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泥肥土 插柳固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4:15 杭州日报 | |||||||||||
昨天记者赶到西溪时,两艘捻泥船正徜徉水上,船上捻泥工人是西溪土生土长的农民。“这就是捻污泥的主要工具——捻篰。”记者看到,捻泥工人嘴中的捻篰,其实就是两
“重新开始捻河泥,是我们将农耕文化运用于湿地生态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西溪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蒋村乡党委书记单金华笑着告诉记者,过去捻水污泥是为积肥,在八十年代以前的江南农村,化肥还是奢侈品,农民们除了施用粪肥外,还向河床要肥。河泥常年淤积在河底,吸收了空气中毒素,积淀了大量的氮、钾。通过捻泥上岸,不仅能帮助河道清淤排毒,而且河泥和青草一起“堆肥”,施到田里,种植出来的农作物抗病害强、产量也高。所以,每年冬至到春分时节,以鱼塘、柿树、蚕桑为生计的西溪农户,就会纷纷下河捻泥,给田地盖上一层肥,为新一年蚕桑、柿树丰收打下基础。这也就是传统的桑基鱼塘、柿基鱼塘式生态养殖。如今,柿树、鱼塘依旧,恢复捻河泥,不仅能保护原有的生物链,还能向游人展示西溪的传统农耕文化。 “很多地方捻泥已经采用先进的机动工具了。但我们保持人工劳作,也不单纯是为了作秀。”弃舟上岸,单金华指着岸边新插的柳条解释说,他们也曾尝试采用吸淤机,但过大的吸力极易造成堤岸坍塌。而采用人工捻泥,将河泥回补堤岸,反而能促进扦插柳条的生长,起到固岸和增加景观的双重功效。也因此,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捻河泥,将从过去冬季特有的农事,延展成一项常年性的工作。 另据了解,除了捻河泥、扦插柳条,西溪还实施了许多借助传统农耕文化,养护湿地公园生态的措施。最近,在水质较差的部分,湿地公园管委会封闭池塘、河道,种上了既具西溪特色又便于管理,还能改善水质的莲藕、睡莲、菱角、黄花水龙、凤眼莲、空心莲子草等,或是增加了螺蛳、河蚌的放养量;在园区内主要景点周边,派专人负责种植具有西溪特色的各类蔬菜瓜果,使湿地公园的四季常绿面积达30余亩,充分体现了西溪特色的农耕文化。 摄影:记者 郑承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