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俗通雅:“武汉话家”何祚欢素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10:04 汉网
汉网消息记者欧阳春艳 一座城市拥有能给老百姓带来无尽欢乐的艺术家是一种幸福。就像北京有侯宝林,天津有马三立,铁岭有赵本山,武汉也有自号“武汉话家”的评书艺术家何祚欢。 日前,被武汉人亲切称为“活着欢”的何祚欢出版了凝聚其半生心血的8卷文集,多达270万字的评书、小说、散文杂文、自传和地方文史述评等,忠实记录了其半个世纪的曲艺与创作生涯。 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说书人,也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写书者,66岁的何祚欢再一次带给人们惊喜。 有着“杂食肚子”的读书人 笑容可掬的脸上,架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这便是江城百姓喜爱的“活着欢”。 “1983年,800度;1989年,1000度;此后近视眼以高速度与时俱进,最高到1500度;2005年做了手术,还有300度……”分析起这令人头痛的视力状况,何祚欢笑称这与自己痴迷读书脱不了干系。 何祚欢的阅读从小小的哑巴书摊开始。父母一向鼓励家中孩子多读书,四五岁时何祚欢就偷偷省下早饭钱,在家附近的书摊上从哑巴摊主手上借来一本又一本娃娃书看。别的孩子只是看看画面便匆匆翻过,而何祚欢却是把图下介绍情节的文字一字不少地看完,而且他还关注“原作”、“绘”的人是谁。于是,小小年纪的他便记住了平江不肖生、赵焕生、还珠楼主这些名字。 随着年龄渐长,何祚欢看的书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杂。文学艺术、科普读物、人物传记、回忆录、谈艺录、体育杂志、青年刊物等,何祚欢广为涉猎。从武汉一师毕业后,何祚欢被分配到武汉第四职工业余中学教语文,因为他对书籍的痴迷,学校把图书管理的一摊子事也交给了他。此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何祚欢每天就呆在学校阁楼上一本接一本地“啃”书,以这些“精神食粮”抵挡一次又一次的饥饿来袭。 即使是在几乎无书可读的“文革”时期,何祚欢也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读书机会。他“钻空子”搞来了《新编中医入门》、《汤头歌诀》、《中国针灸学》等医书自学,而且还现学现用治好了几个人的病。 何祚欢常说自己有一个读书取乐的“杂食肚子”——民歌、小调、俗词、俚语、戏文、杂书,都是库存。 “启蒙历史知识”的说书人 生长在老武汉的汉正街,“爱玩”的何祚欢从江城民间汲取了无穷无尽的艺术养分,造就了他的多才多艺:会拉二胡、京胡,还会吹箫;说过相声,打过快板,也唱过大鼓。然而,真正让何祚欢红遍江城街头巷尾的却是湖北评书。 1962年,年仅21岁的何祚欢还是武汉第四职工业余中学的一名普通语文教师。因为在汉阳区说相声已小有名气,区里让他尝试将小说《红岩》改编成评书,在青年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自小就爱听评书,长大后又曾从中央电台、民众乐园等处“偷师”,何祚欢的这次登台使他一炮而红。 1963年,一纸调令让何祚欢成为武汉市说唱团演员,师从团长李少霆从事湖北评书创作。此后,何祚欢的评书作品《江姐上船》、《双枪老太婆》、《芒种喂马》等一部接一部出炉,使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地道的武汉话,再加上幽默的侃谈,何祚欢的湖北评书在整整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陶醉、征服了一代代的听众、观众。 前些年,酷爱创新的何祚欢又与夏雨田等艺术家一起,策划出武汉电视台的名牌栏目《都市茶座》。多年来,无论人员、经费情况如何变化,《都市茶座》都坚持做到每周一期,何祚欢每周也必定会在荧屏上说一段自己最新创作的段子。这些新段子紧贴现实、紧贴民间,紧贴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喜怒哀乐,让观众在笑声中博古通今,也在笑声中进一步认识武汉。将湖北评书与武汉的城市历史融为一体,何祚欢的评书已到了“不似评书、胜似评书”的炉火纯青境界。 在评书创作的道路上不停探索,只因何祚欢牢记着一位出版界老前辈对他说的话——说书人自己不能瞧不起这个行业,许多中国人的历史知识启蒙就是来源于说书人。 “不断更新”的写书人 在我国曲艺界,能登台也能创作的人并不多,何祚欢就是其中一个。评书表演艺术上的名声太盛,以致掩盖了作为作家的何祚欢。事实上,熟悉何祚欢的人都喜欢说他是个“百变书生”,这个“多面手”不仅写评书,还写曲艺、写戏、写小说。 有演出时,就在不演出的时段里关上房门写上两笔;没有演出活动,就远离喧嚣的城市一两月,独自找个安静的招待所一写一整天。多年来,何祚欢就是以这样的节奏进行着创作。一年写作20万字,30年来,他已写下了600万字的各类作品。 何祚欢在担任市文化局创作中心主任期间,不仅带领创作团队创作了许多戏曲节目,自己还创作了京剧《穆桂英休夫》。他创作的“儿子系列”三部曲《养命的儿子》、《失踪的儿子》、《舍命的儿子》,既是耐读的系列长篇小说,又是说书的最佳蓝本。 何祚欢的随笔更是恣肆汪洋,妙趣横生。1984年,何祚欢首次参与了一家报纸创办的《艺海泛舟》专栏,一首诗、一段文、一出戏、一个掌故、一段轶事、一副对联、一句民谚,都可以引发他写出一段有关文学艺术的精妙议论。此后越来越多的媒体约何祚欢主持专栏,《杂技节放言》、《侃林浑话》、《绿茵漫话》、《江城民谣》、《大汉口商界》等相继见诸报端。何祚欢那以“啃”书为乐的“杂食肚子”,此时成了妙语仓库,俗不鄙,雅不玄,让人看后不禁拍案叫绝。 这些日子,何祚欢又在新浪网上写起了个人博客,短短时间点击率已近4万。他说,如此“高龄”写博客并非为了赶时髦,只是为了让自己永远保持一种“不断更新”的状态,让自己的脑子不要衰老得太快。 在别人眼里,何祚欢爱读书,会说书,能写书,是个不折不扣的杂家,而他的自画像却是——我是一个学历不高、困而奋起、不肯被自卑压倒的家伙;我认定各行各业的行家为自己的老师,也坚定地“以心为师”,尊重着“心”底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