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学大使”润物细无声——写在上海市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9:1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任荃

  这是一条向上攀升的“微笑曲线”,尽管步伐不算轻松,但始终坚定。

  今年公布的第七次上海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05年,上海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0.7%,即每百人中有10.7人达标。与三年前相比,每百个上海人中又多了3.8个
科学知音。而在十年前,这一数字仅为3.3%。

  数字永远是抽象的,科学意识向城市的渗透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上海公众科学素养指标10年提升3倍的背后,作为申城“科学大使”的市科协,一直默默努力着。在今秋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不妨深入全市的学校、社区、楼宇,去实地感受一下这场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人群:一个都不能少

  新学期开学,向明中学的校园里响起了清脆的科普“预备铃”。原上海天文台台长赵君亮走进高一年级的课堂,讲述“人类怎样认识宇宙”。“古人认为天地就像个鸡蛋,地是蛋黄,天是蛋白。”伴着一张张图片,赵君亮风趣的开场白一下子吸引了几十双好奇的眼睛。

  2003年,“2049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行动上海推广试点项目”启动,市科协组织全市30个学会的300多位科技专家编写“2049资料包”。从基因工程到纳米科技,从智能交通到生物国防,2049课程现已在二期课改的高中拓展性课程中全面推广。

  如今,“2049”的魅力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拥有自己的科学梦想。在日前结束的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上海代表队一举夺得六个一等奖。而在有“青少年科学奥林匹克”之称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上,上海中学生已连续四年喜传捷报。

  除了“未来的花朵”需要重点关注外,在“科学大使”眼里,不允许有任何“被遗忘的角落”,科学普及从农民工到社区居民、大楼白领,一个都不能少。

  这不,在凯迪克大厦上班的毛先生近来一走进公司大楼,就感觉“清风拂面”:电梯口,一块55英寸的超大液晶屏全天候播出“科技万象”。

  原来,静安区科协发现,现在社区里的科普讲座,听众以“阿公阿婆”居多,更多上班族则处于“科普真空”,于是有了“科普进楼宇”的创意。经过精心设计,科普荧屏、科学画报、心灵信箱等科普服务正在“格子间”内外慢慢升温。

  内容:从知识到精神

  “先是冒冷汗,不久就感觉进食困难,后来又呕吐不止……”上海科学会堂报告厅,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正在向沪上青年讲述年轻时的一次生命冒险。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溃疡的“真凶”,他做出了“以身试菌”的疯狂之举。台下的莘莘学子明白,这种不惜生命的探索精神,正是科学家最最可贵的精神实质。

  科普工作者深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不能只局限于对科学的知识传授,申城市民需要的是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在内的“全面科普”,进而将一种科学态度在实际生活中融会贯通。

  每年上海科技节,市科协总是有意识地设计活动内容,激发人们对于科学更深层次的理解。置身“科学与艺术展”,观众感触最多的是科学家心底那股求真求美的执著追求。聆听完由物理教授与小提琴家共同演绎的“超弦之音——琴迷爱因斯坦”音乐会,高三学生施辰走到台前提问:“我也拉小提琴,请问泛音和振动频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抵制邪教,市反邪教协会成立了反邪教讲师团,在去年的全国科普日上海地区活动中,首演了反邪教话剧《女孩小秋》。今年,又推出了沪剧《情归中秋》,在全市演出50多场。

  第七次上海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05年,上海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技对社会影响的理解率,分别达到53.6%、31.3%和35.9%,比2002年分别提高2.9、4.5和3.2个百分点。

  形式:不拘一格求实效

  曾几何时,街头、弄堂里的黑板报、宣传画,就是市民身边的科学辅导员。可有时,呆板生硬的文字常常令充满魅力的科学技术“板起面孔”。2002年底,作为本市科普信息化工作示范性项目,第一个电子科普画廊在科学会堂露脸,厚厚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变成一部部活灵活现的卡通片,科学的“脸”一下子“靓”起来。

  截至目前,申城街头共有75集、总长224分钟的科普短片,在350个防水、防火、防雷、防反射光的液晶屏上滚动播放,成为广场、公园、社区、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一道抢眼的科普风景线。

  在大多数人看来,科学远不如小说、电视般“平易近人”。市科协清楚,要让“居高临下”的科学深入人心,形式有时比内容更重要。

  2003年“非典”时期首开的“网上科技节”,让网络与科普成了一对密不可分的“好搭档”。70余期“名家科普讲坛”每期都由科普网直播,感兴趣的听众用不着大老远地赶场,网上问答更是为单项交流的讲座平添了一份互动与精彩。

  面对短信的异军突起,“科学大使”又有了新的创意:与其转发一些小幽默、俏皮话,不如发动每个人的拇指,为科普出一份力。今年春节,由全市19个区县科协、上海大学学生和科普志愿者们编写的1955条科普短信,挂在网上供大家免费下载,果然受到了市民的广泛青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