经济圈”的教育训练中心,以便未来将厦门和大陆其他地区灿坤连锁店员工通过“小三通”途径到金门接受训练。原因是 ,“小三通”早期只允许金马籍的台湾人自由进出福建。 2001年于是成为这样的一个节点。为了回应大陆方面开放“三通”的持续压力,台湾方面终于决定开放金门、马 祖作为试点。这本是台湾方面为缓解两岸直接“三通”压力的妥协之举,但这也终于让金门、厦门成为了最早传递两岸和平信 息的通道。 期待门开得更大 金门有一家著名的金永利钢刀店,手工制造的“炮弹菜刀”乃金门一宝。老板说,一年能生产20万把各类刀具。现 在一个大市场正在面前展开。当然原料不用发愁,岛上的废旧炮弹够用30年。 而过去曾长期供应岛上军人的金门高粱酒,如今也憧憬着在大陆的销售,小小金门也早就容不下“金门酒厂”董事长 李文荣的雄心。他正在准备着厦门、泉州、福州的专卖店计划。 金门县县长李炷烽曾对于“小三通”的迫切溢于言表,“20年前,厦门非常荒芜,还不如金门。20年后,作为经 济特区的厦门和我们颠倒过来了。金门不能在这样虚耗下去。”他认为,始实施“小三通”,这是金门、马祖有别于台湾其他 地方的第二个阶段。 “小三通”的5年,让人真正认识了金门的重要性。如今,金门已在厦门办商品展览,厦门、泉州的商品也在金门展 销,两地经贸互动日渐热络。两岸交往增多使金门开始把大陆纳入自己的生活圈,越来越多的民众赴厦门购房,甚至会有金门 人买下了整幢大楼。此外,金门人也越来越愿意到厦门购物。两地来回船票只要1200元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 币),而金门到台湾岛的单程机票就要2000元,加上厦门物价相对便宜,因此周末搭船到厦门逛大卖场已成为金门人的重 要活动。台湾《天下》杂志最新调查显示,受惠于两岸互通,在台湾所有县市中,金门民众幸福感最高。 对于金门的未来,李炷烽希望这两扇门能够开得更大。未来修建连接小金门至厦门前埔的“金厦和平大桥”以及金门 本岛至厦门大嶝的“金嶝跨海大桥”工程,甚至也在他的规划中。不过,目前他正考虑的是通过大陆解决金门的供水、供电问 题。李炷烽告诉记者,台电公司在金门卖电现在一年亏10亿元,如果能补助金门向大陆购电的差价,台电亏损可以减少很多 。 金门县县长李炷烽的会客室墙上挂图,有一幅金门塔山电厂与厦门海沧漳州电厂相互遥对的照片。但是,即便买电的 对象是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投资的漳州电厂,不过,台电董事长黄营杉说,目前“政策不允许”。 不过,李炷烽觉得,“未来金门应进入第三阶段,实施‘一国两制’。”也正因为如此,金门公路旁的房宅墙壁上, 已经出现了“把金门建成一国两制试验区”的醒目标语。 “所谓一国两制特区,在目前的情势下,还看不到前景。”辛旗说。“之所以李炷烽此次高调提出这个设想,主要是 对岛内台独势力的抗议。” “但是长远来看,毫无疑问,金门可以成为两岸经贸整合和政治协调的突破口。” 1987年中秋,金门和厦门同放焰火,伴映海上明月。其后几年,断断续续,而近几年终成固定的中秋庆典。 “很感慨,很感慨!”辛旗说,“原先是飞来飞去的炮弹,现在焰火盈天。” (刘若男、王成波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闻链接 小三通 “小三通”是指台湾当局于2000年12月13日单方面批准的《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俗称 “小三通”,并决定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此规定,凡设籍金门、马祖地区满6个月以上居民,得申请赴对岸 观光、旅游与从事商务活动。而大陆地区人民得经由金马地区亲友或旅行社,申请赴金马地区进行旅游、商务、探亲或探病奔 丧;每年将允许一定数量的大陆同胞到金门和马祖访问,最长逗留时间不超过七天;明确规范开放大陆地区物品准许输入金、 马两地的项目,并予免关税优惠但现阶段仍禁止大陆货物经金、马两地转运往台湾地区,违者将依海关缉私条例惩处。 金门不比港澳更远 □特约撰稿 陈婉容 集两岸政经制度之所长 记者:李县长怎么看待金门相对于台湾的角色? 李炷烽:事实上,金门自古以来就是试验区,我们过去实施过所谓的战地政务。 过去金门对台湾要出入境管制,金门的物资进出台湾也要管制,金门所使用的货币和台湾也不太一样。现在两岸直接 往来,这也是另外一个阶段的一种“一国两制”。当然这是指台湾、澎湖、金门、马祖这个范围内的两种制度,那我们既然可 以在“中华民国”的这个辖区里实施两种制度,那为什么不在两岸之间实施不同的制度呢? 记者:你很看重制度的意义。 李炷烽:台湾制度有优越处,我们学习台湾制度;大陆制度优越的,我们就学习大陆制度。制度和构想的本身就是要 为两岸经贸发展和促进共荣和平,营建一个互利的平台。那集两岸政经制度之所长,为金门来做试验,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此。 记者:关于“一国两制”的设想是怎样形成的?最初,是什么促使你有这个思考? 李炷烽:这个由来已久。因为我们以前就是在“两制”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会觉得实施“一国两制”是天经地义的 事情。 记者:你觉得大部分金门百姓支持你的想法吗? 李炷烽:对一般普罗大众来说,只要谁给民众更好的生活,有更多发展的机会,就是好的政府。 假如“一国两制”的试验区,能够逐步扩大,对老百姓的生活层面会有很大帮助。我也曾经想过来做一个“公投”, 基本上老百姓首先要先对这个制度有所了解,再来做公投会比较有利。 希望两岸了解一个离岛的处境 记者:你从2002年就提出过这个议题,这些年有无一些具体的措施来推动? 李炷烽:“小三通”是我们向台湾极力去争取来的,也是“一国两制”下的产物。现在“小三通”适用的对象范畴也 和台湾各县市有所区隔。我所说的“一国两制”有我们台湾的制度也需要大陆的配合。我们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现在已经开 始在做了,只是以前没有把正式的名称提出来而已。现在做的还不是很顺畅,一方面是台湾没有实施的诚意,大陆对我们的了 解也有限。所以才又把它提出来,希望两岸的政府了解到一个离岛的处境。金门有地理区位优势,为什么不把这优势加以发挥 呢?每年有400多万人去大陆,台湾的政府只限定少数人可以从这里进出。让老百姓可以更省钱也更节省时间的方式都不进 行,舍近求远,我觉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记者:你是否就这些想法跟大陆官员或学者进行过沟通?得到了什么答复或建议? 李炷烽:我难得去大陆,去一次也不容易,都必须要“陆委会”准许。就算去的话大概只能就“小三通”一些事务性 的问题来交流。 记者:你提出的“一国”,指的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泛指的“中国”? 李炷烽:现在所谓的“小三通”,就是两制。至于是哪个“国”,我的看法是,为了让“一国两制”实施推动比较顺 利,不要去涉及具体的争议。强调哪一边都会受到另一方的抵制。 “九二共识”为什么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严格来说,就是有纷争嘛!所以这个部分就先暂时不谈!这“一国两制”主 要谈的是经贸如何合作?工业如何发展?市场如何共同拥有?这个才重要。先舍弃名称的问题,暂时不提。这样不是更好吗? 制度可以继续推动下去。 记者:你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其实更多的意义在于经济贸易? 李炷烽:我觉得现在首先是要撤出有些壁垒。台湾和大陆都要对金门多些宽松,假如一个小小地区都不能有交集,那 两岸之间怎么会有交集呢? 从经济着手,比较容易让老百姓接受。这是一个次序的问题,也是一个策略运用的问题。从经济层面加强交流合作, 消除壁垒。进而就会影响到政治层面。 记者:目前金门与大陆方面的贸易有障碍吗? 李炷烽:例如我们的酒要送去厦门还要缴纳关税,我觉得拿关税就是非常不合理的。严格来讲,关税是国与国之间才 会存在的。金门和厦门之间,别说是同个国家,应该是同一个省,那既然是同个省,还存在关税,那实在很荒谬。我们也是期 望大陆在这方面能够有所理解。 比如现在开放大陆乡亲去港澳旅游,那也希望把金门纳入这个对象。金门就在东南沿海,把金门和厦门的距离看的比 港澳更远,那也不正确。 记者:你的设想之中,是否可能出现大陆人在金门久居。这一点有无现实的障碍? 李炷烽:有的。以外地来台湾的新娘来看,对大陆新娘的限制是比外国新娘还来的严格!外国新娘来台湾,4年就可 以取得身份证;而针对大陆新娘的限制以前是11年,现在最少也要8年。这种差别待遇很不应该。 现在政府的心态还是有偏差的!把大陆变得比外国还外国,更低了。这纯粹是政治操作了! 希望“陆委会”和“国台办”一起来参与 记者:你认为你的想法在台湾其它地方可以行的通么?为什么? 李炷烽:在金门,本地人口大约只有六七万人,海外华侨有70几万,来自台湾岛的有30万。金门内部因为被统治 ,被高压惯了之后,很多人会不敢表达自己的言论。我想特别是在外地的人,见解比较开阔,思维比较开明,反而都会比较赞 成。 我想追求自由、开放、民主、法制,这是一个普世的价值,也是每个人性的基本需求。 记者:你的想法在台湾有哪些现实的羁绊?有无法律冲突? 李炷烽:法律上当然必须慢慢寻求突破,现在的问题就是法律的限制。就像我作为一个县长,和厦门那么接近也有很 多来往,但是我每次去,台湾就要对我做很多限制,我也觉得这不合理。 现在大陆观光客要来金门,不是金门在审查,而是台湾在审查。那台湾就有很多非正常的因素。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 因素,或一种政治考量的因素来介入这种理由,我也觉得不应该。 台湾政府常常讲所谓的“民主自觉”,但是为什么我们金门的前途老是要台湾决定呢?我想,应该站在平等的角度来 看待。很多政策的实施也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以前两岸对峙那么强烈,让金门做一些牺牲,这是不得已的,我们也接受了 。 但现在两岸关系缓和了,这个机会不留给这个以前曾经牺牲的地区,我们当然会觉得不服气啊! 记者:你的这些想法,将如何一步步推动成为现实? 李炷烽:先有正式的报告,现在已经引起了大众广泛的讨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听听大家的意见之后,以后再来看 看要怎么去做。基本上,我第一个就是要成立一个推动的小组,我希望若是两岸的政府都能重视这个问题,那大家就一起来推 动。“陆委会”可以来,大陆的“国台办”也可以来参与。 假如大家真的有诚意要走和解和统一的路线,是应该要怎么做的。两岸的谈判不一定要在新加坡或是澳门,可以直接 来最近的金门,为什么要绕那么远呢? 记者:请你谈谈对两岸未来发展的一些预期。 李炷烽:“一国两制”也不是完全为了金门,我觉得整个台湾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每天制造对立,日本可以靠得住 么?美国可以靠得住么?自己的亲兄弟,把他当仇雠。难道那些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会成为更可靠的战友?天底下哪有这种事。 (刘若男对本文亦有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