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7 永恒的纪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0日00:48 东南快报

  

1997-2007永恒的纪念

  10年前的那个冬天,空气中突然传出的哀乐,震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邓小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10年之后,他所设计的“一国两制”,已经在香港、澳门成为现实。随着自由行的全面推行,港澳与内地的融合越来越深。

  10年之后,他的国家仍然沿着他设计的改革开放路线,稳健地前进着;他的诸多朴实但有力的言论,依然在指引着这个国家的方向。

  10年之后的这一刻,让我们重温那年的冬天,重温这位世纪老人的历史遗产。

  永远离去

  “65329999”。

  1997年2月19日晚11时许,路透社驻中国首席记者马珍的传呼机显示出这串数字。这是让马珍心跳加速的数字。它蕴藏着一个秘密。

  对新闻记者来说,这个传呼极端重要,其含义是“邓小平去世”,只有发信息的“知情人士”和马珍两人知道。

  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前,另一串数字出现在传呼机上——来自另一位知情人士,含义依然是“邓小平逝世”。

  “只有我们知道打传呼的人是谁,他们彼此也不认识。”马珍的同事林洸耀说,他立即回电话核实消息。

  与此同时,马珍的电话响了,来电者是位高级别官员,说话简单而含蓄:“别睡觉了,今晚要出大事。”

  从三个不同渠道的消息,印证了一个当年全世界最重大的新闻。

  最后时刻

  1996年12月12日,邓小平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对这位生活规律的老人来说,这样的例外绝少发生。

  这时正是新年和春节之交,党和国家领导人事务繁忙。这期间,政治局委员们接到通报说小平同志病情稳定,不会有什么大事,大家有事可以去办了。

  1月,总理李鹏去了辽宁,政协主席李瑞环去了海南,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去了江苏和上海,副总理朱镕基去了重庆,常委胡锦涛也按计划出访南美三国。

  春节前夕,邓小平没有回家过年,但他仍然可以在医院会见前来看望的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

  进入2月,人们敏感地注意到,那些已经出京的领导人,全都缩短行程,匆匆赶回京城。

  老人从早到晚陷入疾病的折磨中。

  医护人员看到邓小平痛苦的样子,脸上难免露出愁容,老人会说那么发愁干吗,高兴起来。

  小平病重期间,他的家属与他一样,一点特殊要求都没有,不干涉医护小组的方案。

  1997年2月19日傍晚6点多,邓小平的病情出现异常。老人的呼吸功能已衰竭,只能借助机器来呼吸。

  邓小平夫人卓琳带着全家人向他告别。四天以前,她就写信给中央,转告“邓小平的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眼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

  19日晚上9点08分,当医疗组认定已回天无术时,医疗组组长、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陶寿淇与301医院副院长牟善初正式宣布“停止抢救”。

  这个晚上,恒温病房内依旧温暖如春,窗外的冰雪却是一派北国气象,老人在这里走完他最后的历程。

  平静告别

  20日凌晨4点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上街采访,农贸批发市场人头攒动,从记者口中得知这一不幸时,一位卖菜的农村妇女用纯朴的语言反映出人们对邓小平的感情:“要不是小平俺们现在哪能卖菜挣钱哪?”

  一位新华社资深记者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说:“我下楼上班时,电梯服务员很平静地说:‘小平走了。’上班的路上很平静。”

  在广东深圳深南大道上邓小平的巨幅照片前,很多市民、企业人士自发地献花圈、默哀,悼念邓小平。

  深圳市公安局因此开了一个维持悼念现场秩序的会,当时的公安局长说,悼念小平同志的活动,是群众自发的,民警一定要以礼相待。

  ……

  当一辆饰有黄黑两色绸带的白色灵车开上长安街时,尽管从位于五棵松的301医院到八宝山只有2500米,但挤满了首都各界人士和从各地赶来的10多万人民群众。

  有几个年轻人竖起了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跟当年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感觉和情绪有一些相似,很悲痛。”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刘忠德回忆说。

  平稳过渡

  政治分析家倾向于将邓小平的去世与毛泽东的去世联系在一起。

  2月20日,新华社发表了《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和《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

  其形式级别和毛泽东主席同格。

  1997年3月3日,《时代》创刊74周年之际,邓小平第8次登上它的封面:《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

  邓小平逝世后,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担心的“过渡危机”。实际上,邓小平主动从政治舞台淡出以后,很平稳地完成了新老交替。

  小平去世后的几天,中央电视台多次在节目中播放邓小平肯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镜头。

  和毛泽东离世那种撕心裂肺的场景相比,邓小平离世给社会带来的震动要小得多,这是他晚年多种努力的结果。

  全球吊唁

  邓小平是20世纪后期对人类世界影响最大的几个人物之一,世界各国领导人,无论其处于何种集团或者属于何种意识形态,对他逝世的反映确认了这一点: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一项声明中说:“在国际社会,他将作为中国现代化和生机勃勃的经济发展的主要设计师而受到人们的怀念。”

  美国总统克林顿得到邓逝世的消息后,他的第一句话是:“邓小平是过去20年里世界舞台上的杰出人物。”

  在克里姆林宫,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说:“他是使伟大而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

  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金正日则称他的功绩“永放光芒”,卡斯特罗认为邓小平“对建设和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做出宝贵贡献”。

  邓小平逝世时只是一位普通中国公民,退休后,他唯一的头衔是中国桥牌协会荣誉主席。

  一位普通公民逝世,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政要发来唁电,联合国降半旗,在此期间国际很多重大会议都为他默哀。这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情况。

  70多年的积淀

  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晚年的邓小平为什么能果敢地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支撑这一历史性事件的理论基石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但是伟大思想70多年之久的形成过程,却鲜为人知。

  留学5年积累素材

  1920年10月,年仅16岁的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到1926年1月7日离开,邓小平在法国生活了五年零四个月。

  这段时间,正好是法国经济从危机、萧条、复苏到高涨的一整个周期。这很显然使青年时期的邓小平对市场经济运作有了切身的感受。

  离开法国之后,邓小平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他了解到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迅即转向承认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市场价值的“新经济政策”。

  边区实行激励机制

  1926年底,回国后的邓小平便投入到革命、起义、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

  1940年,很多边区大生产运动积极分子会被极“左”思想扣上“搞资本主义”、“富农思想”帽子时,邓小平却提出制定“奖勤罚懒”制度的建议。他把给予个人生产模范和劳动英雄的奖金额竟然提高到了200元到300元,那时候,上到师长刘伯承下到普通士兵的每月津贴只有1.5元到3元。

  反思大跃进

  1954年1月邓小平作了《财经工作的六条方针》,这是我国最早对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冲击的改革举措。

  1962年初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因主张包产到户改革受批判,邓小平却还在力挺“包产到户”。他在1962年7月把刘伯承在军事上经常讲的“黄猫黑猫”理论借鉴到农业生产上,说“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还说,“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78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的时候,他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对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修修补补还是另起炉灶?

  1979年邓小平做了创办经济特区、支持包干到户、扩大国有企业放权让利试点范围等工作。

  当年11月26日,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邓小平长期积累的市场经济思想第一次系统地表达出来:“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

  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

  1989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的出现,市场经济究竟姓“资”姓“社”的争论又起硝烟,邓小平在1990年12月至1992年2月连续多次的谈话中,以更坚定的不容置疑的口气宣传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终使党在十四大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由此完成了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战略转变。

据《南方周末》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