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之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1:27 江南都市报 | |||||||||
汉代豫章郡所辖十八城中的海昏古城和历陵古城至今踪迹难寻,成为发现与探索者的一大憾事。尽管南朝宋元嘉二年 (公元425年),经历600多年沧桑的海昏古城神秘消失,但1500多年后的2006年,鄱阳湖水位骤降,永修县境 内与吴城镇隔岸相望的芦潭修河边,值得怀疑的数十根腐朽木桩再次抛头露面,让人们又一次将期待的目光锁定海昏古城…… 修河岸边疑云笼罩
10月,鄱阳湖水位降到百年未见的低水位。船老大开着渔船从寂静的吴城港载着我们向修河对岸的芦潭顺水而去。 两岸无声,修河白色滩中密布的牛屎,倒像雪地里慵懒躺在阳光下的企鹅。“那些木桩子又不是第一次露出来,我看那不像海 昏城”,船老大知道我们此行是为了寻找海昏古城,而且不是第一批赶赴现场的人。因为11月4日,已有媒体在永修县吴城 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勘查了芦潭修河岸边的废墟,于是这里疑是千年海昏县遗址或者是海昏县古粮仓的消息立刻传 出,给人们带来了久违的惊喜。 船行两公里左右的水路后,那些神秘的木桩立在修河汊岸边的乱石中,默默守望着空中的飞雁和在此左顾右盼的修河 水,留守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开始寻找,渴望发现海昏古城遗留下来的踪迹。 -木桩 芦潭修河岸边水浸的痕迹说明,枯水季已经来了一段时间。在高约9米的堤坡现场,数十根布满裂纹的木桩就像断剑 从天而降,深深地刺进乱石中。这些直径20厘米没有隼铆的木桩有的垂直,有的倾斜而立,高出地面最长的约1.4米左右 ,最低的仅有0.6米,局部出现两排。在堤坡斜面中部的砂土和石块中,我们发现有两根木桩中夹隼着一块木板,很像古代 民间的隼铆建筑残存。 在现场的下游仅隔20米左右的河湾处,我们又发现了一处相似的文明遗址,它们就像智利复活岛上神秘的巨石人像 ,虽然没有深邃的目光和高大的形象,但一样仿佛是一位思考者,成为神秘与诱惑的代言人。 -谷壳 修河边的建筑物究竟是住人还是屯物的呢?就在我们陷入困境时,却无意中发现了隐藏在砂土中的一些陈年谷壳。这 些已经发黑的谷壳暗示着这里真的是海昏县的粮仓吗?尽管芦潭有流传说“汉海昏仓廒所也”,意为汉代时海昏就是粮仓,但 现场的所有迹象很难让我们展开想象,因为这个遗址看上去好像已经跟海昏古城没有关系了。有村民告诉我们,这里的现场原 来是个打谷场,可我们仍然担心这是当地的以讹传讹。 -瓦片 由于修河水的常年冲刷,堤坡上乱石和土层里暴露出一些秘密。0.4米厚的青色碎瓦层层叠叠,说明这里的确存在 建筑物,然而,那些没有隼铆的木桩显然与这些破碎的瓦片没有直接关系。青色的碎瓦片不是汉代的筒瓦或者板瓦,甚至没有 南北朝的特征,所以,这里的建筑物并非有15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如果这里就是海昏古城的遗址,那么汉高祖时期 的海昏古城在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消逝后,怎么还会有南朝之后的建筑遗存呢?迷惑接踵而来。 -瓷片 在隔岸的吴城镇,一直有“沉掉海昏城,浮起吴城镇”民谚,但废墟到处散落的瓷片中,更加证实了修河边的废墟与 “沉掉的海昏城”于时空上存在的巨大的差异。尽管现场的考古专家们希望通过瓷片解开一些谜团,然而他们开始感到失望, 因为这里不但有少量宋、元代和清代的瓷片,还有大量明代的青花瓷碎片。这说明在明代,河岸边这个遗址曾经兴旺一时,但 到清代已经颓废。 我们走上堤岸,一片无垠的绿洲远处就是烟波浩渺的蚌湖。假设这里曾是海昏县治所在地,就一定能在绿洲上的泥土 断层里发现1500多年前的历史遗存,遗憾的是我们在方圆几万平方米的范围内一无所获,甚至没有找到一块有价值的瓷片 。 -遗民 偌大的芦潭都被草洲掩盖。离现场百米远就是很小的芦潭村,现仅住着7户熊姓人家。1998年百年难遇的大洪水 冲垮了这里的木结构老宅之后,村里很多人迁出,这7户村民难以割舍故土,仍然留守下来,盖起了现在的新瓦房。 在芦潭村的《熊氏宗谱》中,我们没有发现有关海昏的记载。71岁的村民熊虎元说,熊氏家族在此已经生活了18 代,祖辈们传说海昏城就沉在村北的蚌湖里,湖的西北方向曾有一条石条铺成的街道,48家肉铺临街而立,顺着这条“25 里长街”,可直接通往芦潭村西北面的“公司屯”,也就是现在的恒丰农场。但这些谁也没有看过。熊虎元称,在他小的时候 ,就曾经看这些木桩。尽管海昏城沉入湖水的传说流传至今,但熊虎元却认为疑是海昏县遗址的芦潭,除1998年外,于上 世纪60年代偶尔会涨水,由于不会涨得太高,村民还在绿洲上耕种,直到1998年的大水使耕种结束后,剩下的人家便留 在芦潭上养牛捕鱼为生。 -墓碑 由于汉代的海昏古城和历陵古城一直无法被确定准确的地理位置,所以芦潭上所有的一切都值得人们去发现和探索, 甚至连上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在修河大堤上立的一些水泥界碑,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 在修河大堤上,有四块青石墓碑被砌成长1米左右,宽0.6米的四边形盒子状,其中两块清代墓碑雕龙画凤,刀法 精致中的一块碑上刻着“皇清例授儒林……光绪……”等字,“盒子”里填着的泥土被蒿草覆盖。这难道是一个孩子的墓葬? 然而,当我们向村民了解时才知道,这个“盒子”只是村民的粪池,而墓碑则是从河对岸的沙洲上取来。 -石块 堤脚处,滚落着大量的石灰岩,一些细小的贝类密密麻麻地扒在上面,等待着枯水季过去,河水来年的再次上涨。岩 石有人工打凿的痕迹,在大堤斜坡上,一条由岩石垒成的路从堤上向堤下延伸,但在五六米接近木桩密集处出现坍塌。这些石 块跟木桩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在堤上展开大面积搜索,发现堤上的几户人家的建筑物都是当代的红砖瓦房,只是偶尔在菜园里找到一些石头柱 墩。然而,这些柱墩的年龄与海昏古城也牵扯不上。 废墟在午日的阳光下显得疑云重重,传说让逝去的海昏城扑朔迷离。在场的专家们在蛛丝马迹中展开了猜想。有专家 说,木桩或许说明这里是修河岸边的吊脚楼遗址。也有专家分析认为,石块只是护坡,木桩也是为护坡之用。这里或许是一个 古码头,建筑残留是码头上的仓库或者是稻草房,发黑的谷壳也许能印证芦潭村村民的“打谷场”一说,但瓷片仿佛告诉我们 ,遗址疑为宋代产物,进入明代后人气较旺,清代渐衰甚至被废。 在漫长的时间里,大自然终究掩盖了海昏古城,也隐藏了现场废墟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在史料里寻找,在值得怀疑的 任何地方进行探索和发现。我们期待着或许有一天,“沉入湖底的海昏城”,会意外地“浮出水面”,解说1500多年前发 生在海昏古城的有关地理或者历史事件,满足我们的探求欲望。 故纸堆里的汉海昏 东汉初年,历史学家班固撰成《汉书·地理志》里,曾提到汉高帝时豫章郡辖海昏等县。根据地方志记载,汉海昏包 括了今日的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和奉新5个县。 对于海昏的历史沿革,《九江年鉴》中说,汉永元年(公元104年),于海昏西南立建昌县(县治在今奉新甘坊附 近)。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分海昏(故城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北数里)、建昌部分地设新吴(治今奉新西)、永修两 县。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分海昏、建昌另立西安县(治在今武宁)。 《九江年鉴》里为何如此肯定汉海昏就在今日的永修县西北数里呢?1986年版的《永修县志》里解释说,高帝时 海昏县治在今吴城镇芦潭西北数华里。并且还有一说,海昏县为汉景帝(公元前154年)设置。 《太平寰宇记》中,“宋元嘉二年,海昏废,移建昌居之”。由于史料中只有只言片语,所以我们除了还能知道海昏 是汉时的粮食基地外,至于当时的芦潭到底有多大,已不得而知。 海昏城何时消失殆尽? 枯水季使鄱阳湖呈现出一望无边的绿洲。在通向吴城镇的路上,专家们说简易的道路又将在盛水期被浩瀚的湖水掩盖 。海昏的消逝,让我们回忆起2005年曾报道的枭阳古城和浔阳古城,这两座古城,也和民谚里的海昏古城的命运无异,悄 无声息地被鄱阳湖水吞没。 从浩瀚的海洋演变成如今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可谓历经沧桑。专家们称地质学告诉我们,鄱阳湖与曾经的八 百里洞庭一样,同起源于一亿年前中生代末的燕山运动。之后,地壳的多次反复升降,终于成就了古彭蠡泽,并跟着北部抬升 ,南部下沉和南移的长江主泓道南侵。 泥沙,跟随着以赣江为主的南北分汊水系滚滚而来,旋即又在此沉淀,最后露出水面形成自然堤,使古彭蠡泽和长江 水道逐渐完成了江湖分离。根据《水经·赣水注》,北魏时的彭蠡泽已在都昌县西北一带,形成一片开阔的水域。隋炀帝时, 下沉和湖水继续南移扩展,到唐代已大体拥有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元、明两代,随着湖区的继续沉降,鄱阳湖逐渐向西 南方扩展至进贤县北境的北山,日月湖泄入鄱阳湖的水道,也扩展成为南北向的带状的军山湖。清初,松门山以南的陆地也相 继沉没,松门山成了都昌县南二里湖中的岛山。进贤西北的河汊地区,也因沉降而形成另一个仅次于军山湖的大汊湖——青岚 湖。 然而,无论专家们是说谜一样的海昏湮没湖底于南朝时期,还是在鄱阳湖扩张成今日雏形的隋唐,他们大多还是表示 清代后期以来,鄱阳湖区由下沉转为每年六至十毫米的速度上升,导致湖心开始反过来北移,加上湖水面积的萎缩等因素,很 可能在百年左右,传说中的海昏会重见天日。 落魄汉皇帝新建县筑城? 由于海昏古城被历史“风化”得无影无踪,关于海昏的偶尔发现都会让当代人侧目。那么,只当了27天汉皇帝的刘 贺被贬为海昏侯后,在南昌新建县的鄱阳湖之滨留下了至今保留的两座古城,这两座古城会不会跟海昏城有关呢? -扑朔迷离紫金城 在芦潭,有位老专家提出,寻找海昏古城不能遗忘了历史上汉王朝里的一次宫廷政变。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为没有留下儿子,作为朝廷重臣,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霍光立刻向皇太后奏请,征 汉昭帝的侄子山东昌邑王刘贺为皇帝。哪知18岁的刘贺带来了二百多个亲信,天天不思如何治国,只知在宫中淫乐,在位才 27天,就做了1127件不该做的事,把皇宫闹得乌烟瘴气。霍光和大臣们联名上书,把刘贺废了,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病 已当了汉宣帝。 刘贺被遣返昌邑故国后,被汉王朝废除王爵,赐汤沐邑3000户。不久,又被汉宣帝改封为海昏侯,就国于豫章昌 海昏县。有专家推测说,新建县鄱阳湖滨的铁河乡,至今有一座汉代古城紫金城,刘贺被削去昌邑王号,贬为海昏侯后,就居 住在此城中。 汉代的紫金古城位于陶村西50米,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有7.5万平方米。村民们告诉我们, 村后的古城叫“省源”,意为省城的中心。更有意思的是,众多村民以为我们是探宝者,纷纷说古城里传说藏着三把“金交椅 ”,是朱元璋大战陈友亮时埋藏的。我们闻听一笑。 当我们登上城墙时,发现紫金古城分为内外城,一起到紫金城的专家说,外城叫赤城,内城为紫金城。灰色的天空下 ,近似椭圆形的整个外城,被一条护城河围绕着。如今,护城河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成为村民的粮田。内城在外城西北角,面 积约4万平方米,城墙用黄土筑成,有4个对称的城门遗址。铁河的一些居民说,当地人还称内城为“皇封地”。 寂静的紫金城没有了2000多年前的繁华,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众多汉代的瓦片和一些宋代的瓷片,甚至还找到了一 个铁锛。在内城中的一块空地上,一副已经失散的人骨架被雨水冲刷出来,几颗大棺钉躺在它的身边。散落在菜园里的一块清 代墓碑上,竟然真的刻明此城为“紫金城”。于是,我们想象着铁锛和这副人骨架之间的联系。如果海昏侯刘贺跟紫金城真的 没有关系,那么“紫金城”、“皇封地”因何而来呢? 目前,有关部门初步考证古城应是昌邑王的王城,还未对紫金城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许哪一天,有惊天秘密从这里传 出时,人们还会想到吴城镇的海昏古城。 -“黄金三角”昌邑城 经过专家的提醒,新建县的另一座汉代古城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就是昌邑乡的昌邑古城。 昌邑乡位于南昌市东北郊,赣江下游,鄱湖之滨。当地村民认为,昌邑域名就是来自西汉被除去昌邑王的海昏候刘贺 封筑域于此。我们翻开历史页面:刘贺被削去王号回到山东的昌邑国,汉宣帝担心刘贺有谋反之心,便派山阳太守张敞访探。 由于张敞的报奏让汉宣帝觉得刘贺已经没有实力造反,便封他到江西海昏国来当海昏侯。然而,几年之后扬州刺史的报奏,差 点要了刘贺的命。这位刺史举报说,一个叫孙万世的人报怨刘贺太轻易地丢掉了皇位,且劝“贺谋为豫章王”。而刘贺也自悔 前误,想自立为王。为此,刘贺险遭逮捕,被削夺贺邑3000户。不久,刘贺因入不敷出,郁郁寡欢而死。 如果昌邑城是已被削去的藩王刘贺所筑,那么他确实是有谋反之心了。专家们称野史有说,被贬海昏的刘贺往往驾舟 浮江,至赣水口愤慨而还,后人称为“慨口”。现今,没有人知道“慨口”在什么地方,只有空无的昌邑古城对视苍穹。 遗憾的是,1954年、1998年的几次大水,让古城只剩下几处断垣,西城墙也成了防洪大提。在东南方向八九 米高的城角,我们只找到了汉代古城的排水系统和一些瓦块。相比之下,昌邑古城要比铁河乡的紫金城寒酸许多。 昌邑古城和紫金古城还有芦潭村到底在地理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村民们说,这里离芦潭并不远。平时人们可以 在渡头坐船前往,现在枯水季节,骑摩托车往洲上行驶,只要1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而且这里还有一条小路,直接通往铁河紫 金城,并且只有1个多小时的路程。 我们展开地图,竟然发现三地在鄱阳湖平原上构成了一个锐三角。专家猜测,三城之间成为这样的“黄金三角”,在 军事上便于快速的进攻和防守,以致三城之间得到生存的保障。 自从“疑是海昏遗址”引起众多媒体关注后,本月9日,永修县文化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欲言又止。这位工作人员透 露,8日,九江市和永修县考古研究所到芦潭考察后,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取消了计划前往芦潭的行程。海昏到底要昏睡多久 呢?-文/记者黄铭、邓旭敏图/记者吴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