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永别观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10:09 河北日报 | |||||||||
他急匆匆地离我们而去了,却把欢笑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人物名片 马季(1934-2006),新中国相声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发展侯派,闯出了自己创作的道路,为大多数相声后来者所遵循,为中国相声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季原名马树槐。河北省宝坻县(现属天津市)黄庄村人。1940年至1947年,先后曾在北平西城黄城根小学、西城扶轮学校、志成中学、平民中学学习。1947年到上海宏德织造厂学徒。 1951年在北京市新华书店工作。1956年调中央广播说唱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常务理事,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等职。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相声演员。 1956年7月在我省唐山市作了第一次演出,演出相声《都不怨我》、《对春联》。此后,除演出一些传统相声及别人创作的相声段子外,他共创作了相声一百多个,曾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出版相声选《登山英雄赞》,相声《打电话》、《画像》及《新桃花源记》等先后拍成电影。 相声代表作: 《找舅舅》、《英雄小八路》、《登山英雄赞》、《画像》、《新桃花源记》、《女队长》、《白骨精现行记》、《舞台风雷》、《五官争功》等。 发病过程 我们到时,他已没有生命体征 ---急救人员介绍抢救经过 我国著名相声艺术大师、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艺术指导马季于20日在北京因心脏病逝世,享年72岁。 据北京999急救中心郭肃清介绍,999急救指挥大厅是在12月20日上午9时34分接到马季先生家人打来的报警电话。在接到报警后,999急救中心立即派出距离最近的车赶到马季先生位于北京北郊天通苑的家中。当急救人员到达马季家中时,发现他的心电图显示为直线。 “我们到他家的时候,他倒在卫生间,脸色青白,双眼紧闭,嘴巴微张,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初步判断是突发心脏病。”郭肃清说,马季先生家中的保姆在9时许,发现马季先生已经没有神志,马上通知了马季先生的家人。家人赶到后,在9时34分拨打了急救电话。在现场,急救人员对马季先生进行了全力抢救,采取了包括心肺复苏、开通静脉等急救措施,但马季先生还是没有生命指征。 999急救人员随即把马季先生抬上急救车,就近送到昌平区中医院天通苑分院,马季的家人也陪同左右。经过医院确认,马季先生已去世。根据马季以住的病史以及去世时的症状,死因初步诊断为心脏突停。 马季的最后三个月,一直忙于各项活动。 10月底,马季出席了德云社的10周年庆典活动。对于今年央视相声大赛上出现了两个清华学子,马季还激动地说:“相声界出来这种人才,中国相声有希望了。” 11月初,马季出席武汉电视台《都市茶座》改版节目。马季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相声教育存在着“空当”,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师资、教材都是空白。他认为最好是能够由经验丰富的演员,认真总结升华演出经验,形成科学的教材。 11月底,马季拍了他的首部电视剧《旗袍》,在剧中饰演一个卖汤圆的小老板。 12月初,“2006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开幕,马季在家中接受全国各地媒体的电话采访,对幽默艺术表示支持,说相声本身就是一种幽默艺术。 生平回放 从学徒工到相声大师 又一位大师级人物离开尘世,驾鹤西游。2006年12月20日,在从事相声事业50周年的时候,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心脏病突发,溘然辞世。 他曾经演出了难以计数的相声,他曾经创作了一大批佳作,他曾经开创了一种“歌颂型相声”的潮流,他的相声《宇宙牌香烟》甚至真正成为一家香烟企业的注册商标。 在这个相声艺术艰难行进的时代,马季的去世多少有些突然,让人百感交集。 听相声乐得从椅子上摔下来 马季很小就跟随父母到了北京,日子过得很苦,那时候,中国大多数人的日子都很苦。 这些苦,马季感觉到了,却没有太往心里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季实话实说:“我是小孩,我管你家里挨饿不挨饿。到了这环境里,可笑我就笑,我不管那个。” 马季能够经常觉得可笑,是因为那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叫做“相声”的东西。 当时北京的西单一带,有一个说相声的场子,启明茶社,是常派相声大师“小蘑菇”常宝堃的父亲常连安跟人合办的,那里培养了一大批相声爱好者,有些后来逐渐走向了专业队伍。 马季当时正在上小学,同班班长吴长昆和常家有亲戚关系,一下学就带着马季去启明茶社听相声去。 “那时候听相声笑得能从椅子上掉地下,太可笑了。”马季说。 由于家庭境遇不好,生活所迫,14岁的时候,马季去了上海,到宏德制造厂当了学徒工。 马季在上海当了三年学徒,远离相声大本营,却没有离开过相声。相声、滑稽戏、独角戏,什么都听。 尽管听这些不太像相声的相声,但马季仍然非常过瘾,趴在收音机上听。有时候连掌柜来了都不知道。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49年解放,马季回到北京———新的一幕就要拉开了。 头段相声把人听睡着了 回到北京,正好赶上北京新华书店招工,马季以初中学历报考,居然中选,当了店员。每月27块钱的工资和工人阶级的称号,让当时的马季欣喜若狂。 在书店这几年,马季有两个爱好,第一个是听相声,第二个是打篮球。 北京前门斜于口里头,有一个迎秋剧场,北京市曲艺三团相声艺人全在那里演出。星期六晚上打完球了,看一场演出。星期日早上起来也去打一场球,打完了之后,两点钟到那看一场演出。演完了出来,找地方吃饭,吃完了拐个弯又进去了,听晚场相声。 1954年,马季参加了出版印刷系统工会的汇演,说的是自己创作的相声———《伟大祖国》。实际上是迎秋听来的东西,把那几个包袱给它摘下来,搁在一块。 可惜那并不是一次成功的经历。人家相声的包袱,大家笑了,是因为有前因,有后果。头里不说清楚了,后头不讲清楚了,你想把笑那几个关键地方你都给摞一块,他就不可笑。不但不乐,把现场观众都说睡着了。按相声行话来讲,叫一眯到底。 四位大师一个徒弟 1956年,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在北京举办,22岁的马季在这次汇演中的一场表演,改变了他的一生。 第一个伯乐是“单口大王”刘宝瑞。他在中山公园里找到马季:“爷们儿,来、来,坐这儿我跟你谈谈。你呀,干专业吧,我看你挺有前途,我教给你啊。” 然后是相声史上最负盛名的大师侯宝林:“马树槐,来、来、来,认识我吗?” “我认识您、认识您,我不敢跟您说话。” “学相声吧,啊,我教给你。” 马季从此调进了中国广播说唱团。 那个年代,是相声历史上名家辈出的时代,就在广播说唱团,就有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郭启儒等大师。这么多名家,竟然都看上了马季,可是,究竟谁来教呢? 当时领导确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都是马季的老师,其中侯宝林为责任老师。 甚至连马季的名字也是侯宝林提议改的。马季原名马树槐,侯先生说,这名字绕嘴,做个演员,应该名字起的响亮一点,人家容易记住,再加上笔画要少一点。那时候1956年开始,北京正在放匈牙利的喜剧电影片,叫《牧鹅少年马季》,现成的,就用这个得了。侯先生一听,“好、好,这行、这行。”马季出来就直接到派出所改名字去了。 开创“歌颂型相声” 1984年,马季新创作的《宇宙牌香烟》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这并不是马季最好的相声,却无疑是他最著名的相声。不久之后,东北居然真产生了一种“宇宙牌”香烟。 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广播说唱团都是曲艺名家荟萃的地方。在那么一个很好的艺术氛围里,加上那么多名师帮助辅导,马季的艺术水平突飞猛进。 1957年,马季到外地进行了历时半年的巡回演出:从北京出发,先到保定、石家庄、郑州,经武汉、长沙,再到南昌、南京、无锡、苏州、青岛,又回到北京,整整转了一大圈。 巡回演出归来,中国广播说唱团分为两个演出队,马季独领一军。这样,他异军突起,迅速打开了局面。 1958年,文艺界组成阵容强大的福建前线慰问团,前往福建前线慰问演出。田汉担任团长,京剧大师梅兰芳任副团长,中国曲协副主席陶钝是曲艺组组长。一天,马季跟活跃在福建前线的英雄小八路连联欢。所谓的英雄小八路连,其实就是当地儿童组成的业余民兵。他们除上学外,尽量挤出时间帮解放军做事,最大的十四五岁,最小的刚十来岁。别瞧年纪小,人也不多,干劲却特别足。他们主动帮助战士擦炮弹、洗衣服,打扫卫生。联欢会上,小八路说起解放军叔叔的英雄事迹,心情激动,眼里闪着泪花,慰问团的文艺战士也深受感染。 联欢会后,马季心潮难平,用一整夜时间创作了一段到现在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得上名字的相声。 相声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的“歌颂型相声”诞生了。 随后,马季开始大量创作相声,而随着年龄增长和在相声界地位的不断提高,“歌颂型相声”影响越来越大,终于成为一种潮流。 ** ** ** 马连良在《借东风》里唱道:“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对于一个艺人,也许最大的价值,就是他的艺术,他给人们带来的笑声可以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为综合新华社、北京晚报、中央电视台等消息 集成/本报记者 徐国栋 乡情 马季与河北 ■我没给咱们河北丢人 “我没有给咱们河北人丢人!”今年9月,马季在接受河北电视台专访时,对家乡父老表示了强烈的感激之情。 尽管宝坻县现归天津管辖,但马季坚持说自己是“河北人”。“那时候宝坻就是河北省的地方,连天津都是。” 马季对河北的认识不只是他的出生地那么简单,还关系到他的艺术成就:“相声在河北一带很流行,许多相声素材都来自河北。” “倒口”,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前辈艺人说,传统相声“倒口”倒的是深武饶安的方言,但深武饶安究竟在哪儿,那里的方言到底什么味儿?起初马季也弄不清楚,只好人云亦云。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家住在农村的业余相声作者,专门领马季到他的家乡去看看,原来正巧是相声艺人所说的深武饶安———深州、武强、饶阳、安平。这件事给他以宝贵的启示:真正学会“倒口”,不能局限于从相声段子里学,而必须走到哪儿学到哪儿,日积月累,才能见真功夫。 “我这50年,一直是在河北老乡的关心、爱护下成长起来的。”马季深情地说。 ■第一次正式演出就在河北 马季的第一次正式演出就是在河北唐山,演出的节目是《都不怨我》。而在他加入中国广播说唱团之后的第一次巡回演出,就到过保定、石家庄。 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崔砚君介绍,在马季最活跃的上世纪60年代,马季经常到河北演出。 我省著名相声演员李如刚和搭档康达夫是侯宝林先生的亲传弟子,马季的师弟。 李如刚1976年被河北省选去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当时说了一段以反映1966年邢台“抗震救灾”为题的段子,正在北京交流演出时,突然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当时演员都住在北京西苑饭店,马季等许多同行都指着他们的鼻子说:“叫你们说地震,这回真震啦!什么笑星,是灾星!”大家哈哈大笑。 1982年,李如刚与马季合写了相声《看电视》,在《河北日报》发表。马季在表演时使用了河北方言,那一句“老乡们,闭眼吧———”曾经引起了无数欢笑和掌声。 ■马老先生对我们很热情 “马老先生真的去了?”听到这个消息,河北电视台“星光”栏目导演肖月丹简直不敢相信。就在不久前,她和电视台的摄制组还采访过马季。那时候的马季,面色红润,笑容可掬,神态慈祥,精神状态非常好。 马季表示自己退休后过着规律的生活,身体很好:“我现在在家中享受的是快乐相声生活。每天除了忙于传帮带,日程安排得非常满。我从不抽烟、喝酒,吃的大多是粗茶淡饭,肉食吃得很少,我喜欢吃苦瓜、黄瓜、芹菜、玉米,所以身体很好!” 肖月丹回忆说,听说是河北来的记者,马季非常热情,没有一点架子,对他们提出的拍摄要求,一一满足,又是题字,又是合影留念,想不到时隔不久,马季先生就去世了。 □本报记者 徐国栋 观点 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家 “马季最大的功绩,就是开创了歌颂型相声的时代。”12月20日,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崔砚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歌颂型相声是马季在上世纪60年代开创的,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局面,其中以《登山英雄赞》、《画像》和《找舅舅》等节目影响为大。 崔砚君认为,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评价,都不能脱离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而不只是他的艺术成就。当时的年代,需要歌颂型相声的出现,马季不过是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而在崔砚君看来,马季的歌颂型相声,不但拓展了相声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为相声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上世纪60、70年代,那是相声最低潮的时候,他能够在那种情况下带给人们笑声,让人们从他的表演中得到愉悦,使相声不至于消亡,保存一丝生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从这一点上说,马季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大师级人物,没有人可以替代他。”崔砚君说。 省曲协副主席、秘书长陈小平则认为,作为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的表演热情洋溢,挥洒自如;技巧运用上以说为主,注重谐趣。 陈小平说,更了不起的是,马季是一个创作型的相声演员,除能表演传统节目外,中年开始还创作演出了对口相声如《友谊颂》、《舞台风雷》、《多层饭店》,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和群口相声《五官争功》等,这一点,在相声演员中是屈指可数的。 文/本报记者 徐国栋 缅怀 长留欢笑在人间 “昨天晚上马季老师给了我一个他写的相声本子,想让我演。万万没想到我还没来得及细看,马先生就……”马季的弟子王谦祥有些哽咽了。 “这是真的吗?”马季的弟子姜昆上午11时20分接到了第一个闻讯打来的电话。“所有人都不相信,不敢相信。” 姜昆说:“马季老师的去世对中国曲艺界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许多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超越的。他是党培养的人民艺术家,他的每篇作品都有时代印记、继承创新。” “我是听着马季的相声长大的,听的第一个相声就是他说的坐船去非洲什么的一段相声。”一位姓张的先生说,“我特佩服马季,他的相声不仅能将大家逗乐了,还让人长知识。” 马季离我们而去了,带着广大观众的无限怀念。他笑容可掬的神态,用笑声串在一起的《英雄小八路》、《新桃花源记》、《百吹图》、《五官争功》等百余个相声段子,已牢牢地印在喜爱他的人心中。 据新华社电 文/隋笑飞 万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