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①:“东方天鹅”倾情演绎杂技芭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07:28 河北日报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特稿①

  “东方天鹅”:倾情演绎杂技芭蕾

  如果说杂技演员在头顶上辗、转、腾、挪不足为奇,那她却能在他的头顶上单足尖"踹燕";

  如果说在臂膀上作柔术动作是杂技界习以为常的事,那她却能在他的臂膀上双足尖"阿拉贝斯"……

  他们把世界上最细腻柔美的芭蕾舞艺术与最惊险刺激的杂技艺术融合在一起,全世界的观众倾倒了,世界杂技界震惊了。

  他们不仅捧得了世界杂技最高荣誉"金小丑"奖,芭蕾舞故乡俄罗斯芭蕾舞艺术的最高奖---乌兰诺娃金质奖也落入他们的怀抱,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金奖、国家文华表演奖……无数光环戴在了吴正丹、魏葆华的头上。

  然而在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在欢笑的背后,是数不尽的泪水与汗水;舞台上六分钟的华丽亮相,是十五年漫长训练的结晶……

  让我们一起倾听"东方天鹅"讲述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10月26日,在石家庄汇文大酒店,我们见到了前来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东方天鹅"---吴正丹。

  刚下飞机的吴正丹洗尽铅华,更显纤弱、优雅,像一位天鹅公主,高大帅气的丈夫魏葆华像护花使者一样细心温柔地在身边照顾。

  舞台下夫妻二人俨然就是童话剧中的"王子"与"公主",幸福与甜蜜全部写在脸上。

  1 命中注定的杂技情缘

  谈起走入杂技的缘由,吴正丹、魏葆华坦言,“我们俩走向杂技之路完全是偶然。”但是这种偶然是长期体操训练积累的必然结果。

  吴正丹6岁就进入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从事艺术体操训练,而就是那一年,她与魏葆华相识了,几年后,他们意外地在辽宁省技巧队相遇,这次两人成为搭档,这一搭就是十五年。

  吴正丹与魏葆华在辽宁省技巧队一同取得了很多成绩。吴正丹三次夺得全国技巧锦标赛冠军,一次世界青年技巧锦标赛冠军、世界锦标赛季军;魏葆华则获得了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

  扎实的体操训练,使得两人在身体素质和外形上都具备了专业杂技演员所需的各种要求,在从技巧队退役后,时任广州军区杂技团的宁根福团长慧眼识才,1996年,广州军区杂技团以其在杂技界的高知名度最终引来了这对“金凤凰”。

  如果说从技巧队走进杂技团还是跨出一小步的话,那么他们俩向芭蕾舞发起的挑战却是大大的一步。

  “刚来广州军区杂技团,团领导就针对我俩的独特性,设计了将芭蕾舞的动作与杂技相融的尝试。虽然从小就学过舞蹈,有一定的舞蹈基础,但是对专业芭蕾舞还是挺陌生的。”吴正丹说,开始排演《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时,由于条件有限,杂技团不可能给她专门配一名芭蕾舞教练,她只接受了两星期的正规芭蕾舞训练。

  但是要强的吴正丹对芭蕾舞的学习却从来没有间断过,“向专业芭蕾舞老师请教,买了大量的芭蕾舞光盘和教材自学。经常一起去看芭蕾舞演出,到国外演出时,有机会就去观摩正宗的芭蕾舞表演。”

  凭着近十年的体操技巧功底和老搭档的默契,两门陌生的艺术———杂技与芭蕾舞,渐渐走近了这对年轻人,他们也深深地恋上了“杂技芭蕾”———力与柔的交融之美,在练习中两个人不知不觉地相恋了。

  或许是爱情的力量,他们把世界上最细腻柔美的芭蕾艺术与最惊险刺激的杂技艺术,融合得尽善尽美,世界震惊了,2002年他们抱回了世界杂技节的最高奖“金小丑”奖。

  2 杂技芭蕾,偶然相遇,必然轰动

  当吴正丹和魏葆华捧得“金小丑”奖之后,2006年,芭蕾舞故乡俄罗斯芭蕾舞艺术的最高奖———乌兰诺娃金质奖也飞到了这对中国杂技夫妻的手上。

  我们不禁要追问一个问题,杂技是中国的古老艺术,芭蕾舞却是最西方的艺术门类,是谁将二者拉到了一起,是哪位智者为杂技开辟了另一方天空?

  是有芭蕾舞经验的启蒙老师靳云江,是广州军区杂技团团长宁根福,还是吴正丹对芭蕾舞的坚持执著,还是魏葆华对西方古老艺术的专注研究……

  “在我国杂技过度追求高难动作和技术指标之时,杂技仿佛有些走入困窘之地,观众不理解,市场不景气,使得杂技要求新,要突破。”

  魏葆华认为,从技巧回归艺术,回归大众的审美,回归愉悦的艺术享受,成为杂技必须寻找的突破口。

  “最初可能是因为第一个指导我们‘芭蕾对手顶’的老师有芭蕾舞的经验,杂技与芭蕾舞在我和正丹身上偶然相遇,但是二者的最终成功,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吴正丹认为,因为杂技和芭蕾悠久的历史和各自拥有的庞大的观众群,使得二者的结合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市场,更多的观众。

  魏葆华告诉记者,创新的点子可能是一种尝试,是一瞬间的决定,但创新的动作和招式,则是他们一分一秒探索来的,是吴正丹的脚尖一次次磨出来的,是自己臂头的老茧一层层撑起来的。

  《芭蕾对手顶》原本是中国传统的对手顶节目,把西方的芭蕾舞嫁接进来,这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起初杂技界有很多人质疑,也有人坚决反对:认为这个节目过于偏重舞蹈,不是传统杂技。

  “由于当时排练出来的效果没有很好表现出芭蕾的美感,动作不够优雅,所以被某些人觉得有些不伦不类”,但吴正丹和魏葆华还是坚持着。

  历经千百次的滑落,千百次的失败,千百次的彷徨,凭着这份执著,这份坚忍,1999年技惊四座的《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终于与世人见面了。

  2000年,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金奖的获得,让中国杂技界承认了吴正丹和魏葆华的成功。

  3 15年磨炼出的优雅与淡定

  在第十一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式综合场演出上,《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以杂技的高难度动作,融入芭蕾舞的优雅与淡定之美,在仅仅六分钟的演出中赢得了近20次的掌声。观众们纷纷竖起拇指,称赞这场东西方艺术完美融合的视觉盛宴。

  “我们这次原封不动地将‘蒙特卡罗’版的《东方天鹅》搬上吴桥杂技节的舞台,这样做就是要把最经典、最完美的节目奉献给吴桥杂技节的观众,奉献给河北的观众。”吴正丹告诉笔者。

  台上仅仅6分钟的表演,却凝聚了他们十年的汗水。

  “其实,在臂膀上双足尖作‘阿拉贝斯’也只有两组,在头上的动作也只有两组,但就是这四组动作却凝聚了我们十年的训练功力和无数次的失败。”提起节目的每一个动作,吴正丹、魏葆华都如数家珍:“360度转体”、头顶“单脚踹燕”、“双足尖站双臂阿拉贝斯”……

  谈起成功背后的无数失败,又一次唤起他们对往事的追忆。

  2004年9月,他们精心准备的杂技芭蕾《天鹅湖》第一次公演。离演出还有四个小时,吴正丹的右脚由于长期的训练压力积累,造成了劳损,脚莫名其妙地肿了起来。钻心的疼痛与苦苦练了几个月的艰辛撕扯着吴正丹,让她抉择。

  “看着丹丹,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这时候,魏葆华起着关键的作用,他强忍着悲痛坚持让丹丹站起来,继续演出。“如果我老想着自己的感受,我们就不会走到今天,我们必须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痛苦。在那时,即便是我让她放弃,她也不会放弃的。”

  杂技作为一门有风险的艺术,有着它独特的美。失误是难免的,吴正丹和魏葆华也是一样。

  让吴正丹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是在北京演出时,由于紧张和劳累,她从魏葆华的头上掉了下来,当时魏葆华的头被划伤,去医院缝了4针。

  吴正丹心痛地说,“为了他,为了爱,我不能失误。但是杂技艺术是无法避免失误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加倍熟练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和精确度。”

  作为“底座”的魏葆华的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只要找准平衡,承受住身上演员的体重就行了。但是他对笔者说出他无法被取代的一条,那就是信任与默契。

  “丹丹站在我头顶时,我想的就是要保护她不让她掉下来,否则她就会有心理阴影,以后只要做那个动作就会怕,越怕就越容易出事,我的任务是十几年来保护着她不让她掉下来受伤,我们做到了。尽管我们有失误,但是她从来没有被摔伤过。”

  “其实刚开始排练时,我对他也不是很信任,但随着长时间的排练,我越来越信任他。每一次的训练,我的那双舞鞋如同一个‘搅肉机’,磨烂了他的肩、磨破了他的头,可他忍着,默默陪我完成训练计划。”吴正丹心疼地说。

  “现在他的肩头都已经有一片黑了,每次站到他肩膀上,只要看到黑点,我就知道落脚点在哪了。我只有要求自己的每个动作要领一定要做到准确,尽量减少他的痛苦,避免自己的失误所导致的伤害。”

  如今,吴正丹可以轻易站在魏葆华的肩臂上,甚至可以站在上面和别人聊天、说话,“站稳后,我就完全交给他,什么都不管,就是这样站在上面……我闭着眼睛他都可以举得住我。”

  这是一种熟练,更是一种相濡以沫的信任。

  4 在不断创新中打造经典

  吴正丹和魏葆华走到哪里,都会有媒体和观众追问:你们的节目有没有创新,有没有加入新动作?《东方天鹅》已经演了8年了,没有新东西出现它会不会被湮没呢?

  “我们一直在寻求创新,并且有了一定的突破,我们绝对不会止步不前的。”两人异口同声。

  吴正丹认为他们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练成的《东方天鹅》就是要打造成一部“经典”———一部杂技史和芭蕾舞史上的经典之作。

  经典并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不断的创新,但创新绝不仅仅是一味求新、求险。

  魏葆华无奈地摇摇头说:“某些观众的欣赏习惯有些误区,喜欢一味追求简单的新鲜、刺激,其实这不是创新。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如何打造经典,经典与创新不是相矛盾的,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东方天鹅”是靠编导、演员自己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磨合后才形成的一系列优美动作,吴正丹说:“我们是杂技界最先把芭蕾融入进来的尝试者,本身就是创新,我们一定要把它打造成经典,要让专业的杂技人看了说这是不可思议的杂技,让专业的芭蕾舞演员看了说这是不可思议的芭蕾。我们要让芭蕾的美表现得更精致,让人们谈到杂技芭蕾就会想到我们。”

  在谈到如今许多杂技演员竞相模仿“芭蕾对手顶”的问题上,魏葆华表示:“我们为中国杂技开辟了一条新路,其他杂技演员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但我不希望只是一味的模仿,我们的技术动作不是最难的,但芭蕾的韵味应该说是表现得最完美,我相信再过几年,他们说不定会超过我们,即便如此,我们也会很欣慰。”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杂技是不会停滞的,新的生力军会踏着坚实的脚步向前进。

  在杂技界,吴正丹、魏葆华已经算是“大龄青年”了,他们也正在寻找接班人,可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新生苗”却很难找到。

  笔者推荐他们去吴桥看看,魏葆华表示,小“天鹅”不仅要长相身材好、有杂技功底,重要的是要有舞蹈功底,小“王子”除了技术和力量要求外,重要的一点是要个子高,外形也要帅,这样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不过,魏葆华透露,小“天鹅”已有人选,但小“王子”还在寻觅中。“你们要是有好的苗子也可以推荐给我们啊!”吴正丹急切地说。

  谈起未来,吴正丹和魏葆华称,一生不会再离开杂技艺术。

  □本报记者 刘萍 本报实习生 任洁[石家庄报道]

  人物名片

  吴正丹 女,1981年1月出生,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一级演员,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1987年进入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从事艺术体操训练,1990年调入辽宁省艺术体操队,1992年转入辽宁省技巧队,1996年进入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1998年开始练芭蕾。

  2004年7月被国家人事部、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她主演了杂技节目《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化蝶》,杂技剧《天鹅湖》。

  魏葆华 男,1971年9月出生,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一级演员。

  1984年进入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1988年调入辽宁省技巧队,1995年被授予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1996年进入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

  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吴正丹与魏葆华两人合演的杂技《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先后获得:

  199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届文艺会演“表演一等奖”;2000年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金奖;

  2002年第二十六届摩纳哥蒙特卡罗国际杂技节最高奖“金小丑”奖;

  2004年第十届国家文化部文华表演奖;

  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

  200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俄罗斯芭蕾舞艺术最高奖——乌兰诺娃金质奖。

  链接:

  吴正丹的“减肥”经

  一见到“东方天鹅”吴正丹,我们差点没认出来,与电视上看到的“天鹅公主”相比她更显苗条。刚想问她的体重控制的怎么样了,她从我们的眼光里读出了问题:“我又沉了3斤,去北京开会了,十多天没有练功了。”魏葆华开玩笑地说,“我又要多承担3斤的重量了。”

  当我们问她有没有秘诀时,她说,“没有什么秘诀,小时候就知道控制好体重最重要,我也挺爱吃零食,但是一定要控制量。我的职业没有办法,因为我要把体重控制在45公斤之内,不然我的搭档举不动我。”

  6岁开始练艺术体操的吴正丹至今都在做一件自己很不“情愿”的事情———控制体重:“6岁到17岁,我都是在教练的逼迫下控制着自己的体重,每天都不能吃饱,连水都不能多喝,我一直都是站在体重秤上吃东西的。此外每天还要做大量的运动,练倒立不是算时间,而是算滴的汗的数量,一直到滴下第100滴汗才可以停下来。”

  吴正丹和魏葆华一起开始练习“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后,魏葆华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体重监督员的工作。由于《天鹅湖》练习的特殊性,吴正丹的体重必须控制在44公斤以内。当她的体重是44.5公斤时,魏葆华就开始觉得吃力了;45公斤的话,两人都会容易受伤。“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冒着分手的危险,暗示她不要多吃东西,要控制住体重。”魏葆华笑着说道。

  文/刘萍 任洁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