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调研称中国新农村建设存在9大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21:52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北京十一月二十一日电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近日著书指出,中国新农村建设开展一年多来的情况,存在“缺少切实措施”、“再生产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各地千篇一律”九大问题。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近出版《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一书中,叶敬忠指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农民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根据中国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从今年二月在江苏、湖南、河北和甘肃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叶敬忠提出中国新农村建设在大部分地区缺少切实举措。 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尚未建立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计划中的建设资金受到条块分割的限制,加之地方政府统筹条块资金的能力有限,致使新农村建设无法开展实际的活动。多数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处于筹备和搁置状态。 对此,叶敬忠建议,中央应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国家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倾向性,以推动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均衡发展。 调查还发现,缺乏资金已经成为农民生产方面的主要障碍,66.5%的受调查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缺少资金投入,急需政府给予帮助。其中29.7%的农民最希望政府给予生产性信贷资金支持。 叶敬忠认为,尽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根据农村地区的金融现状,农村信用社应作为改革重点,应使其成为农村面向普通农民的金融服务主体。 叶敬忠指出,各地新农村建设还存在“千篇一律”问题,忽视了地区和农民的多元性需求差异。他在书中说,目前一些新农村建设活动没有考虑到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大多趋于形式化、表面化。新农村建设所涉及的上百万个村庄千差万别,并且村庄内不同类型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理解和需求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 他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创建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书中列举的九大问题还包括:乡风文明建设的村级公共活动和设施匮乏,女性和老年人的优势无从发挥;村庄亮化等工程并非农民最急需开展的村容整洁方面的活动,改造农村卫生条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被束之高阁;村民自治中,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方面缺乏公众参与;试点村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部分媒体的片面报道和地方政府的夸大宣传;留守人口权益缺乏保障等。 叶敬忠说,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讨论与行动中,听到的主张和建议多来自于两个群体:官员和专家。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他强调,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必定是纸上谈兵。社会各界需要充分重视新农村建设主体自己的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