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彩了,亲情妖魔化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15:00 新民晚报

  看到这则“坐飞机送感冒药”的猛料类社会新闻,笔者很快联想到了前年的另一个报道。也是亲人给求学的子女送东西,也是媒体最先爆料:得知在青岛上大学的儿子想家,想吃妈妈亲手包的馄饨了,家住福建福州市的李女士竟乘坐飞机抵达青岛,把煮好的馄饨送到了儿子的宿舍内。

  两位母亲,同样亲情。出于对远离父母的“掌上明珠”们的思念与疼爱,哪怕坐趟飞机前往学校照看一下,要说也是母爱的昭示与表露,即便花费颇大,也并不为过。显然,就记者的职业敏感和报道需求来说,从这样的角度入手,行文撰稿难免流于寻常、无法“出彩”。所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最好技巧,就是“隐去其它、放大一点”。于是,母亲来看女儿时顺便带了点感冒药,就煞有介事地描述成“坐飞机送药”;妈妈探望儿子时特意带了一碗亲手做的热馄饨,又被借题发挥称作“坐飞机送馄饨”……照着这样的报道“诀窍”,我想任何一位坐飞机去看望在外地读书子女的父母,即使不带任何东西,恐怕都能被记者“妙笔生花”成溺爱的“榜样”了。不是么,只要家长们是坐飞机而来,某些记者就能想当然地杜撰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譬如女儿或儿子打电话时说过一句“想亲人了”,父母亲就心急火燎地“飞”过来了。

  笔者相信,虽然不是专门为了送碗馄饨和一些感冒药而坐飞机看子女,但在若干年后,这样的“亲情故事”,可能时时会被长大了的子女念在嘴里、记在心里。倒是某些记者和媒体有意无意地“恶炒式”报道,生生地妖魔化了这种亲情,亵渎和伤害了这种母爱。甚至于,还让当事的学生,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被套上了“娇生惯养”、“自理能力极差”等不利标签,真正是有嘴莫辩、有苦难言矣。

  社会新闻不是为求生猛、入笔刁钻的“恶炒新闻”。多顾及了这一点,类似“坐飞机送馄饨”和“坐飞机送感冒药”的惊人之闻,或许才不会彼伏此起。

  青年报(司马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