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前堂”原是明代官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2:29 海峡都市报 | |||||||||
N阮友直 杨永敏 有关“燕前堂”的身世之谜,海都资讯网上说什么的都有。古建筑研究者一番考察后认定,这房子是明代官宦人家的,现在的“燕前堂”不过是原先房子的前厅而已。 门是明代官邸规格
“你看这正门啊,只有明代的官家才有这种气派!”昨日,福州市的古建筑业余研究者林边见先生,带着记者细读“燕前堂”。本报10日的报道曾介绍过,“燕前堂”的门有三层。林先生分析说,看正门高一丈两尺,约3米,宽约1.7米,石板宽度65厘米,大气雄伟,八台大轿都可以顺利通过,只有明代的官宦人家才敢用;清代的官家门,没有这么大,一般石板宽只有33厘米左右,福州的三坊七巷有许多清代古居门就是证明。 再看这个正门外的“门套”,木质精雕,门套呈方形、三角顶,高近4.5米,宽约5米,整个门套框住正门。林先生介绍说,这门套是清代时加上去的,估计是正门太大,不合体制,只好用门套隐藏起来。上次报道我们认为正门里面雕工细腻的门是第三层门,林先生告诉我们,这是个误解。这层门实际上还是属于门套,门槛、门扇都是可以拆卸下来的。这门扇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人们在门口窥探屋内。 而真正的三门,原来是厅门。林先生让我们仔细观察天井通往厅堂的石阶,这是两块叠在一起的石板。下面的一块很薄,不细看就会被忽略。原来,以前有三进阶的说法,因天井不大,三阶设计有碍美观,只好用两块石板叠起来做一个石阶,这是讨巧的做法。更神奇的是,这二石阶上的第一块厅门石,又称“廊石”,整块长约5.2米,宽60厘米,高20厘米,至少有五六吨重。林先生断言,这肯定是明代留下来的,而且非大户不敢用。 古宅在清代曾重修 再看,这厅堂上后面门墙上的雕花,十分简洁、大气、精炼,属于明代的风格。门上雕的八卦、太极、狮面兽“吞”的意向(辟邪),这完全符合明代人对道家的推崇。厅上的柱子多有方柱,且有柱托,刻雕大气简洁。而清代崇尚圆形,多用圆柱,而且雕工十分精细。 可是以目前的古居中的雕花判断,林先生认为这宅子应该是在原房子的基础上清代重新修建过。之前报道过门扇上的花堵,花窗雕工精致,寓意深刻,应该是清代的雕工。所以,文物局考证时,把这宅子定位道光年的建筑。 说到房子的天板,王瑞气校长告诉我们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修缮房子的时候,工人发现厅廊上的拱形天板(用木板拼凑而成)少了十几块,王校长十分着急,因为雕工、拱形弧度、长度都很难模仿,重做几乎是不可能的。后来,王校长和工人商量到古玩旧货市场去淘,居然找回来十几片,长度、拱形弧度一模一样,连雕工、漆色都几乎无异,拼上去刚刚好,人人称奇。 现有只是古居一隅 林先生判断,这房子原先的规模应该很大。这厅门只是一进,一般古时房子的建筑至少有三进。这厅堂是用来接待客人的,而后面的房子“内宅”才是用来供主人家居住。我们原先以为厅堂两边的房子是主人卧室的推断是个彻底的错误。厅堂两边规则对称地各有两间房子,俗称“耳房”,这是典型的“五扇四”格局。 在西面耳房旁边的小房间,林先生认为原先是书房。因为房间里有个神龛,旁边分别画着古琴,琴上的对联写着“有德能司命,无私可达夫”,横批上刻有“奏堂”,中间有一字目前尚未考证,据林先生估计,应是“功”字,相信这里原先奉着一位德行很高的人。 林先生说,这所房子留下的文字极其有限,只能凭建筑的特点来判断房子的历史,但是这里曾经是谁的故居就很难考证了。所以,谢氏后人曾说宅子清代道光年间是一个叫李旦的花旦所有,也是很有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