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条”新政助推新农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03:49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30条”新政助推新农村建设
县城经济的强势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日前,市委、市政府颁布了“新30条”惠农政策。这是我市连续出台的第四个含金量足、农民群众反响大的5号文件。细细品读,余味无穷,令人兴奋不已。

  文件开宗明义指出,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经济不断繁荣、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文件提出,今年,我市将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一个用于”的要求。(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和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例。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市和区市两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通过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

  ——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和办法,支持各区市对“一事一议”建设公益设施实行奖补制度。对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适当补助。积极推行各类扶持政策,为广大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创造条件。

  ——全面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我市将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环境。对企业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益设施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经有关部门认定后,享受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确定重点支持的致富项目,由金融机构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财政给予贴息。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建设新农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文件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加快推进。

  ——优化农业的产业规划与布局。立足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加快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100万亩优质高产高效粮食示范区、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果茶和花卉基地建设等为载体,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区。同时,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加快“一村一品”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镇。

  ——大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充分发挥水利的基础保障作用,围绕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市财政继续安排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各方面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青岛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青岛花生研究所、市农科院等各类科研机构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中的作用。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推广人员素质。按照农业资源特点和产业布局,加快建立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

  ——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全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和原料。具体将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实施“基地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检测制度化、产品安全化”管理。将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推行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经营制度等。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发展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推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市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30家带动能力比较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进一步发挥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作用,对莱西东庄头、平度南村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对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加快建立健全与国家和省相衔接的市、区市、镇(街道)、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加快推进镇(街道)、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等。

  ——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农村气象灾害警报系统,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加快培养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全面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农村青年开展示范性培训,提高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按照农业生产的岗位规范要求,对生产骨干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市和区市两级财政都将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农村学历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主的大中专学历教育,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促进县域工业集群化发展。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产业化、集群化和园区化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大工业发展规划和布局,鼓励家电、通信、石化、造船、汽车、纺织、食品加工等名牌大企业、大项目的产业链条向郊区延伸,有关区市要主动搞好配套,形成配套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同时,区市要从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出发,通过对内对外开放等方式,大力促进工业企业实现集群化发展。要把园区作为发展县域工业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引导镇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投资强度,节约使用土地资源,提升集约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平度、莱西工业化。

  ——突出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完善农民创业支持体系。要求有条件的区市要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农民创业财政贴息引导资金,鼓励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以服务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扩大农村消费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财政支持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新建和改造1000家日用消费品和农资标准化“农家店”。积极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吸引内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服务业领域。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中介组织,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近郊生态观光农业游、乡村民俗民风体验游、文化节庆游等乡村旅游项目,优化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精品与品牌。

  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今年,我市计划完成村村通油路800公里。鼓励有条件的区市扶持村庄硬化村内主要道路。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村庄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和镇村污水处理系统以及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试点。建立镇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新能源建设,市财政继续安排并增加专项资金,大力推广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气化示范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等清洁能源。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重点对10万亩荒山、10个重点示范镇和100个重点示范村实施绿化。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编和中心村建设规划,提高村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进一步推进“十百千”示范工程。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17个重点小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切实提高小城镇的服务功能。继续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和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完善市和区市财政合理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一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项目和执行标准。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免除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建立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补助制度,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伤害校方责任险,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设备补助。提高农村幼儿学前教育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贫困镇中小学办学条件。同时,市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2007年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8万人以上,职业培训3万人以上。

  ——完善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做好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照国家标准新建、扩建、修缮44个镇卫生院。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和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区市提高财政补助标准,逐步将规范化村卫生室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范围。深入实施“城镇医生进镇村坐诊、镇村医生进城镇培训”的新型卫生支农服务工程。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市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改扩建1200个村文化活动室。根据农民需求调整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内容,突出农民参与程度高的文化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设施的作用。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即征即保,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区市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关注农村老年群体,积极创造条件,向农村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子女上学、工伤保险、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切实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搞好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工作协调和督导。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乡村、深入群众,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搞好分类指导和示范引导。加强舆论宣传,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土地向种植业大户、经营能手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养殖向小区集中,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健康养殖水平。

  ——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做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示范镇(街道)和示范区(市)创建活动。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树文明新风,建和谐新村”活动。市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加快解决库区移民生产生活问题。继续搞好开发式扶贫和整村推进式扶贫。

  ——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稽查监督。在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的投入上,要坚持统筹安排,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本报记者 梁学勇 本报通讯员 孙永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