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导演的古装大片之路将走向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9:01 解放日报

  从整个产业来说,中国电影的一个症结在于,有限的本土资源几乎都被少数人垄断,由此助长了滥用资金和胡乱上马的风气,把公众期待的“大片”,变成了令人失望的“大骗”。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朱大可(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新闻背景:前有《无极》、《英雄》,现有《夜宴》、《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看来无论舆论如何波涛汹涌,中国导演们誓要将古装大片进行到底了。不可否认,虽然影片本身仍有待提高,但大片的确是中国电影的成长捷径———面对全球电影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如果不赶紧推出重量级大片,我们是否还有别的选择呢?

  从《英雄》算起,国产大片已走过了四个年头。借当下这波“继续说坏话”和“开始说好话”的舆论交锋,我们也不妨重新审视一下备受煎烤的国产大片,究竟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

  主持人:有一种说法认为,不管其中有多少水分,古装大片至少票房上成功了,而且客观上也改善了整个电影产业乃至中小片的投资环境。至于影片品质,不妨假以时日慢慢磨炼。

  朱大可:大片对中小片是救是毁,没有一个全面的调查很难单方面下结论。但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恰恰相反。我与一些著名的小制作导演交换过意见,大家的共同感觉是,目前中小片的投资情况,与低谷期相比并没有明显改善,倒是电视剧的投资市场越来越火。如果投资不了大片,投资商宁可投资电视剧也不肯投资中小电影。道理很简单,电视剧至少可以保证从广告中收回成本,而古装大片票房越成功,投资者对非古装大片也就越没有信心。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大片快成为一种可怕的病毒了,一旦沾上,讲故事的智力就会出现问题,人物对话就会变得滑稽。起初一两部失败之作,当然可以耐心和宽容。但后来我们发现,尽管华丽而空洞屡屡成为批评主题,但大导演们仍然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假如说这四年间那些动辄两三亿元的大片是中国电影成长中必然要经受的阵痛,那么我们电影人的学习能力未免也太差,而缴纳的学费未免也太高了。

  主持人:其实也是为了应对入世后国外大片可能造成的冲击,中国影人才提出“以票房拯救中国电影工业”。而且到2004年,前10名的票房总计,国产电影比进口电影还多了1.3亿元,中国电影业似乎终于走出了票房“低谷”。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

  朱大可:在电影大工业时代,中国确实需要商业大片。真能做到的话,它的积极意义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但问题是,绝大多数的中国大片,不是真正的大片;中国电影的票房,也不是大片的票房。

  什么叫大片?的确,大片的本质是大钱。但是正因为大投资特征,决定了一部影片首先需要全面而精细的论证,尤其是进行严密的市场调查,对题材、故事及其叙事方式反复推敲,力求叫好叫座,以此保证投资者利益。反观中国的很多大片,高调炫耀大投资,背后却缺乏严密的制作策划和论证,使影片质量与大投入产生严重落差。以世界电影市场的眼光,这种做法其实是很难保证投资收益的,算不上真正合格的大片。

  所以,如此情况还能在国内产生高票房就耐人寻味了。其奥妙在于“叫座不叫好”。市场比拼的,不是电影本身的魅力,而是把观众“忽悠”进影院的手段。换句话说,这是名人效应、宣传攻势垒起的票房,而不是大片本身吸引来的票房———票房与影片自身价值无关。这样的市场再怎么繁荣,也很难说是电影的繁荣。

  主持人:观众为什么不叫好呢?是因为大片的题材太过局限,大多集中在古装武侠题材吗?但导演们为什么都那么热衷于拍古装大片呢?

  朱大可:民族主义元素是一项好资源,但它只有在一个完美的叙事结构里,才能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在一个拙劣的故事里,不过是一堆可笑的塑料花。

  中国导演拍大片时,几乎都把赌注押在历史题材和暴力美学上,以为西方人偏爱这个。这其实是错觉。我所认识的西方电影学家,没有一个欣赏这种电影,对中国式暴力的反感倒是与日俱增。当西方对中国文化陌生时,什么都能蒙人,一部武侠题材能轰动一时,可要是三部四部都只有华丽的皮相、自我炫耀的民族元素,以及毫无节制的暴力渲染,那很容易倒人胃口。真正打动西方的是侠义精神、华夏文化,偏偏这些基本的人本主义关怀正是我们的古装大片缺少的。

  题材单一、故事可笑,这样外强中干的“大片”在国际上碰壁势所必然,在国内又能号召市场多久?名人效应和炒作总有一天会衰弱。比起昔日的低迷,中国电影如果出现了伪繁荣更让人忧心。长此下去,令观众产生信任危机,腾飞之日尚未到来,我们就已经提前透支了大众对民族电影的满腔热情与期待。以文化战略的眼光看,畸形的“大片”对产业的长远发展,终究还是有弊无利。

  主持人:在“夜宴散去”“黄金散尽”之后,中国电影产业如果不走大片之路,又该怎样突围?

  朱大可:就单部影片而论,讲不好故事始终是中国电影的“不治之症”。既然我们在讲故事的技巧上,缺乏优秀的传承资源,为什么不针对弱项自己攻关呢?急着赶鸭子上架,以劣质大片带动中小影片的生产,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的捷径,应该从中小电影开始试水,磨炼好讲故事的技巧,等生产大片的各种条件都已具备,再来描绘大片蓝图。那时的大片,才有望成为打开中国电影市场困局的里程碑。

  从整个产业来说,中国电影的另一个症结在于,有限的本土资源几乎都被少数人垄断,由此助长了滥用资金和胡乱上马的风气,把公众期待的“大片”,变成了令人失望的“大骗”。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如果观众普遍产生了上当受骗的感觉,那再多的大片装点门面、再强的造势运动都是徒劳的。电影产业,最终还是得依赖本土观众的信任和追捧,才能健康发展起来。像现在这样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中国导演,要学会用有限的资金,打造更具原创性的精品。中国电影,要放弃大片至上主义。以数亿资金展开奢靡拍片竞赛的时代,应当彻底结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