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市”下月更名为“普洱市” 秉承历史渊源尊崇民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09:29 云南日报

  

“思茅市”下月更名为“普洱市”秉承历史渊源尊崇民族...

  曾参加誓词的哈尼族老人方有富讲解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

  昨日,思茅市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发布消息:“思茅市”将于4月8日更名为“普洱市”。此外,原来的“思茅市翠云区”将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而“思茅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将更名为“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政府表示,更名是基于“三个尊重”和“三个认同”作出的。

  秉承历史渊源

  据悉,“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已于今年1月21日获得国务院批准,并将于4月8日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时正式取用新名称。思茅市政府表示,更名一是出于尊重历史,实现渊源认同。

  早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今思茅境内就设置了普洱府,实现“改土归流”,凝集了边疆各族人民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解放后,几经历史的变迁,普洱相继更名为普洱专区、宁洱专区、思普地区、思茅专区、思茅地区等。2003年10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思茅地区,设立思茅市。今思茅市改为普洱市,秉承了历史渊源。

  尊崇民族意愿

  更名的另一促成因素是尊重少数民族意愿,实现民族团结认同。1950年普洱专区所在地普洱城召开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26个民族的首领、头人、代表及专区党政军领导人欢聚一堂。1951年元旦,在普洱红场召开的千人大会上,与会各族头人和党政军代表通过了民族团结誓词,并刻立了高142厘米、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由于这些特定历史原因,思茅人民对“普洱”这一地名怀有特殊的民族感情。这次思茅市改普洱市,反映了各民族的意愿,将极大地促进边疆的稳定,促进边疆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实现群众夙愿

  此外,当地政府表示,更名尊重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意愿,实现社会认同。“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一直是思茅广大人民群众的夙愿,思茅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议,社会反响强烈。此次更名在上报国务院审批之前,省政府广泛地征求了相关州市、相关部门人员的意见,并举行了专家论证会,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更名获得批准,将进一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极大地调动全市各族人民的积极性,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的激情和创业的热情。

  新闻背景

  3个地名的历史沿革

  “普洱”为哈尼语,意为水湾寨,系由“步日”演变而来。唐南诏时设“步日赕”,宋大理时为“步日部”,元初改设“普日思么甸长官司”,明洪武年间改作“普耳”,明万历年间始作“普洱”。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置“普洱府”。1913年撤普洱府,设“滇南道”。1950年改设“宁洱专区”,1951年更名“普洱专区”。1955年专员公署迁驻思茅,更名“思茅专区”,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1985年改普洱县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思茅”系由古代少数民族部落“思摩”演变而来。宋大理时为“思摩部”,元代称“思么”,明代叫“思毛”。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设立“思茅厅”,隶属普洱府。2003年思茅地区改设“思茅市”,县级思茅市改为“翠云区”。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普洱府驻地设县,由于普洱府设府在先,设县在后,取“安宁的普洱”之意而得名“宁洱”。1955年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

  记者 黄兴鸿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