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上演王者归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7日05:31 都市快报

  中远集团旗下的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远集团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将在今年6月底回归A股市场,而后中远集团酝酿着一个更大的动作:拟将集团的全部航运资产注入这家公司,业务整体打包上市。

  如果这一系列决策能顺利实施,中远将解决业务发展中的资金压力,届时,它在市场中的地位将不可同日而语。

  业务注资殿后

  据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中远控股回归A股的期限在今年6月底,发行规模不超过15亿股。回归后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两部分,一是收购中远物流51%的股份,耗资16.8亿元人民币;另外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集装箱船的造船款。目前中远有4条1万标箱和8条5100标箱的集装箱船在造,除了首付资金20%外,其余款项都由募集资金来填补,耗资约60亿元人民币。

  “集团现在已经明确把物流业务划分给我们。至于其他资产,我们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虽然不肯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但中远控股投资者关系部的人士依然显得很开心。目前中远控股的定位就是集团的旗舰和上市平台。

  中远集团某高层表示:“将优质资产注入中远控股是大方向,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内部连项目都没成立。”

  在内地证券分析师的眼里,中远的回归恰逢其时。因为在大背景下,国资委鼓励央企的业务整体上市,而且正逢2006年股市进入牛市,中远通过回归A股将筹得一笔可观的资本金。

  但市场上对于单纯的船运公司并不看好。因为航运业的周期起伏非常明显,航运企业一方面要负担造船款、油价等高昂的成本,一方面还要战战兢兢的承受着运价的跌宕。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远要把集团其他航运资产注入中远控股了:组合牌的抗风险能力要远远大过“独行军”。

  缓解资金压力

  目前,中远控股的业务主要是集装箱运输和码头。干散货运输、特种船等业务依然在等待集团的“输血”。一位证券分析师不无兴奋地说,优质资产的注入将改变中远控股依赖集装箱运输“一条腿走路”的局面,也有利于中远做大上市的盘子,筹集更多资金。

  对于中远和中海这样的航运巨头来说,此时资金意义非凡。

  以往,中远和中海原本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冤家”,这两大巨头在很多航线上都互相重合,竞争非常激烈。“中远的船期稳定,服务比较好;中海的销售策略非常灵活,报价可以比中远低几十元人民币/标箱。”一位国际货代公司的员工承认,他们经常因为中海提供的价格低,不厌其烦的把货物从中远倒出来。

  就是这样一对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却出奇的保持一致:目前二者都押宝在大型集装箱船身上。

  中外运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一艘9600标箱的集装箱船大概需要2亿美元。船公司在买船时,不但要在确定订单的时候交20%订金,生产过程中还要不断追加投资,这些源源不断的资金缺口让航运企业疲于应对。2006年中,中远和中海都订购了近十艘8500标箱乃至9600标箱的超级巨无霸,身上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中远在此时回归A股并将业务整体打包,其实和买船的资金压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人士提醒记者,中远控股筹集的80%资金准备用于购船款,就是一个极好的佐证。

  豪赌还是机遇?

  但是在2006年中,集装箱运输并不被看好,市场上弥漫着悲观情绪。2006年一季度,中远控股就过得不太舒服:虽然集装箱运量同比增长10%,但运费收入却同比下降5%。

  “目前,中国的三个航运巨头(中远、中海、中外运)即使联合地方航运企业,占据中国市场份额也不到50%。”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论是资金还是船队规模,国内企业与马士基等国际巨头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但是中远对自己的定位是做到 “全球承运人”,第一步必须是拥有可以经营远洋航线的船队来支撑。

  此外,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港口,需要拥有相应的集装箱船队来配套。中远做大自己的船队在某种意义上担负了国企的使命。上述中外运高层告诉记者,航运企业必须未雨绸缪,抓紧时间使自己的船队规模化。

  最后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来自中远和中海的彼此竞争。“这两大巨头很有一些暗自较劲的味道,在集装箱业务上相互攀比,你买船我也买,你的大,我比你的还大,生怕对方的运力与自己拉开差距。”一位业内人士戏称,“业内把它们疯狂买‘巨无霸’集装箱船看做一场豪赌。”

  (柴莹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