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森林减缓气候变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6日15:26 央视《新闻会客厅》
用森林减缓气候变暖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怒云

用森林减缓气候变暖
节目现场

用森林减缓气候变暖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

用森林减缓气候变暖
主持人李小萌

  央视《新闻会客厅》播出:用森林减缓气候变暖,以下为节目内容。

  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会客厅》。在昨天国家气象局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向公众介绍说今年的冬天依然是一个暖冬,而且会创下历史的新高,具体情况先来了解一下。

  昨天,国家气象局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部分内容。IPCC的全称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都由世界杰出科学家组成。这份评估报告利用高度一致和充分的证据表明,在当前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相关可持续发展措施下,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加。

  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告诉记者,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温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采访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2006年全球的平均气温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个最暖的年份,中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比平均的气温高出了1.1度,今年一到九月份,中国的平均气温比常年高处了1.3摄氏度,这表明升温的趋势在加剧。”

  这份报告还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由于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已明显增加,观测到的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的。

  李小萌:您看出来了,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系,但是我们请到的却不是来自国家气象局的嘉宾,给您做一个介绍,请到是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怒云,旁边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介绍一下来自林业局的您和气候变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李怒云:大家知道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森林就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这是森林的特性,大家知道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而它是最大利用太阳能的一个载体,它通过利用太阳能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之下吸收二氧化碳,大量放出氧气,这样我们就能把温室气体更多地吸收进来,一般情况下,一公顷的森林放出的氧气能够供将近一千人呼吸,它吸进的二氧化碳也对我们减少温室气体会有很大的贡献。

  李小萌:通常我们觉得要想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减少排放是第一位的,靠森林来吸收温室气体会不会是一种杯水车薪的效果?

  李怒云:我们整个生活的环境是离不开植物的,所以植物每天都在进行光合作用,每天都在吸收二氧化碳,现在有好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可能占到当年工业排放的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中国的森林现在能够吸收当年工业排放的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这几年我们造林的速度越来越快,增加的植被越来越多,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

  李小萌:我们听听潘主任以一个环境专家的角度是不是同意李司长的观点?

  潘家华:我们现在这些温室气体主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间的二氧化碳固定,然后就使得大气中间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得到降低,我们现在说要控制全球变暖,主要是要把大气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当然这个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只有通过常规

能源才能保障我们经济的增长运行,如果要保障我们经济增长运行,就必须要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没法减少,怎么办?我们就把它吸收进来,固定下来,森林碳汇就是通过把碳从大气中间吸收、固定储存下来,这样也就减少了大气中间温室气体的浓度。

  李小萌:潘主任刚才讲当中提到了碳汇这么一个很专业的词,李司长给我们解释一下吧?

  李怒云:碳汇这个汇是相对于源来说的,刚才潘主任讲到的工业排放我们叫碳源,把它吸收回来叫碳汇,森林就具有这个功能,把温室气体吸收过来,所以我们就叫森林碳汇,或者我们现在讲的林业碳汇,这是绿色植物特别是森林的一个特有的功能。

  李小萌:很外行的时候看到碳汇,首先想到的是外汇,就在想这个功能或者价值本身有没有经济方面的意义?

  李怒云:有,在环境经济学里面有一个排放权的交易问题,就是你能够付费,买到排放权,你就可以排放。还有一个就是如果你能够想办法把温室气体减少,就可以不用付钱,但是你要付钱再进行技改;另外一个,森林我们做很多的碳汇把这个吸收进来,这个原理是一样的,你要拿钱来造林,应该说你拿钱把它买过去,在现在看来通过植树造林来吸收碳汇,它的成本是比较低的,比工业减排比较低,而且它的速度也比较快,我们种下去马上就可以吸收。

  李小萌:是不是可以简单理解为企业一边在排放温室气体,一边拿钱出来种树来吸收温室气体,可以达成那种平衡?

  潘家华:我们现在要稳定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就是全球温室效应增温的幅度,如果说只是两度或者三度,相对于这样一个水平,我们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温室气体的浓度水平,根据这个浓度水平,我们就可以匡算一个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总量,这个总量就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个总量下,这样一些企业,消费者再来允许向大气中间排放,在这样一个总量下,现在我们就有很多种方式不突破这样一种总量,因为现在我们很有可能要突破这样一个总量,怎么办?一种方法,就是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费,提高能源效率。第二种方法,开发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就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乃至于核能,它是没有温室气体排放的,现在温室气体排放只有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我们森林实际上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因为这些干物质可以燃烧,可以发电,像农村的能源很多就是靠薪柴,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这是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常规的有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第三种方法就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固定下来、储存下来,森林是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刚才讲这个碳汇,把它汇集起来,储存下来。现在问题在哪儿?提高能源效率,就是刚才李司长讲要技术改造,这是要投资的,是有成本的,现在可再生能源,风能比常规能源要高出一倍的价格,太阳能乃至于十倍甚至以上,我们现在生活质量的改善应该是以最低的成本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但现在成本这么高,我们渴望而不可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用比较低的成本来减少大气中间的温室气体,一方面是减排,另外一方面是吸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经过这么一种比较,哪一个成本低,我们就采用哪样的方法,现在森林碳汇相对于很多企业生产过程中间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成本要低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森林碳汇具有这样一种吸引力。至于这个森林碳汇究竟有多大的量?这个是IPCC,也就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就是刚才我们片头所播放的这样一个机构,在上个星期六刚刚有了一个综合报告的评估,这样一个评估对这样一个数据也进行了大致的匡算,这个匡算表明了森林碳汇现在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是要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属于热带雨林地区的一些国家,他们的毁林速度比例降下来,因为一旦毁林,从大气中间吸收的温室气体全部又排放出来,释放出来了;第二个问题就是现在要扩大植树造林,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使得温室气体应该是超过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这样一种总量,所以潜力是非常可观的。

  李小萌:前面我们讲了怎么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也不妨来了解一下,如果不采取措施,人类将会面临什么?

  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明显的表现是,局部地区的洪涝、干旱、台风等气候灾害增多,过去三十年里,全球仅14级以上的强台风频率就增加了20%,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在逐渐增多。今年3月初东北发生了历史以来最大的强风暴,平均的降雪量是过去几年降雪量的总和,今年接二连三的台风和超强台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去年重庆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干旱,今年又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出现了历史上近115年不遇的暴雨,今年春天在新疆出现了最大风力超过13级的强风,威力之大一度掀翻火车。淮河流域出现建国以来第二大洪水,今年夏天上海、南昌、福州等地的气温突破了一百多年的高温记录,不断增加的气象灾害带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

  采访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首先全球变暖会导致病虫害的增加,导致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将会导致农业产量的下降,我们科学家做了一个评估,就到全球气温升高,平均升高1.5度,将导致农业的产量要下降5%到10%,第二个就是全球变暖将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比如说气温每升高一度,就会导致蒸发量增加7%左右。”

  过度蒸发的水分将加剧我国部分地区的干旱,我们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采访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此外全球变暖也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一些影响,比如说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也表明,全球持续升温,将使得人的疾病发生的频率会增加,比如说高温热浪,比如说有其它的传染病发生将比过去要更加严峻。”

  李小萌:关于全球持续变暖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未来,什么样的明天,您的观点是怎么样?

  潘家华:比如讲我们现在如果让南极的冰盖全部融化,在五百年、一千年以后,可能海平面要上升五米以上,那是五百年、一千年以后的事情,现在这个过程中间,人类社会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影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所以我们现在说气候变化,关键不在于我们认为有没有气候变化,关键在于我们现在是怎样应对气候变化,这是最关键的,而且现在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谁来减排,谁减排多少,谁来支付这个成本,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李小萌:要想面对这个全球变暖的问题,以前大家真的主要想的是减少排放,我觉得今天我们谈的最有价值的是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就是去吸收它来解决一定的问题,这种观点或者说行动本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一个国际共识吗?中国又是怎么参与的?

  李怒云:对,应该说是一个国际共识,中国政府也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这些年来国家对林业的投资非常大,现在每年的林业投资大概是四百多亿,然后每年我们植树造林,从2000年到2003年每年是一亿亩的速度在增加,现在大概每年是五千多万亩的速度在增加,我们增加的森林面积就在吸收温室气体,现在粮农组织的评估,全球的森林植被有一个减少的趋势,刚才潘教授提到的在一些热带国家毁林比较严重,但是亚洲的森林是在增加,而亚洲的森林增加最主要是中国做的贡献,中国现在是全世界人工林最多,也是保存面积最大的国家。刚才我们已经讲到,森林在生长,生长整个过程当中都在吸收温室气体,这个温室气体是有一个全球的概念,不是说你光吸收中国的温室气体,它是吸收全球的整个温室气体,中国在对全球温室气体的吸收方面中国是做了很大的贡献的。

  李小萌:我们也知道,在今年七月二十号成立了一个绿色碳基金,您跟我们介绍一下这是怎么样一个基金,它的运作方式又是怎么样的?

  李怒云:大家知道我们说中国是一个世界工厂,很多外国的企业转移到中国来,而中国自己的大中型企业也在生产,这些转移到中国的企业形成了一种转移排放,现在国际上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比较多,这中间就有很多的转移排放,把污染留在了中国,把高质量的好的产品运到发达国家用去了,所以我们希望我们想在中国的这些企业,他要主动来做出一些减排的行为和吸收的行为,我们作为能够用植树造林来吸收温室气体,它的成本比较低,企业如果能够自愿拿出一些钱来植树造林,把温室气体吸收回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为,这是整个国际社会都在提倡的一种叫自愿行为,自愿减排的行为,所以在今年七月二十号,在人民大会堂成立了一个中国绿色碳基金,这个碳基金是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面成立一个绿色碳基金专项,而我们的第一笔最大的资金就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注入的,它注入的三个亿的资金是今年注入的,以后还会有一些资金注入到里面来,这个资金我们拿来干什么?去造林,造林以后让它吸收温室气体。

  李小萌:这个基金是不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捐赠性质的基金为什么又不叫造林基金呢?

  李怒云:我们那天在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潘教授就说这个不是一个捐赠行为,是一个购买行为,我觉得教授说得非常专业。

  李小萌:潘教授赶紧给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是一个购买行为?买到的是什么?

  潘家华:对中国来讲,中国我们现在按照《京都议定书》的约定,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应该优先,还可以允许适当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所以在中国现在没有一个排放总量的限额,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就没有这样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这样一种局面下,我们的企业现在已经走向世界,现在世界上的很多企业,像英国石油公司,像杜邦公司,他们都有非常明确的企业减排的目标,我们要在世界市场上参与竞争的话,我们的企业必须要表现出高度的环境与社会责任。对中国现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个企业以这么一种捐赠的形式,但对国际社会来讲,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购买形式,它购买通过这部分资金来购买森林吸收的碳汇,然后作为他们公司企业对外宣传和自己实际的环境保护的一种业绩,不光是这样,现在有很多企业的自愿行为,比如讲尽管美国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但是在美国的芝加哥有一个气候交易所,很多企业乃至于个人在那儿交易碳汇,交易温室气体减排的额度,在澳大利亚同样也有这样,像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他飞一回飞机到国外演讲一次,回去以后,他就栽上几棵树。在美国有一幅

漫画,就是一个司机开了几公里的车,回去以后栽一棵树,因为开车要消耗汽油,汽油是有温室气体排放的,排放以后栽一棵树,把这些排放的温室气体全部又吸收进来了,就等于没有排放,所以这样尽管是一种自愿行动,但是它对于个人这样一种道德形象,对个人这样一种对环境责任的主动承担,应该是有非常积极的效果的。

  李小萌:购买温室气体排放的额度,这在中国来讲还算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您要给我们讲一下碳基金企业加入进来之后到底获得了什么?

  李怒云:像这个企业加入到碳基金里边来,为什么我们说是一个购买行为呢?应该说它是可以得到好处的,它的好处是什么呢?我有一个图可能大家能够看得更清楚,第一个,企业的钱我们拿来造林以后,我们要把它计量清楚,在网上会设一个账户,这个树第一年会有多少碳汇,第二年随着树木的生长,它的碳汇会计量在这个账户上。第二个就是培养企业的人才,现在中国大部分企业可能不了解这个产品,我们给这个产品叫环境产品或者生态产品,不了解这个产品的生产、交易,不了解这个过程,计量都不了解,企业和我们一起做可以为他培养人才。另外这个企业的资金进到绿化基金会里边,他可以享受全免所捐资金的企业所得税百分之二十五,还可以获得表彰等等,总体上这些我们都叫它企业社会责任,现在国际上很流行企业社会责任,刚才潘主任已经介绍了,企业一定要做你的企业社会责任,然后你的产品才能够被社会认可。

  李小萌:我想不管是什么基金也不管是购买行为还是捐赠行为,人们都关心它的管理是不是规范,是不是真正能够起到这个基金设立时候想要起到的那种效果。这个碳基金又是怎么样?

  李怒云:碳基金的管理,我也想用一张图给大家看一下,因为碳基金是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面,中国绿化基金会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公益性的绿化基金,而且它还有联合国的特别地位,中国绿化基金会是按照国务院基金管理条例来管,还有中国绿化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规则,我们对中国绿色碳基金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还有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的技术规程,还有中国碳基金的项目管理规定,按照这些规定我们来进行这个项目的管理。

  李小萌:这个碳基金看来主要是针对企业,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整个全球大的行动当中,企业到底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潘家华:现在欧盟的、日本的这样一些企业,政府对每个企业都规定有非常严格的排放额度,一旦超出就要受罚,比如讲欧盟在2012年如果给你的额度没有完成,超排一吨二氧化碳,就要罚款一百欧元,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烧一吨煤是有二点三吨二氧化碳,多烧一吨煤就要多交二百三十欧元的罚款,这对企业来讲应该是很大的一个负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强制性的,对中国来讲现在没有强制性,但是现在没有并不能够表明将来没有,我们在2030年的时候是不是还会不遵守承诺呢?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讲不可能允许我们在2030年以后还不做出相应的减排的承诺,而且现在企业的竞争不光是一个成本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对环境,对社会责任的这样一种表现,如果我们现在企业在社会公益事业,在环境保护,在温室气体减排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这就是它的一张名片,它向社会,向政府,向消费者承诺,我做得非常好,现在在欧盟,在美国,一些企业在产品中间标明,这个产品中间包含了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让消费者来判断,这个排放量比较低,我应该选择低碳排放的产品来用消费,所以从自愿的角度,表面上是道义的,实际上可能有道义的,但还有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商业竞争利益。

  李小萌:但是目前从中国所处的现阶段来看,有这个碳基金会不会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如果这个企业财力雄厚,财大气粗,有足够的钱拿出来,他就可以尽情地去排放,而且还不会出现良心不安?

  李怒云:现在如果有这个企业愿意拿更多的钱造林,那不就是把更多的温室气体吸收了吗?问题是中国很多企业没有这样做,如果企业能够拿出更多的钱来造林,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因为现在国家对造林的投入还是不足的,主要是一些补助费,种苗补助费,更多的地方还都荒芜着,特别是西部地区、荒漠化地区,需要更多的钱去植树造林,一个是当地老百姓做出的贡献,他们维护着当地的林子,当地的林子我们说森林的存量,森林生长都是在吸收温室气体,它的存量是没有人来买单的,企业拿钱购买这个东西,他就是购买森林的生态效益,如果能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通过市场的手段,把生态效益价值化,这是一个非常好事情。

  李小萌:绿色碳基金今年七月份成立,能不能帮我们估算一下,什么时候可以看到这个碳基金真正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起到可以看到的效果?

  李怒云:我们今年已经造了一百万亩林子,碳基金造了一百万亩的叫油料能源林,这个油料能源林结的果子可以拿来转化成生物

柴油,同时长着的树也可以发挥它的生态效益,因为企业拿出来的钱始终还是太少,在我们国家整个全国的造林绿化,五百多万亩的土地当中它还是占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来做它的企业社会责任,它会愿意加入到吸收温室气体的行列当中。

  潘家华:不仅仅是企业,我觉得消费者,特别是现在有车一族,现在是日益壮大,你现在开一公里的车都必须要消耗汽油,消耗汽油就有排放,有车一族。还有飞机的旅行者,大家旅游、玩要坐飞机,烧的也是油,坐飞机也有排放,所以我们消费者如果参与进来,也会使得我们这个碳基金这样一种影响会更大,效果会更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