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个播撒爱心的传奇老人——受助者眼中的姜达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9:04 无锡日报

  本报记者许元强闵德强

  10月16日,本报刊登“中国爱心老人”姜达敖的长篇通讯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姜达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月中旬,记者走访了多位受过姜达敖资助的人。他们大多不善言辞,只会用一行行热泪,一个个故事,一封封来信,充满敬意地诉说着姜达敖———一个“传奇老人”的故事。

  为弱势群体“打工”宜兴高塍是一个古老的小镇。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消息:一位“植物人”在姜达敖爱心的呼唤下,已经有了触觉和知觉,并有开口说话的希望。我们立即驱车来到亳村村,在一家农户门口,看到一位年迈的母亲正陪伴着轮椅上的儿子。儿子在明媚的阳光下睁大眼睛听着收音机,并不时“啊啊”地叫着,表达着自己的意愿。轮椅上的人叫尹华明。八年前,他因为一场车祸变成“植物人”,家里所有的钱都因为看病花光了。看着昔日生龙活虎、英俊潇洒的儿子变成这样,母亲的心都快碎了。三年前,姜达敖得知这一消息,马上带着一辆轮椅、20多只种兔和6000元钱的药品来到她家中,他捧着尹华明的头边按摩边高喊起来:“华明,你要坚持住,你不能放弃,你的爹娘在等着你,你的妻儿在等着你。”一声声爱的呼唤,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潸然泪下。他对尹华明的母亲说:“老嫂子,别灰心,只要华明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他,我们一起努力吧!”“是姜达敖唤醒了我的儿子,没有他,我肯定支撑不到今天的。”回忆起儿子苏醒那天的情景,尹华明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三年中,姜达敖数十次来到这里对着尹华明呼唤,他不精通医学,但是他相信,用自己真诚的爱,一定能唤醒他。他还买了收录机,把尹华明妻子、女儿的呼喊声录下来,放给他听。只要一有空,老姜就坐在尹华明的床头,一边呼唤一边帮他按摩。终于有一次,当尹华明被推出屋子,看到明媚的阳光,他的眼睛不停地眨着,露

  出了久违的笑容,嗓子里发出一声吼音,眼睛里滚出了一串热泪。“华明醒了!”本月初的这一瞬间,让整个小村都沸腾了,大家奔走相告,争相来看这个用爱创造的奇迹。

  这位66岁的老人,有着说不尽的“传奇故事”。他把自己10多年的工资奖金外加子女孝敬他的金钱,全部用来资助各地的弱势群体,资助总数约150万元,受助人数1300多人,资助范围遍及工农兵学商。他曾当过18年的搬运工。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加上后来脑部动了2次手术后留下的后遗症,使他常感到体力不支,特别是阴天下雨,头皮发麻,

  两腿僵直,上楼梯只能扶着栏杆一步步往上挪。经常受他资助的人们感动地说:“他成了我们弱势群体的打工者了”!

  尽管年迈体弱,但他坚持不退休,因为一退休,他就没那么多钱资助弱势群体了,他的承诺就要落空了。姜达敖对社会弱势群体作过用心的考察和分析,他觉得残疾人、孤寡老人、下岗失业职工等群体是最需要资助的群体。他说:“只有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我乐意为他们打工。”播撒爱心的“践行者”姜达敖十几年来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

  东北的林海雪原、西北的黄土高坡、南国椰林沙滩,到处留下了他年迈而坚定的脚印。

  他不是去出差,不是去旅游,而是千里万里跋涉着播撒爱心。

  姜达敖热心资助南京三个下岗失业职工的事迹,成了很多南京人的美谈。那三个职工的近况如何?记者分别拨通了南京铁合金厂的两位下岗失业职工胡金荣和赵莉琴的电话。说起姜达敖,他们在电话那头时时激动得说不出声来。赵莉琴回忆起首次与姜达敖老人见面的场景。她说:“那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外面刮着大风,还下着大雨。真没有想到会有一位素不相识的宜兴老人来到南京,拖着刚动过手术的身躯,爬到7楼来看望慰问我们全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姜达敖从报纸上看到:曾为南京十大利税大户之一的南京铁合金厂,由于种种原因而停产了,职工们陷入困境。省劳模臧永龙年老病重,强撑着不去医院看病;老技师胡金荣到粮店赊米度日;患糖尿病的女工赵莉琴由于经济困难,一畚箕一畚箕把泥土搬到7楼顶层,种草药治病。姜达敖夜不能寐,挥泪写下热情洋溢的慰问信,连同5000元慰问金,托人带给这三个特困工人,另外拿出1万元帮助厂里其他困难职工。后来,他把自己每月600元养老金捐赠给这三个特困家庭,每家200元按月寄去。6年来,老姜对这三个特困家庭的资助从未间断过,逢年过节他都要上门看望他们。从赵莉琴口中我们遗憾地得知,臧永龙在今年夏天已经病故,他在病故前还对儿子说:“我要去一趟宜兴,看看老姜,再对他说一声谢谢……”姜达敖一直在爱心之路上奋力跋涉着,他把爱撒向了大江南北许多地方。他刚资助过东北钢铁厂的特困工人,又资助了南方遭受水灾或海啸的难民,

  北京、甘肃、陕西、吉林、江苏等等,到处留下了他雪中送炭的脚印。至今,他长期资助的大、中、小学特困生还有89人,特困家庭有25户,他连续4年为西北农科大学13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发放助学金。甚至把因贫退学的来自黄土地的大学生拉回了校园,并考上了研究生。他常说:“爱心不分地域,只要和谐社会中人人都能幸福生活。”一些受助者描述姜达敖时说:

  “他就象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老红军,在播撒爱心的万里长征中,不知疲倦地跋涉。”和谐社会的“接力者”在宜兴市官林镇,我们采访了被誉为“寻亲大姐”的吕顺芳,她曾为全国各地上百个家庭找到了失散的亲人。她告诉我们,当姜达敖得知她因组织寻亲活动而经济拮据时,就找上门来,将5000元现金和一台电脑送到她家中,并帮助她在网上建起了“寻亲驿站”。今年“五一”期间,吕顺芳在宜兴主办寻亲会,姜达敖动员了公司的20多名党员干部放弃休息,组成一支寻亲会义工队,在3天寻亲活动中,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于高塍和官林两镇间,期间共帮助收集整理了1300多名寻亲者的资料。吕顺芳说:“他和我素不相识,就给了我这么多的支持,有这种高尚情操的人难得啊!姜达敖对我说,社会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我们的爱心队伍要不断壮大啊!”在受助者眼中,姜达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光是自己奉献爱心,而且时时不忘教育引导受助者、亲戚朋友、后辈新人们,要像他一样去奉献爱心。不少受姜达敖老人资助过的学生毕业、工作后,写信来要报答他,老人总是回复他们说:“你们去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结对,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张铎是一位受过姜达敖资助的大学生,他在大学里就把自己勤工俭学的部分收入,用来资助与他结对的小朋友。到西北支教后,常用微薄的薪金资助班上的特困生。毕业后事业有成了,当姜达敖打电话叫他照顾一位见义勇为烈士的家人时,张铎毫不含糊地回答说:

  “姜伯伯,是您的关爱改变了我们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命运,我们一定会像您一样,关爱和资助有困难的人,您就放心吧!”在老人的感召下,许多受助大学生都把老人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用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诺言。一些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也努力资助跟自己结对的中小学特困生。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王正富感慨地说:“老姜啊,你不仅用爱心为贫困学生撑起一方希望的天空,而且用爱心塑造了更多的爱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