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迎泽大街 地理(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5:26 山西新闻网
1月9日,太原市规划局公布了迎泽大街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方案提出了一系列让人眼前一亮的“动作”。迎泽大街在承载50年风风雨雨后,终于要大变样了!6-8车道拓宽为10车道,设置盲道等无障碍设施,修建火车站前立交…… 在太原,迎泽大街是具有标志性的主干道,历届总体规划均将此确定为城市的中轴线,在太原市的城市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始建于1956年,分五期历时40年于1996年全线建成,从火车站到南寒全长10公里。 在太原人心中,迎泽大街不仅仅是太原东西相连的一条街道,在这条街道上矗立的许多建筑物都承载了老百姓太多的喜乐哀愁,比如五一广场,比如工人文化宫,比如迎泽公园……它们和迎泽街一起见证着太原的发展,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1路公交 太原开通的第一条公交线路
1路公交线路开通于上世纪50年代,是太原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后开设的第一条公交线路。这条公交线路起初为南北走向,由大营盘发车途经并州路、柳巷、解放路最后达到太钢。1983年,太原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成立后,在下元建设了当时省城最大的公交车停车场,当年7月,1路公交正式改为由下元至火车站的东西走向,并一直延续至今。据介绍,1路公交改南北走向为东西走向,一考虑到迎泽大街是省城客流较大的一条街道,二是为了避免因公交线路离停车场太远而产生空驶公里数。 1路公交是省城开通的第一条公交线路,全程长14公里,曾被喻为“太原市的经济大动脉”。 上世纪80年代,1路是贯穿迎泽大街的惟一一条公交线路,现在,1路是迎泽大街客流最大的一条公交线路。20多年间,那一辆辆穿梭在迎泽大街上的长16米的大型通道式1路公交车,似乎已成为迎泽大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住下元的王玉兰,在太原火车站附近上班,由于工作地点和家分居省城东西两侧,从上世纪80年代,1路公交刚开通的那天起,王玉兰就是1路公交的忠实乘客。“80年代,贯穿迎泽大街的公交线路只有1路,每天上下班我都坐,那时候,对我来说,乘公交是一种享受!” 王玉兰回忆,由于当时骑自行车出门的人非常多,宽敞的迎泽大街上,小轿车屈指可数,乘坐公交车从火车站到下元不过一碗茶的工夫,坐在公交车上看着宽阔的马路,那叫一个爽啊! 有着和王玉兰一样感受的人并不在少数,一位有着20多年驾龄的公交司机说,上世纪80年代,1辆1路公交车的往返运营时间是45分钟,而现在1路公交的正点运营时间已经延长至55-58分钟,遇到路堵,可能八九十分钟都回不来一趟车。“过去,感觉迎泽大街是那么的宽敞,怎么跑都觉得畅快,可现在开车过一个红绿灯有时就得五六分钟。”车辆多了,使得原本宽敞的迎泽大街显得不再宽敞。 20年来,光迎泽大街上的公交线路已由原来的一条1路公交线增加至现在的10余条公交线路,809路、813路、859路……迎泽大街几乎成了来自省城各个方向公交线路的汇集地。 采写:本报记者黄?? 五一广场 景观大道自此始
1955年,迎泽大街的第一期工程动工时,恰恰是从五一广场开始起建的。从那个时候起,五一广场在太原市民心目中“第一广场”的重要地位便开始确立。沧桑变迁之间,半个世纪已逝,但老百姓对五一广场的钟爱却始终如一,因为她更像市民自家的后花园,更容易亲近。 人人都说迎泽大街是太原的第一景观大道。但我始终认为,“景观”一词,说的是,东起五一广场、西至迎泽桥西的区间路段。如果说,迎泽大街是一位雍容典雅的贵妇,五一广场便是贵妇颈上项链那颗夺目璀璨的钻石坠儿!有了五一广场,迎泽大街的美才开始得理所当然! 回望历史,五一广场所在的位置并不总是宁静祥和、花团锦簇。明朝时期,太原城扩建,在这里筑起了“承恩门”,老百姓称其为“新南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山西的起义军由此攻入太原城,自此,“承恩门”改称“首义门”。之后,首义门外成了枪毙犯人的场所。直到解放以后,原首义门的瓮城被拆除,在瓮城原址上改建了一个广场园林,因其在五一路的最南端,又取劳动人民之广场的含义,被命名为“五一广场”。从此,温馨和从容将此地的血腥面目一扫而光,这里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一广场分南北两部分,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四周为几何形对称图案的草坪,地面用花岗岩铺装。绿地周围设供游人息憩的坐椅和造型美观的庭院灯。大型微电脑声控喷泉雕塑在街的北面,东西长50米,南北宽20米,218个喷头随着音乐旋律的变换,喷出各种水姿、色彩。喷泉池中央平台上,雕塑一对少男少女,两只小鹿,名曰“晋泉之声”。国旗台设置在南广场草坪中心地带。国旗迎风招展,见证着龙城变迁的日新月异。 1995年,五一广场重新改造,自此完全对外开放。每年,她以宽广的胸怀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据统计,11年来,五一广场共接待游客1.7亿人次。 2007年1月16日清晨7点,冬日的第一缕晨曦洒向迎泽大街。家住五龙口的邢大爷也一路慢跑着来到了五一广场晨练。10年来,他尽情地享用着这个大花园,无一天不念想。此刻,他站在广场的东南角,习惯性地举头仰望,看1800多只吉祥鸽从牢笼中飞出,成群结队地翱翔在这个城市的上空,听鸽哨声声在耳边嘹亮,看鸽影翩翩从头顶掠过。这个时候,一起掠过他心头的还有宁静和安详。 采写:本报记者兰玲 五一广场东交通岗 守望三晋第一街 “看到车流人流从身边经过,直起腰杆、信心十足地打好每一个交通手势,心里满溢骄傲。我觉得自己真是了不起!”回忆当年站在这个“大”岗台上的心情,如今已从警21年的李志勇激动依然。 1992年,五一东岗开始争创青年文明号,现任太原市交警支队一大队一中队中队长的李志勇那一年恰好被调到该岗位。 90年代初的五一广场周边风景轮廓与现在并无大异,道路宽度、花园范围都未曾变动,到了1994年,广场开始逐渐修好了喷泉、雕塑,各种花卉争相露脸,广场内的景色日益丰富美丽,迎泽大街在此处更显妩媚、柔和。在五一广场东岗执勤的民警感受着这点点变化。 1997年,五一广场首次出现女交警的身影,这在全市可是头一份。一时间经过广场的司机、行人放缓速度,饶有兴致地打量这些美丽身影。打造广场这个标兵岗,塑造太原城市文明形象,女交警的出现正是源于此目的。因为女性特有的温和、耐心及亲和力,市民心目中交警的形象不再只是执法者,更是服务者。 作为五一东岗光荣传统的见证人之一,李志勇先后在该岗台工作了10年,一茬茬在这里奉献汗水的交警不遗余力为这个岗台续写着光荣。李志勇还清晰地记着2004年腊月三十除夕夜,平时喧闹的迎泽大街格外清静,偶尔才有一辆汽车驶过,“那么宽的马路,没人没车,当鞭炮声从各处响起时,我心里忽然涌上‘崇高’的感觉。我在坚守自己的岗位,这让我很欣慰很自豪。” 逢年过节,市民会自发到五一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每当此时,为了维护交通秩序,方便百姓出行,广场岗交警会自觉加班执勤,多少年来已成为习惯,不须格外安排强调。优良的传统不仅在于奉献,更在于主动奉献。 2006年1月1日,又一茬新交警从老交警手里接过接力棒,除了中队长外,新交警是一色的年轻女孩,平均年龄不到24岁。“选择交警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平凡的人生。来到这个岗位工作是无尚的荣誉更是无形的鞭策,我知道,必须努力才能无悔。我们一定会继承光荣,让这个青年文明岗成为省城的标志,成为省城的骄傲。”年轻的女交警王楠信心满怀。 采写:本报记者赵丽娜
无论冬夏,无论寒暑,五一广场东岗默默矗立,凝视三晋第一街―――迎泽大街车来人往,这个看似普通实则不平凡的岗台有着骄人成绩,它是省城惟一一个连续15年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的交通岗。 迎泽宾馆 庄严而又神秘的“老字号” 如今的迎泽大街两侧高楼林立,可在上个世纪,迎泽宾馆曾是整个太原的地标式建筑。 1955年,迎泽宾馆的东楼建成了,当时是专门招待省部级以上领导和外宾的地方,大门两旁站的都是手执钢枪的战士。那时的迎泽宾馆,在老百姓心里,庄严而又神秘。和老太原聊天,时不时就能扯到迎泽宾馆的身上。西山矿务局退休工人王喜贵讲起往事,兴致盎然:“迎泽宾馆那时可不是一般人去的地方,能去一趟迎泽宾馆,那可是莫大的荣誉。有一年我参加全省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终于走进了迎泽宾馆。那时迎泽宾馆有太原第一个旋转门,我们这些老土可没见过这个洋玩意,先是大家不敢往里走,后来好容易走进去了又不敢出来,一圈一圈的绕了好几圈才出来。哈哈!” 很长一段时间,太原市的小学生写作文描写太原时,都不会疏漏掉迎泽宾馆八角大楼的影子,都在竞相用各种美丽的词汇来描述它。当时太原的建筑外观多半低矮灰暗,迎泽宾馆八角大楼伫立在迎泽大街上的确巍峨壮观。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写生的孩子都还喜欢到迎泽公园的北门,那座八角大楼,实在是可以入画的。 上世纪90年代前,能在迎泽宾馆工作是一件极令人骄傲的事,单位工资高,待遇好。更有意思的是,在80年代,迎泽宾馆的员工中还出了一批诗人,曾经震动山西文坛,刘文青、柴然、周涛……充分说明了当时迎泽宾馆员工的素质之高和当时企业文化氛围的宽松。刘文青曾是厨房部的面案,一天能和近百斤面;柴然在客房部做服务员;周涛长得很帅,当年酷似周润发,做迎宾员…… 随着太原市各种新建筑、新酒店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如今的迎泽宾馆已经失掉了太原市地标的位置,也不再是以往百姓难入的禁地。然而在老太原的心里,对迎泽宾馆,依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迎泽宾馆也不失其老字号本色,2004年,去迎泽宾馆采访时,餐饮部的厨房主管带着我参观厨房,那货真价实的老汤则是真的用老母鸡、金华火腿炖了十几个小时才熬制成的。虽然这只是一个细节,也说明了迎泽宾馆人严谨认真的传统。 采写:本报记者费煜
1977年,迎泽宾馆的西楼竣工,因其建筑风格,又被称做“八角大楼”。其后的近十年间,这座十层高的八角大楼都是太原市的最高建筑。1989年,全国评定星级宾馆的时候,迎泽宾馆是山西第一家评为二星级的饭店。 从火车站到下元公交总站
在诗人的心里,车票是乡愁、是希望、是苦涩、是心酸,人生的滋味都在路上,捏在手里的一张张车票记录着路人的悲欢离合。太原火车站和下元公交总站,是迎泽大街两端的两个出入口,来往穿梭于这条大街的人们,都曾经捏着一张车票把自己的思绪洒在这条大街上。 太原火车站办公室负责人介绍,1904年,太原火车站开始建设,1907年开通,走过50多年岁月之后,太原火车站向东延伸出一条宽敞的大街,对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讲,迎泽大街实在是太宽了。“大街的两旁是灰色的围墙,房子都是低矮的砖瓦房,迎泽大街大约5分钟才有一辆车驶过。”78岁的王大爷回忆。 68岁的李金莲家就在迎泽大街五一广场旁,上世纪50年代,她还只有十几岁的时候,来太原读女子师范学校。她在冰冷的候车室等待那种木板座的火车,把自己从长治带到省城太原,十多个小时的行程都难以到达,那时火车站的位置还在如今的太原市长途汽车站。老人若有所思地说:“从火车站出来,迎泽大街还是冷冷清清的,哪有这么多汽车,太原市热闹的地方都集中在五一广场到大南门这段,往南延伸现在的青年路还是荒凉一片,迎泽大街的西边就已经是村里了。”在李金莲的心里,迎泽大街东的火车站是她新生活的起点,迎泽大街的西却是系着她乡愁的旷野。 到了1975年,走过70年岁月的火车站向东搬迁,建起来现在的火车站,1976年,新火车站开始运营。现在这个已经使用了30多年的火车站,已经有了45对对开列车,每天要吞吐2.5万人次,从这里可以走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60年代我来太原坐的是4分钱的公交车,那时还不叫公交车,车就是现在那种像火车车厢似的1路车。”王爱新对迎泽大街上的公交车的记忆是4分钱一张的车票。 1983年,下元公交车站建设起来了,从火车站到下元车站,有了公交专线,而开通的1路公交车成了迎泽大街的旅游线路。 1995年梁平考大学进入了太原理工大学,从此,自己十多年的时光都和迎泽大街、火车站、1路公共汽车连在了一起。“刚来太原,自己一个人下了火车就问人1路公共汽车在哪儿坐。当时只知道坐1路车就到学校了,结果下了车,发现还需要往回返一站。此后,下元车站和火车站就成了我和故乡之间的起点和终点,迎泽大街两旁的风景也成了我人生旅途中常常掠过的风景。” 从1983年到如今,下元汽车站开通的公交线路达到了17条,比建站时增加了十多条。小梁说,她还是喜欢坐在1路车上看穿梭在迎泽大街上的人群。 一东一西,火车汽车,一条宽阔的大街,演绎着太原的故事。 采写:本报记者李雅丽 迎泽公园 寻梦乐园的前世今生
1月13日,周六,是晋剧票友聚会的时间。上午9点,家住山西医科大学家属院的张教授带上小孙子悠闲地来到迎泽公园。爷孙俩约好:爷爷先听票友们唱几段,随后带着孙子去海底世界看豹纹鲨。“锵锵彩……锵锵彩……”三两下锣鼓敲过,张教授仿佛进入了梦境,摇头晃脑,手里脚底轻轻地打着节拍,小孙子也安静了下来,静静地陪爷爷享受着这份欢乐时光。 对于迎泽大街来说,迎泽公园是其腰间一枚精致的玉佩;对于太原来说,迎泽公园是城市腹地一朵应时而开的花蕾;而对于每一位太原市民来说,迎泽公园则是一个寻找梦想的乐园。 然而,这个乐园的诞生却“纯属巧合”。清朝光绪十二年夏末的一天,太原西山背后滚滚乌云汹涌翻腾而至。大风骤起,霎时间,并州城内外,飞砂走石,暴雨倾泻!汾水暴涨,冲决了汾河沿岸的堤坝,冲向古老的晋阳城。随后,猛烈的洪水掀开紧闭的大南门涌入城内,半壁西城顿时成了一片泽国,当时城内的著名建筑如满洲城、学台衙门、阳曲县文庙以及不计其数的民宅刹那间荡然无存…… 等到暴雨停歇,洪水退却,人们凿开城墙,引洪出城。迎泽门外的一片荒地就成了泄洪的好地方。洪水泄尽,迎泽门外却留下了一个小湖泊。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除了从事龙城历史研究或气象变迁的专家,知道当年那场噩梦般洪灾的太原市民已寥寥无几。但人们却知道:迎泽大街上有座迎泽公园,迎泽公园里有面迎泽湖,迎泽湖里小船悠悠,迎泽湖畔垂柳依依,是市民休闲娱乐的胜地。 1954年,这片园子正式定名迎泽公园,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修葺,如今,它已是太原市内最大的综合性文化休闲公园。公园总面积为666900平方米,其间种植了数万株观赏树木,桥、廊、亭、榭多不胜数;悦心苑、水族馆、并芳堂、木香院、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杏花园、玫瑰园,各有特色。土石假山东西而峙,起伏延绵,草木葱茏。 但公园里最旖旎的景色依然要数迎泽湖,湖面占公园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由南、北、中三个部分组成。中湖东侧,长廊蜿蜒。中湖南面,假山堆砌。假山脚下,水榭伸至湖心。休闲而又浪漫。 迎泽公园完全开放以前,每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2002年7月1日,公园开放后,每年接待游客多达1000多万人。 无论是俊雅之士,还是下里巴人;不管年至耄耋,还是黄毛孩童,总能在这个园子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项目和休闲方式。 采写:本报记者兰玲 工人文化宫 迎泽大街上的一颗“夜明珠”
太原工人文化宫声名远播,因为它的文化,历史和厚重。太原人都习惯叫它南宫。 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中,太原工人文化宫和迎泽大街相依相偎,它如一位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逐渐走向成熟的老者,历经沧桑。和文化宫宫史办田毅老师,退下来的刘建华老师坐在一起聊文化宫,那些鲜活的往事就被轻轻唤醒了。 1958年春节,一座造型美观、设备齐全的南宫建成了,在空中俯瞰,就像一架正欲翱翔蓝天的飞机,这在当时可称得上省城迎泽大街上的一景,主体建筑除了一个主会场剧场,还有八个展厅和一个文化培训教室。当时经过几番请示,几经周折,最后中央办公厅请朱德同志给太原工人文化宫题了词,现在气势磅礴的“工人文化宫”五个大字,就是朱老总的墨宝。 文化宫还有个很亲切的称呼叫“职工之家”,那时候,各个单位的职工业余时间都要来这里娱乐,并且附近的老百姓和放学的孩子也要来,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还有学习棋艺的、书法的、唱歌的等。刘建华回忆说:“我1979年调到南宫,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的劳模大会都要在这里召开。李双良、申纪兰、李顺达等都在这里受过表彰。还有好多来自乡村的劳模,他们其中有许多人第一次来太原,真的没见过这么宽的一条马路,和这么大的一下子能装两千多人的‘家’。”那时的劳模会,一般开三天,一般上午开会,下午讨论,晚上看演出。劳模们登上领奖台后,都激动得不得了,胸前系着大红花、戴着光闪闪的大奖牌。到了晚上,王爱爱、牛桂兰等一批晋剧名演员都要表演节目,梆子腔一开场,好多人静静地看着。晚上劳模们激动得睡不着觉,经常几个人出来要把南宫附近逛个够。 上世纪70年代的人们大都还记得,每逢过年闹红火时,南宫必是人山人海,几千只灯笼一齐绽放,上万条谜语一齐摆出。据统计,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一分钟的人流量能达到几千人,公安迎泽分局大部分的警力都要放到这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南宫实行了一系列改造,剧场、展厅翻新,新建了风雅颂歌厅、豪华台球厅等文化娱乐设施,特别是太原市政府投资600万元对南宫广场进行大规模扩建后,南宫更加宜人,一到晚上,璀璨的灯光把南宫和迎泽大街映得亮堂堂的,被美誉为迎泽大街上的一颗“夜明珠”。 说起南宫,每个老太原都有许多自豪溢于言表,改革开放后,南宫是第一个敢吃“螃蟹”者,第一家开歌舞厅;第一个设立证券交易大厅,当年坐拥10万元就能开户;南宫旁边的收藏市场……现在南宫也逐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商家营销宣传、社会公益活动及各类文化活动的最佳场所了。 采写:本报记者郭志英 (编辑:徐舜)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