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出现新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03:53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2006年,胶州市实现出口总值22.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35亿美元,两项指标稳居青岛五市之首!今年1月实现出口总值2.5亿美元,同比增长51.6%。数字背后,更让人振奋的是该市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快”到“好”的转变:出口结构更趋优化,机电产品出口新增5个百分点,八成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度过“生死劫”,农副产品出口企业轻松跨越“绿色壁垒”,三大产业已经分别占到出口总额的33%。

  机电产品三分天下有其一

  近日从青岛中集公司传来利好消息:2006年青岛中集冷藏箱公司出口额突破3.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3%。中集公司出口额的迅猛增长,只是胶州机电产品出口量持续攀升的一个侧面。

  2006年,胶州机电产品出口达7.2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33%。胶州市外经局局长刘增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标志着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已成为第一大产品,仅凭花生、对虾创外汇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据了解,鼓励技术密集型、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是胶州优化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该市有关部门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就在记者发稿前,青岛地恩地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激光定位台钻产品产业化建设项目,刚刚获得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60万元。为顺德塑机等五家企业争取的高新技术改造贴息贷款也正在申报当中。

  2006年,胶州的机电出口呈现出企业大户更大、骨干企业更强的特点,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达到30多家。其中中集冷藏箱出口突破3.4亿美元,艾默生机电公司超过了6000万美元,信一机电、丰光精密机械、台励福机器设备等出口额均实现大幅增长。在全市出口前十位的企业中,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占到了3家。“不要小看了一辆‘台励福’叉车,它在当地采购的零件就有100多件,对于拉动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具有‘衍生效应’、‘叠加效应’等多重效应。”刘增春说。

  劳动密集型企业完成升级换代

  2006年,胶州市服装、鞋帽类产品出口额3.3亿美元,比 2005年上升了5.4个百分点。这份业绩单的背景是: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出口退税比例调低,人民币正在逐步升值,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不少此类企业面临着“生死劫”。

  记者了解到,初期落户胶州的项目良莠不齐,个别纺织鞋帽类的项目质量不高,一些劳动保障不完备、管理粗放的企业近期被市场自然淘汰。经过一番“腾笼换鸟”,目前在市场上纵横驰骋的该类企业均是一些管理精细、国际市场份额大的大型企业。目前胶州的服装鞋帽企业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升级换代,60多家鞋类加工企业只剩20多家。胶州开发区的青岛昌新鞋业有限公司年出口额达1.2亿美元,吸纳劳动力1万人;张应镇的青岛世原鞋业出口额也突破了1亿美元。

  企业个数降下来,出口总量却由此前的2.5亿美元增长至3.5亿美元。“这是胶州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现状,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还将持续下去。”胶州一位对外经贸工作颇有研究的领导说。

  农产品加工企业跨越“绿色壁垒”

  2006年5月29日,日本针对进口农产品的新规定《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付诸实施。这项制度范围之广、标准之严前所未有。

  作为胶州市最大的蔬菜加工出口企业,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近期对日出口额不降反升:2006年,出口日本的产品达1.3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10%。与福生公司的情况相似,位于胶州市李哥庄镇青岛裕富食品有限公司也是依靠严格的标准化管理,2006年实现出口1950万美元。据了解,2006年,胶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出口额达3.2亿美元,有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出口额超过一千万美元。福生食品、裕富食品、裕新发食品等十几家企业都有了自己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起了高标准的质量控制中心。

  近几年,胶州围绕蔬菜、花生、水产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重点引进等方式,先后培植壮大了福生、龙源发等十几家规模大、效益高和辐射能力强的“农字号”出口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水产等行业为主体、门类较为齐全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连带3万多农户“加盟”,吸纳2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农务工,直接或间接拉动农民增收近10亿元。

  梁学勇 赵法文 刘振华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