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打擂”夺得冠军,宋文明约见本报记者,袒露心迹——— 我虽“赢在中国”但想“花开合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12:34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 |||||||||
从“赢在中国”擂台上的角逐,谈到在“社会擂台”上的比拼,宋文明在约见本报记者时数次坦言,“这(指劳务派遣创业项目的实施)是件苦差事”。然而——血液中流淌着的徽商的韧劲和骨子里“堂·吉诃德式性格”,使他毅然选择面对挑战。资金、信念及至朋友乃至市场资源等创业条件都成竹在胸的时候,宋文明现在可以敞开胸怀拥抱家乡人的期望——把智慧与财富留在安徽、留在合肥,因为这里是他的家乡,是“规避”风险的港湾,是“抢占”机遇的摇篮。
家乡情结,让他婉拒国内外“橄榄枝” 用家乡观念来解读宋文明把创业基地放在合肥,显然有些简单;作为创业者,他更看好的是合肥乃至安徽的市场资源和优势。 据记者了解,宋文明及其劳务派遣项目一举折桂后,不仅是“赢在中国”三位重量级评委的精彩评析,以及柳传志、张瑞敏的豪情寄语,许多感悟到该项目美妙前景的国内外商界精英也迅速作出反应,“秋波频送”。武汉市一家投资商在三家风险商投资1000万元的基础上,愿意再追加500万元,全力支持宋文明前往创业;苏州工业园也频频传递信息,邀请他将项目基地落户该区;美国前总统里根时代的经济框架缔造者、连任老布什和小布什经济顾问的约翰·拉特里奇博士也约见宋文明,有意将其引荐到某跨国公司…… 然而,经过一番权衡后,宋文明仍决定将创业基地建立在合肥。这也许应了他最早的创业冲动,要将国内第一家新型的、国际化理念的劳务派遣公司首先造福于家乡。其实,宋文明在与记者交谈中透露出的种种对合肥乃至安徽的期待,更是其扎根家乡的原始动机。因为合肥目前的发展态势和精神状态非常适合他的项目;其次,合肥乃至安徽的人力供应资源优势和科教优势,也会使创业基地降低大量的投资成本…… 朴素创业冲动,孕育远大抱负 即使没有3家风险投资商的1000万风险资金,宋文明也会在适当的时机将自己的创业蓝图付诸行动。这种蛰伏在内心深处多年的创业冲动,原本只来自一些朴素的思绪。 正如他在接受“雅虎中国”网站采访时表述的那样,最早缘于家乡亲朋好友就业难的刺激。“由于他们的学历通常不高,所以出去以后多半是去做民工,很可惜。我当时在苏南工作,那边恰好需要大量的人员,而且要求也不高,高中毕业什么的都行;需要劳务的公司是电子行业的,工作条件比工地要好很多了。于是我就想到是否可以搭建一个平台来解决这种供需需求……并且我不仅提供这个就业信息,我还要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达到企业的要求后,再去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让需要人的企业快速找到大量人员,并且来了就可以直接上岗;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村的年轻人拓宽就业面……” 再后来,宋文明又发现世界500强企业中,也有做类似劳务派遣的,“这时候我就更有信心了。这就说明这个项目不仅能做,而且可以做大,很有前途。而且我们中国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多,那这个市场就更大。”国内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近年来日益吃紧的用工需求,特别是“技工荒”、“民工荒”屡屡见诸媒体报道,更坚定了宋文明对这一项目的创业信念,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运作模式,制造出一个全新的中国式“蓝领”培训基地。 解构劳务派遣项目的市场潜力 获得“赢在中国”冠军头衔后,宋文明不仅从理论上夯实了劳务派遣的内涵,更在行动上准备其下一步宏伟的创业计划。他告诉本报记者,他的创业模式不怕模仿,就像他的一位研究生班同学,靠卖盒饭也能卖出“福布斯中国2006年富豪榜39位”的业绩,关键在于你对项目、对企业、对决策的执行力的掌控。于是,在他的解读下,宋文明式劳务派遣公司模式逐步浮出水面(如下图表)。 据他解析,此种新型劳务派遣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培训模式,具有三大益处:一是实训中心能提高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准和数量,促进地区工业水平提高,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稳定的劳务流动将极大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熨平社会矛盾;新型的用工方式能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同时为个体劳动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仅凭这三大优势,就足以看出该项目的市场潜力在当前的国情下有多么庞大了。 现在,一个关键问题是“跨越式发展”首先要“跨越自我”。因此,宋文明的创业“企图”,已不仅仅是在合肥创造财富,搏击风险,更要把风险意识注入新徽商脑海,也捎带把国内外风险投资商推介给合肥乃至整个安徽。 ·本报记者 宋功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