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政厅副厅长总结经验 称中国赈灾水平一流(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9:41 国际在线 | |||||||||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对企业家来说,他的钱不会变成死钱,继续在运转、在赚钱,对我们而言,每年都有固定的收入平台,等于是一个长效机制。目前,我们已经扶持了7项这类基金,总金额是1.55亿元,这些企业每年将给慈善总会450万元。 主持人:张会长的数字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其实有一个问题他没有提——我想问曹德旺先生,福建方面称你是慈善意识很强的企业家,甚至说你已计划好退休后要专心做慈善
曹德旺:我今天不是以企业家身份参会的,而是以中国普通公民的身份跟大家交流几个观点。 首先,我认为社会很重视赈灾,但理解不足。古代有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绩”,不管你捐赠多少钱,只要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就行。 我认为,赈灾是全民的事情,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哪怕你没有拿钱出来,就是为灾区人民做了一点什么,都应该算是做了善事,就应该是一个对赈灾事业有贡献的人。我建议政府将来在灾后评价方面,不应以捐多少钱来评判,应该按行为意识来评判。我的捐赠款不是来自上市公司,而用的是分到我个人户头上的钱。但曹德旺捐赠200万元,也许还没有一个穷人捐5元来得伟大。而如果是李嘉诚拿200万元出来,我觉得就太少了。 第二,我们的慈善机构行动落实到位,但手段不足。 现在,社会上都认为我们为富不仁。中国本来企业家就不多,资源有限。参与赈灾慈善是一个公民综合素质的体现,我始终认为中国人最伟大、最聪明、也最能吃苦,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一样可以做到。在捐赠这件事上,从国家层面来讲,企业家对整个慈善事业的推动未必很大。我认为应该把整个社会动员起来。 在我的家乡福清,我所看到的所有卫生院和学校,都是小老板们捐赠的。我们认为我们的慈善和赈灾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然,首先我们都承认省委、省政府非常积极地支持救灾。如果不是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我们企业家也不会拿那么多钱出来。 第三,我认为我们的赈灾和慈善事业,有舆论、有监督,但疏导不足。 中国的企业家跟国外的不一样。改革开放才20年,企业家的事业是风险事业,他在“走钢丝”。我办厂很早,我的企业到现在还在“钢丝绳”上还没有下来。本身每个企业不可能总是赚钱,胡润榜让我上榜,我说不现实,我还欠银行钱,不敢掉以轻心。我负责任的做法就是兢兢业业去做,将企业做好。 我们应理解,所有的企业家在做生意时没有很多现金。因此,舆论界应更多地鼓励他们,为他们的成功和进步鼓掌。至于他们是否做慈善,现在批评还很早。因此我说,赈灾事业是全民的事情,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主持人:问题在于如何切实有效地发动社会力量?我想先请韩教授展开谈谈,在我们的法制框架下,如何进一步激起民间自愿者和企业家们救济和慈善的热情。 韩克庆: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治资源最初控制得非常紧,有人说现在出现了流动的、自由的资源,这是我国民间社团发育的政治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社团开始发育。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组织逐步构成了我们现在所说西方社会的第三部门。 民间组织在中国的发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资金,很多民间组织都缺少资金;再就是人员的管理,以及自身和整个体制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整体来看,民间组织的培育,我感觉还处于一个雏形阶段。在这么一种背景之下,政府适当地提出了“社会福利的社会化”这么一种目标,但实际操作上,可能企业、公民、社团组织充分参与进来还要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期。 另外,捐赠者最担心的是捐款之后,钱用不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从张会长这边来讲,我相信钱一定会用到受灾者身上,但要扣除一定的成本。但我感觉目前的社会氛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 (第一财经日报 邵芳卿 摄影记者/王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