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儿:找不到传人我真是急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6:3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最近,翻开成都的报纸,关于“王小儿”-----著名国医大师王静安的报道很多。一会儿,报道他召集众徒弟宣读振兴中医的遗书,一会儿又在报纸上开热线“海选”关门弟子。有人不理解,有人说是炒作……那么,84岁高龄的王静安究竟想做什么?11月18日、20日,王老在他的家里两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医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当务之急就是要振兴中医,发展中医!”他昨日十分迫切地对记者说,“这几天我太累了,我真想真正退下来。但是我仔细一想,急了:谁来传承我的工作室呢?真是急啊!” 他用毛笔再次在报纸上练习他已经写过多次的条幅:振兴中医、发展中医。 如果中医不科学,治疗效果从何谈起?如果中医无效,它有什么理由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历史已经证明。一种合理的存在,你凭什么去取缔它? “王老,你‘海选徒弟’,会不会招来非议,如果别人说三道四咋办?”“没有关系,随便咋个说都可以,我做我自己的事情就行了。”说到“海选徒弟”的事情,就自然提到前一段时间“取消中医事件”(见本版新闻纵深)。于是,他的情绪有一点激动:“中医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用活人无数来形容也不为过,可以说作为中华儿女,谁的祖辈先人没有接受过中医药治疗?说得极端一点,否认这一点的人,大多数有点数典忘祖的本性。因此中医是否科学,其实是一个根本用不着争论的问题。如果它不科学,治疗效果从何谈起?如果它无效,它有什么理由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历史已经证明。一种合理的存在,你凭什么去取缔它?” 喝了一口茶,他继续说,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中医技术是中国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瑰宝,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我绝不让‘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这样的说法成为真正现实。我绝不能让中医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式微!” 如果他们理解我对中医发展的一片苦心,就不会说我炒作了。 “有些人喊我‘王小儿’,不要以为我只能治小孩,一些疑难杂症也是我的强项。” “我已经84岁了,本以为还可以多看几年病,这几天我回家都感觉很累,如果可能明年就能彻底退下来。但是我仔细一想,急了:谁来传承我的工作室呢?真是急啊!”王老面容尽显疲惫、忧心忡忡地说。 他告诉记者,他这几天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虽然从医六十多年来,授徒近百,但是说到接替他坐诊成都中医名医馆“王静安工作室”时,突然发现后继无人。其实,他的标准也很简单:首先医德,其次医术。他解释说,医德是修得的,而医术是学得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王老说,王静安工作室已经开办了1年多,自己花费了相当多的心血,文化和学术氛围在全国堪称第一,自己希望能继续开下去。他透露说,他将在医院内部选拔,如果没有合适人选将在全四川乃至全国选拔。 “我希望你们报纸帮我宣传一下,有医德和医术的人可以来找我,看有没有合适的。如果他们理解我对中医发展的一片苦心,就不会说我炒作了。”王老认真地对记者说。 王小儿说中医教育 不考医古文 咋看得懂《黄帝内经》 现在的中医学历教育存在问题,限制了中医人才的培养。 用西医的科研方法来研究中医,根本不符合中医规律。 现在的教材编写也有问题! 王老谈到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上:“其实,现在的中医学历教育存在问题,限制了中医人才的培养。”他叹了口气说:“纵观全国的中医大学,现在的课程设置是违反中医原则,进校以后先学西医课程,然后学中医,那不叫中医大学。” “现在我们对中医的培养、研究、管理都是用西医的方法,中医院校学生的课程是中医、西医三七开,中医只占三成,考试的时候,只考英语,不考医古文。不考医古文,怎么看得懂《黄帝内经》?搞中医科研,用西医的科研方法来研究中医,根本不符合中医规律。用老鼠来做实验,老鼠的脚那么细那么小,一层皮,哪个有本事在老鼠身上找得到穴位?老鼠的穴位和人一样吗?老鼠的体质、生理功能与人相同吗?用老鼠实验抗风湿,那老鼠天天呆在地底下,它本身就抗风湿,你咋个实验嘛?去中医医院,没有中医的望闻问切,进去就是输液,开一大堆检查单子。” “现在的教材编写也有问题!”王静安认为,如今的教材没有编对,是死教材。他举例,比如咳嗽,就编一个风寒、风热,就不晓得痰热也要咳嗽,湿热也要咳嗽,教材只写了两个不要紧的咳嗽,风寒、风热,咋个风寒、风热呢? 王小儿说中医人才 派来的徒弟 不如朋友推荐的 目前社会上吃回扣的风气害了这些孩子! 一些学生觉得读中医没有前途,这是错误的认识。其实中医还是能挣钱的。凭自己的医术合理挣钱,我是支持的。 对于中医传承,王老认为最理想的模式是师徒传承,名医带高徒。王静安成名以来,带徒近百人。说到带徒,王静安也有遗憾。就目前而言,能成为有关部门认可的徒弟必须是单位推荐的,而单位都是领导推荐,不同领导推荐出来的学徒素质也参差不齐。在他带的徒弟里,由于有3名弟子他十分不满意,用了“最坏”的狠话。 当然,跟王老学习的众多徒弟中,也不乏名中医,他列举了七医院刁本恕、锦江区中医院郑家远------他们现在是省市名中医。 王老带徒弟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位推荐的本单位的优秀人才,属于正规渠道;另一种是一些朋友推荐的,属于非正规渠道。时间一长,他比较出优劣来。他说,通过朋友引荐来的学生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十分刻苦、学习认真、不偷懒、好学。而对单位派来的他则提出批评:“一些娃娃躲懒又不好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目前社会上吃回扣的风气害了这些孩子!”说到目前中医的现状,王老十分痛心。“现在的医生一接触到病人就是想到吃回扣。这太不应该了。你想想,一些家庭省吃俭用存了一些钱,这些人首先想到的不是给病人看病,而是想到吃回扣。此外,还有一些人不做事情还卖假药,坑别人!” “目前,一些学生觉得读中医没有前途,这是错误的认识。”他说,其实中医还是能挣钱的。他以自己的老师廖里癸为例:当时挣的财富像自来水般“哗哗”流入,有几套房产。“凭自己的医术合理挣钱,我是支持的。” 11月19日,参加“海选”关门弟子的100多位报名者中有8名进入候选。当这些报名者站在王老面前,他一下就看出了问题。“看得出来,其中一些人不是真心想学东西,而是来镀金的。”由于有人想急于展示自己的医术,而被王老无情淘汰。“我都还没有说话,他就动手看病,用力使劲地捏娃娃的头,娃娃咋能经得起他那样捏!”王老遂将其淘汰。其中一位来自龙泉的医生他比较满意,但他称还要多观察后才能做决断。 王小儿说拜师学医 背不出汤头不准吃饭 那时学医不像现在在大学学习两年就是中医,至少要九年。 那个时候哪像现在这样中医间相互看不起,结果路子越走越窄;刚毕业出来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历高,也看不起老中医。 王老当年是如何当学徒的呢?王老回忆说,他的祖父曾在四川为官,父亲也是读书人,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十分贫困,学医成为他当时最好的出路。 9岁的时候,王静安拜当时的蜀中名医廖里癸为师,开始了从医生涯。“那时学医不像现在在大学学习两年就是中医,至少要九年。”所谓九年就是“跟师三年、学师三年、跟师处方三年”。王老解释说,“跟师三年”就是指跟老师学习的前三年基本上是打杂,每天给老师扫地、倒痰盂、洗衣服、买菜、做饭,还要带师父的娃娃,中间有时间就背汤头(即中医处方)和读古书。“这三年是挣表现的时候,师父、师母觉得你勤快,能吃苦、有毅力,那么就可以进入第二个三年。”王老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是非常辛苦的,但是那个时候人小不觉得,就晓得天天干事。当时老师带很多徒弟,晚上没有地方睡。冬天就与师兄弟背靠背坐在板凳上睡,身上盖着棉衣,下面放一个烘笼。 第二个三年就是“学三年”,这时学徒才有机会接触到中医。老师先拿出一些书来给你看,不懂就讲,此外还要背汤头和辨药性。那个时候,廖里癸要求十分严格,背不出汤头轻则不准吃饭,重则跪香。其中最幸福的时候是随老师坐堂。王老回忆说,老师每天都要坐堂,病人来了自己就先将病人安顿好,然后就去请老师。老师起床后,穿戴整齐,坐上黄包车就出发了,自己则拎着箱子跟在后面。每看一个病,老师都要进行讲解,自己再结合书本上的汤头,一下就记住了。“三年时间其实是很快的,如果悟性好,进步也是很快的。” 第三个三年,就是学徒帮老师抄方子的三年。王老说:“这个时候就是帮老师,就有微薄的报酬。而之前的两个三年则需要给老师支付酬金,一般是多少升米和缝多少身衣服。”这三年里,除了睡觉外基本都是跟到老师学习。有时候,碰见老师一些朋友,他就要说:“这是某某名家,在某某方面最有名,你下来可以向他请教。” 王静安在廖里癸名下学医十多年,尽得其真传后,廖里癸又将他送到成都名医李辉儒处。他先后跟随周秉良、曾文轩、何伯勋、谢铨熔、蒲湘澄等12位当时成都的名中医,学习了内、外、妇、儿、针灸等中医技艺。也正是因为那段岁月里诸位名师的严格教导,才为王老的“国医之路”打下坚实基础。说到这点,王老尤其强调:“那个时候哪像现在这样中医间相互看不起,结果路子越走越窄;刚毕业出来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历高,也看不起老中医。” 本报记者 赵郁蒙 郭晶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