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洲:关注博客参与报道公共事件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3日11:49 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1日,周曙光又出现在杨家坪“史上最牛钉子户”现场。

  距法院强拆最后的时间——4月10日,还有几天。在这个僵持阶段,过去媒体蜂拥而至的场面已经很难看到。

  只有周曙光始终在坚持着。

  当日是他在重庆的第4天。在其博客里,周曙光继续报道此事件,并上传了3个现场的视频。因为持续在其博客报道“钉子户”事件,周本人亦受到关注,由此,他还收到近1700元的赞助。但也有人谴责说,这样以出名为动机来关注公共事件,是“借机炒作”,人们需要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来讲叙公共事件,周没有做到。

  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新洲则评价说,博客作为普通个人的传播平台,其关注并参与公共事件,这种趋势值得关注,传统的媒体及传播方式将面临挑战。

  草根blogger

  看上去,周曙光本人比他在博客上展示的照片要小一码。历数周的身份和经历,非常符合谢新洲等学者对博客的定义——草根性。

  1981年生的周曙光,现实中的身份是一个卖菜青年,每天骑着三轮摩托在湖南宁乡县煤炭坝镇的大街小巷卖豆腐和蔬菜。据他说,利润极薄。

  其父是当地镇上一个有30余年工龄的煤炭工人,母亲则无业,退休后两人居于乡间。周读到高二便辍学,其后打工,自学软件知识。2001年起,南下深圳、广东,转辗各个软件公司。2005年,觉得自己“已看到电影的结局”,重回到小镇。

  在虚拟空间里的周曙光,2003年始以“Zola”身份出现。他在私人博客上写时评,关注IT话题,加上刻意的娱乐化,在网络空间开始小有名气。曾经因为其具有特色的博客文章而被邀请参加2005年11月的中文网络年会。

  3月28日,正当“钉子户”事件被传播得如火如荼之际,周从湖南赶往重庆,利用私人博客进行了报道。

  “于公于私都有好处,既可表达自己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又以低成本获得较大的名气。”周曙光称。于是,他带着几百元钱,乘火车从湖南娄底转贵阳,再转重庆,于凌晨“像一颗疯狂的石头”到达。

  一到重庆,他就直奔现场。工地的现场只对记者开放,周曙光只能在外围走走转转。3月28日下午3点多,他在博客上贴了第一篇报道“我在重庆九龙坡查访最牛钉子户事件”,报道了他的行踪,他遇到的人以及人们对钉子户事件的反应。这个贴子的点击率目前已达到18000多次。

  除了文字,周还上传了视频,“视频点击率高,直观形象”。

  周携带的采访装备包括一个200万像素佳能相机,是以前公司淘汰后修好的,一个从同事处购得的二手索尼手机,可录音、上网。一个有摔坏痕迹的IBM旧

笔记本电脑。后来,重庆当地媒体的一个记者朋友,借了他一个DC
数码相机
,用于摄像。

  报道过程非常顺利,“人们都没有戒备,我看起来像个学生,并无不良企图”。3月28日晚,周曙光见到了“钉子户”的女业主吴苹。吴苹没有接受他的采访,但同意拍照。

  在重庆这些天,他每天4点睡觉,8点起床,或到现场,或到网吧,在其博客发表了长短不一的十几篇关于事件的帖子,广受网民的欢迎。

  有网友留言说,周以独立blogger的身份报道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要向他致敬,在中国的草根媒体史上也是值得记录的一笔。还有网友说,这好像是中文blogger第一次有影响力地站在了媒体报道的面前,blogger终于也像一个媒体的样子了。

  周本人对这些评论坦然受之,“成名的过程是最快乐的。”他说。

  新传媒?

  不仅仅是周曙光,更多的人在以博客的形式报道重庆“钉子户”事件。

  一个ID名为“老虎论道”的博客,从3月24日起开始报道钉子户事件,博主去了现场两次,在博客里写下见闻及感想,并上传了大量照片。

  在新浪网,也有一个博客曾持续关注过此事,但现在已关闭。而特意从外地赶过去专门做博客报道的,目前大概只有周曙光一人。

  在互联网世界中,“博客”这个词越来越热。专业人士称,作为一个从高科技孵化出来的新形态媒体,博客活动的普及性和民众性,正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新闻和舆论的方式,分散和下放了的信息权,已影响到传媒行业格局。

  在韩国,这种趋势已在呈现。韩国的“OhmyNews我的新闻”网站,从2000年2月创办以来,已成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新闻媒体,其新闻来源主要是社会普通市民,包括大学生、教师、白领、家庭主妇,甚至专业记者。网站创办时,市民记者数为727人,现已有38000人以上,网站点击率每天达200万次。

  谢新洲认为,类似周曙光这种市民个体以博客为平台,关注并参与到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亦在中国形成趋势,国内传统的媒体及传播方式将面临挑战。

  不过,要在芸芸博客中,脱颖而出,当然要讲究个性和独创性。

  周注意到使用娱乐和恶搞方式很有用。他曾刻意在博客中上传了一个手指受伤的图片,旁边摆有一个水果刀。留言中果然出现各种猜测的“八卦”版本。周便出来解释说,只是削水果不小心流了血,而那刀是他准备带回家划豆腐用的。周说,这种方式“能让人印象深刻。”

  总体上看,周曙光的博客风格,采取的是流水账似的日记方式,夹叙夹议。对于此次“钉子户”事件,他在博客提供的信息,弥补了主流报道的不足。“我四处闲逛,看到什么,就写下什么,专业记者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我能找到他们没有注意的东西。”周说。

  周还在博客上公开了自己的电话,“每天收到很多短信,有打气的,有询问情况的,每条我都回复了,每个电话我都接了。”

  出发前,他在博客中曾希望得到赞助,得到了一些网友支持,如今他已收到近1700元的赞助,最大的一笔是1000元。这些赞助有的汇入他的

银行卡账户,有的直接为他手机充值。

  于是,他原来打算住二三十元的旅馆,或直接花七块钱在网吧过夜,现在因为这些捐献,住进了离现场仅200米远、60元一夜的旅店。原计划呆二三天就走的,现在准备延长行程。

  争议

  不过,一些质疑也接踵而至。

  当地一位媒体记者认为,周的报道是肤浅的,既没有采访政府、开发商,也没有采访到这一事件中的拆迁户。周曙光对此不以为然,“政府和开发商,或者吴苹,都有自己的诉求渠道,只有老百姓缺少这个渠道,所以我注重补充这方面的信息。”

  此外,周的博客中的报道内容,很多反映了他在现场遇到的一些本地或外地拆迁户诉苦的情况,他就此记录,并流露出同情。当地一位媒体编辑说,这些未经核实的材料,随便加以传播,其公信力值得怀疑,同时,周曙光的报道个人偏向性太强,从最初单纯的报道,已发展到“维权”,这是新闻报道的大忌。

  这些日子,周曙光亦在反思这个问题。他在博客中写道:我是以娱乐的心态来玩,我不是一个记者,我只是一个记录者,我说的话只能给你一个参考,所有的一切还是需要你根据我拍的图片来拥有自己的判断。

  不过受到提醒后,在摄影过程中,未经被拍摄者同意,他就不拍他们的脸部。

  但另一方面,他又很矛盾地说,我似乎不应该在blog中加入个人观点,才能符合某些专业人士的报道风格,但这又会失去网志作者自己的影子,而使得网志作者游离于事件之外。用哪种风格比较好呢?但我本来就是为了让自己出名而来炒作这件事,去掉个人观点我岂不白来了。

  认为自己已经出名的周曙光称,“出名并不是坏事,只要在公益事业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至少,对我开菜店有好处。”

  这样以出名为动机来关注公共事件,当然会受到汹涌的“借机炒作”的谴责。人们需要看到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来讲叙公共事件,他们认为没有从周身上看到这点。

  但周曙光回应说,“我不是受雇于人,不对任何人负责,不想报道了随时可以走,即使那些捐款的人,也不会指责我。”

  也许这些种种指责,包括周曙光本人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博客的特有属性。无论是与非,如果正如学者们预料的那般,博客的普及将导致个体新闻传播的崛起,那么,是到了传统媒体做出相应对策的时候了。(记者 吴红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