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读者团昨天抵达长寿村 他们吃上了当地的土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04:00 都市快报

  

快报读者团昨天抵达长寿村他们吃上了当地的土菜
▲兴奋的快报读者舞起了奉化布龙
快报读者团昨天抵达长寿村他们吃上了当地的土菜
▲长寿面争着吃
快报读者团昨天抵达长寿村他们吃上了当地的土菜
▲夫妻相
快报读者团昨天抵达长寿村他们吃上了当地的土菜
八十一岁的袁先生认了南岙村形象代言人为干姐记 者 郭 涛 叶建良 邵巧宏 沈荣江 摄

  本报讯 “我要迟到一会儿,你们千万千万要等我!”已经到出发时间了, 52岁的方芳打来了一个焦急的电话。几分钟后她急急忙忙地赶来了,脸红扑扑的。

  原本定在星期六出发的“快报8周年真情回馈·畅游南岙村”活动由于天气原因,推迟了两天,昨天成行。

  双休日两天的等待,让热情更加高涨——

  一大早,50位幸运读者聚集在了报社门口,一脸兴奋。

  他们是从713名报名者中选出来的,也是奉化市莼湖镇南岙村接待的第一个旅游团。

  昨天,他们在南岙村吃上了当地的土菜,体验起了百岁寿星的生活方式,亲身探寻着长寿的奥秘。

  大巴上的读者们

  放声高歌

  唱完一个接一个

  杭州到南岙村,3小时的车程是从一曲欢快的《花儿与少年》开始的。

  拉手风琴的是60岁的杨杨。

  在杭州西湖边,她和她老公一个拉琴,一个唱歌的场景为很多人所熟悉。这次,她也是和她老公一起报名的。

  “老头,来!”拉完一曲,她甜蜜地叫来老公,两人合作的《赞歌》赢得了阵阵掌声,更赢得一只桔子——黄慧芳说,没有鲜花,我们就献桔子!

  81岁的袁显明,唱起歌来,声情并茂,唱到“一朵溜溜的云哟”,就手指天上,眼神新奇,唱到“会当溜溜的家”时,一手叉腰,一手做推磨状。

  ……

  这下大家笑,“桔子不够献啦!”

  56岁的赵玉泓虽然没有唱歌,但她也是大家注意的焦点。她自己摸索出一套养生哲学,随身带的10来份养生歌谣,被一抢而空。还有好多没拿到的读者,跟她预订,说要回杭州找她复印。

  ……

  长寿村的形象代言人

  一下就被读者发现了

  “看哪,这不就是宣传画上那个老阿妈嘛!”

  不知是谁一声喊,一大帮人立即把屋檐下一个戴着蓝色毛线帽的老人围了个严严实实。

  人群中间,86岁的缪玉芬瞄瞄这个,瞄瞄那个,双手交握在深蓝色围裙前,一言不发。读者们这个拉拉她的手,那个搂搂她的肩,好不亲热。

  好一会儿,缪玉芬才“活泛”过来,眼睛笑得眯眯的,话也多起来了。也难怪,那会儿,她正在别人家里串门,听见外面吵闹,好奇地出来看看,没想到一下子就成了众人的焦点,“吓都吓煞哒!”

  “畅游南岙村”活动,缪玉芬是知道的,这两天,村里大家都在议论这个事,“可没想到一下子来这么多人!”

  见到寿星,大家自然要讨教长寿之道。“别的就不说了,反正,缪玉芬老人活了86岁,从来没有跟人红脸的时候……”“嗯,对的,心态,心态很重要!”大家七嘴八舌地总结着。

  “您这牙,是真的不?”

  长寿讲座成了记者招待会

  下午2点,在村里转悠了一圈后,大家又聚拢到了南岙村村口的广场上。

  这时,八仙桌上已经摆上了刚用南岙山泉泡的南岙新茶。

  接下来,大家要一边喝茶一边听王维义教授做讲座。

  “寻人启事,奶奶不见了!”王教授刚要开讲,后面倒数第二桌就有人喊了起来。工作人员一听,忙跑过去问个究竟。

  “在这里,在这里!”还没开口问,坐在最靠近讲台一桌,73岁的杨绣梅已经举了手在回答了。

  原来,杨老太是怕坐在后面听不清楚王教授讲话,不知什么时候就溜到最前面的一桌。

  讲座期间,缪玉芬在讲台上一坐,读者就按捺不住了,茶也不喝了,都跑到讲台边上,又把老太围了起来,有的拍照,有的问问题,俨然一个记者招待会。

  “平时吃多少饭?”“一口气能走多少路?”“针线活还能不能做?”更有观察仔细的读者问了个让缪老太笑弯腰的问题:“您这牙,是真的不?”

  读者团里

  有对夫妻长得好像

  登上100个阶梯,南岙村村口百岁林,60岁的叶新敖叫摄影师给他们夫妻俩合张影。

  “像啊,太像了!”摄影师镜头一对,往后一退,再瞅一眼,“哎呀,这对夫妻长得太像了。”不过,细细看,也说不出到底哪里像,但两人的气质和韵味,似乎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叶新敖夫人很是自豪:“别人也都说像,可能是两个人开开心心过日子,连生活习惯也一样,不知不觉就变像了吧。”

  这边说着这对夫妻有夫妻相,那边别的摄影师却把镜头对准了村里的另一对夫妻,拍个没完。

  邬康豪,86岁;刘彩能,83岁,他们是南岙村最年长的一对夫妻。

  大家一看,哇,原来这两位也蛮有夫妻相。“不光形似,还神似。”

  他们有啥长寿秘诀?刘彩能站在邬康豪身边,没敢靠得太近,但却一直盯着老头子笑个不停,半天才说:“其实

  也没什么的,我们村里像我们这样的夫妻还有好多呢。也就是两个人从来不吵架。”

  最不会落单的人

  昨天说了

  好多好专业的话

  “这里的土壤、水、粮食的硒含量究竟有多高?”

  “如果在其他地方,怎么才能做到高含硒量?”

  ……

  从一开始坐到王教授身后起,73岁的李长华就问个不停。在南岙村的一个下午,他也是一直黏在王教授身边,问这问那。

  可别小看他的这些问题,连王教授都说很有含金量,“还是刨根问底的那种。”

  不可否认,对这个“采访”,李长华的确做足了功课,来南岙村前他已经收集了大量有关硒的报道,还做了详细的集纳。

  这次来南岙村,就是想取点这里的土壤样本回去,开发更多的硒产品。他的照片报名时快报一见报,包括山东、河南等地的好多人都给他打去了电话,“我也有压力了,问得不细不行啊。”

  包括李长华在内,还有好多读者昨天一坐上车,就指明要认识王教授。

  不辞长做南岙人

  读者们一路走一路感慨

  刚下车,青山满眼,空气清新,大家不约而同的动作就是深呼吸,“天天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不长寿都难。”

  饭桌上,一盘芋艿上来,三下两下就被抢光了。村民正要把盘子撤掉,31岁的祝恒彬却一把夺过盘子说,“太香了,芋艿汤我也要喝的。”

  吃到一碟村民自己家腌的酱萝卜,众人赞不绝口,“杭州吃到的没这么爽口嘛!”52岁的钱之韵逮到一个村民就问,这酱萝卜哪里有卖,顿时一阵“骚动”:“我也要!” “我也要!”

  长春来旅游的李鸿昌,用大桶色拉油空桶装了一桶山泉,参观南岙、看舞龙、爬百岁林,都没舍得放下:“有这桶水,我就满足了!”

  最直接的还是蒋丽君,看到不少“外来人口”在这里建了漂亮的房子,羡慕得不得了,一直跟在村委主任后面“拍马屁”,目的就是想在这里安个窝。可惜的是,现在要在南岙村买块地,难啊。否则的话,来的读者可能有一大半都会考虑当南岙人。

  “呵呵,要是真能卖的话,恐怕早就卖完了。”村委主任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