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子:《图雅的婚事》导演王全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23:35 央视《东方时空》

  CCTV《东方时空》3月6日播出节目《人物专访—王全安:柏林归来》,以下为节目内容。

  在不久前闭幕的柏林电影节上,由王全安执导的电影《图雅的婚事》,首映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在最后的投票环节上,《图雅的婚事》几乎是没有竞争对手,得到了7位评委中5位评委的投票。一举获得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

  记者:在首映的时候你在什么地方?在观众席上吗?

  王全安:我在观众席的正中间坐着呢。

  记者:你觉得首映结束之后,观众们对这个影片的表现出来的这种反应,有没有理解你希望他们了解的东西?

  王全安:反应还很热烈。所以当(介绍)导演完了以后,介绍演员上台的时候,那种掌声跟刚才电影的掌声好像还不太一样,其实在内心更热烈的一种掌声。那么余男在那儿半天说不出话来的时候,我突然就跳出那个好像我就突然从那个场景里很清醒的就出来以后,就看见这样一个演员,她领受观众对她的尊重。我觉得在这个层面上谈中国的演员,我突然就觉得这个比较体面,有点面子,作为导演就会有面子。

  电影《图雅的婚事》讲述的是中国蒙古族妇女图雅为养家糊口不得不与残疾丈夫巴特尔离婚,再找一个愿意与她共同照料巴特尔和两个孩子的男人。几经周折,图雅与邻居森格再婚。影片中的角色,除了女主角余男是专业演员外,其余的演员都是当地的内蒙古牧民。

  记者:为什么这样的一部电影你要选择那么多的非专业演员,而所有这些在屏幕上出现的人物里面,只有女主角一个人是专业演员,这是你特意的设置吗?为什么?

  王全安:这当然是根据选什么演员是根据你电影要呈现出的那种气质来决定的。首先《图雅的婚事》这部电影首先是一个纪实风格的。一个是那种很真实的感觉,那么就是我们说的业余演员就是从生活里来的那种,一个牧民风吹日晒出来的那样的那种质感,你必须得有这个,他才能传递出那种真切的、灵性的。

  记者:我觉得你作为导演,你可能选的最成功的一个非专业演员就是那个巴特儿,就是图雅的丈夫,那个人当我们作为观众看完了整部电影之后,可能角色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是这样一个人物,这个人怎么选的?

  王全安:当时我们那个制片人他去离我们景地500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选景,回来带回来很多照片,关于景的照片,关于牧民的生活的那种照片。我一看,就是演巴特儿这个演员的照片,他只是在路边拍到一个牧民的形象,我一下就觉得他作为这个人物最重要的东西就在这张脸上已经呈现了,就是一个特别蒙古的典型的一张蒙古那种很刚毅的那种很自尊的那种男人的脸,然后有一个特别柔和和忧郁的那种眼睛。这个人的最重要我们就像是一个魂魄性的东西,他已经打动了我。我说好,你们把这个人找来吧,他就是男主演了。他们就开车5000公里过去,就把这个巴特拉回来了。对他来说这个事情太懵懂了,懵懵懂懂的,因为他连旗里都没有去过。事实上,那么他的生活,其实那个处境,我觉得跟剧中的那个巴特儿最后就应该几乎是一个重叠了。

  王全安1987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99年拍摄完成自己编剧的第一部电影《月蚀》,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大奖。2004年完成另一部影片《惊蜇》,参赛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继去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威尼斯收获金狮大奖后,王全安这次又摘得金熊奖,很多专业人士认为中国第六代导演已经开始崛起。

  王全安:首先其实是到我现在就是觉得拍一个电影,首先讲一个好的故事,好听的故事,然后才是里边你对一个环境的关照,或者你对人的看法,它是一个附着在这个就是一个电影应该被观看的这个质量之下的一个东西。那么图雅即使是这样一种处境,即使做了这样一种选择,尊严怎么体现?就是这样一个倔强的人,好像自己觉得可以战胜所有,简直像一个母狮子那样的一个女人,她最后被折弯的时候,她那种委屈,你就觉得那就是尊严,那就是自尊。当她被击垮,就像一个巨兽被击垮的时候,你的那种惋惜,我觉得这个时候其实这就是我要表达的那个情感。

  柏林电影节载誉归来后,王全安说得奖后更有信心坚持自己的风格和创作理念,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女性,关注小人物的生活。

  记者:在这个得奖以后,你说过一句话,在记者采访你的时候,你说我看到了影迷们热烈的反应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所追求的电影快乐,其实在那一刻已经实现了。你追求的电影快乐是什么?

  王全安:我追求的电影快乐就是看到看电影的人那种快乐。就是作为一个导演就是你看到他们这些普通的,尤其是普通的观众在看你的电影时候,爆发出的那种快乐,你的那种快乐就已经实现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