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青少年网上重走长征路感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12:26 中国教育电视台 | |||||||||
长征---这个即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这个让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壮举;长征---这个从书本上获知的生硬文字在我童年时就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如果说死记硬背的结果使自己从没有对长征有什么直观的认识,甚至少年轻狂时有些质疑、有些不屑。 2006年8月,我终于有了一次亲身体验的机会,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组织的“百万青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撤出江西,开始了世界军事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大转移,红军用两只穿着草鞋的脚,冒着枪林弹雨,克服艰难险阻,翻雪山、过草地,趟沼泽,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实现大会师,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利用雪山草地困死红军的阴谋,显示了红军战胜困难、百折不挠、永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开创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 而今,当我们再次重走红军长征路,感受先辈们浴血奋战的磨难,看到了红军当年走过的地方发生巨大变化,让我们这些生长在新中国的年轻一代感到这是一次心灵升华之路。 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在湖南的道县,有一处保留至今的红军标语,这可是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啊。 被保留下来的标语原来写在道县一处宗族祠堂的内墙上,后来由于城市改造,就把它整体移到县城中心濂溪河畔的广场上。这堵高大宽厚的红墙,向我们讲述了红军小战士与红军墙的故事:70年前,红军长征经过道县时,一个年仅14岁的小红军刚在墙上写完“工农革命胜利万岁,工农革命努力奋斗”的白色标语,尾追的国民党兵就来了。小战士没来得及撤走,就被敌军子弹打中,坠入河中牺牲。站在“红军墙”前,让我真切感受到在那个战争年代,一条宣传标语的书写,有时也是要用宝贵的生命换取的。 后来当地百姓就称这堵墙叫“红军墙”。据了解,这条标语是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中,书写在县城显眼处而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条。 离开道县,我们向革命圣地遵义进发,乘坐长途巴士经过近10个小时的山路跋涉,终于抵达贵州省遵义市。 虽然是第一次到遵义,但是却没有陌生感,也许是遵义这个名字在脑海里印的太深更或是曾经在这里召开的那个开天辟地的会议,让人感觉这个城市已经熟悉的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了。 第二天我们来到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这里原来是旧军阀的公馆,红军占领遵义后,总部驻地就设在这里,朱德等重要领导人都住在这里,遵义会议就在这个公馆内主楼的二楼举行。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二楼不足50平方米的小厅,让人难以相信这么小的会议室,却成为改变红军命运的地方。会议持续了3天,会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后来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3人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中国工农红军从此在以毛主席为领导核心的指挥下,终于“转危为安”。 看到眼前的实物,把我的思绪带回了70年前,那个让中国革命真正走向辉煌明天的会议现场,我们的开国元勋们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带领工农红军走上了胜利之路。 要想真正感受长征,最真切的莫过于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双脚去走走长征路。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走一走长征路,特别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更难得有机会参与这么重大的政治宣传报道任务,而我也只有脚踏实地的做好报道工作,才能够真正感受长征精神的精髓。 我们长征第一组的全体成员,特别年轻,平均年龄还不超过30岁,最大的也不过32岁,还有刚刚参加电视工作的年轻同志,正是这么一队充满朝气,不畏艰辛的年轻人,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重走长征路的第一阶段工作。 我虽然在本次重走长征路队员中年龄算不上大,但是在我13年的电视工作经验中,如此艰苦的长途采访活动还是第一次,此次重走长征路让我感触很深的还有一点就是艰苦的交通条件,因为在以往的采访中,不是出门打出租,就是采访单位安排车接车送,可是这次,我们全体采访队员要自己坐长途汽车转战在各采访地之间,我参加电视工作十几年来也是为数不多的坐长途汽车采访,以往最艰苦的也就是坐火车,因为这次我们第一采访组所走的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5个省,每个省的各采访地点之间根本不通火车,唯一的长途交通工具只有长途汽车。对于我们采访队员来讲最痛苦的就是一个采访地点的工作结束,因为那时就意味着我们又要坐长途汽车了,我们队员后来也把这种从一个采访地到另一个采访地的奔波称为“转移”,每次“转移”大家都要起一个大早,然后互相协助拎着被着各种采访设备,生活必需品。为了防止所带物品遗失,我们总结了一套最为有效的核对方式,就是一经确定每个人所携带的物品,中途是不可以让别人代拿或帮助的,只有这样每个人在出发前所携带的物品才不会因为别人的善意帮助而发生遗失。我们的节目每天都要向北京传送,如果有一件设备遗失,就意味着我们下面的工作无法开展,虽然这种做法有些不尽人意,但是没有办法,为了我们下面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这种残酷的方法才可以有效避免设备和物品的遗失。每到“转移”时看到两名女队员艰辛的拿着装备,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只能在旁边给她们加油了,我们的心里也是说不出来的难受,毕竟我们一起战斗在长征第一线,我们情如兄妹般生活在一起。 我们第一组采访的五个省都是山区,主要道路都是盘山公路,我们采访的期间又正好赶上南方公路的维修保养期,盘山公路不仅非常窄而且坑凹不平,往往左边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右边就是万丈深渊,每次大家坐长途汽车,每个人都紧张的双手紧紧抓住前面的座椅,每次“转移”路上少则7、8个小时,多则10多个小时,大家始终睁着眼睛,不是大家不困不累,而是我们坐在如此惊险的“过山车”上实在不敢休息。在车上大家听着耳边交替传来的孩子哭闹声,鸡鸣鸭叫声,听不懂的方言争吵声,鼻子闻到的是各种味道的混合体,那种味道已经远远超过鲁迅先生笔下那打翻调味铺的味道了,由于山路80%以上都在维修,尘土飞扬又不能开窗子,可以想象我们队员的鼻子要遭受多么大的“熏陶”啊。 此次重走长征路我们第一采访组共转战5个省份,转移里程约2500多公里,坐长途汽车转移消耗时间就近100小时。回想我们走过的长征路,我们更能体味当年革命先辈们冒着枪林弹雨,穿梭在崇山俊岭间的艰辛。 30多天的艰辛之路,我用我自己的脚步重新走过了心里敬仰的长征之路,虽然没有走完长征的全程,但是我所走过的长征之路将伴随我一生,用曾经丈量过长征的的脚印来丈量我的一生! 中国教育电视台 刘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