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江西籍科学家胡仁宇曾亲自参加原子弹爆炸试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11:49 江南都市报
江西籍科学家参与“两弹”研制 胡仁宇亲自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说起23位“两弹一星元勋”,大家能想到钱学森、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等人,但是除了这23位外,可能没有几个人能说出其他对研制“两弹一星”有功的人来了,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埋头研究、辛勤奉献。胡仁宇就是其中的一位,自从他走出学堂之后就一直在协助钱三强、邓稼先等人研究“两弹一星”,并亲自参加了我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科学工作。近日,记者采访了胡仁宇家乡的亲人,他们向记者讲述了胡仁宇的辉煌人生。 “两弹一星”功臣祖籍上饶 在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官溪社区,有一幢气势宏伟、雕梁画栋的建筑。住在附近的村民胡先生告诉记者,这幢建筑是官溪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有着近400年的历史,它传承了江浙吴文化建筑的风格,现被誉为“江南第一祠堂”。“江南第一祠堂”是“两弹一星”功臣胡仁宇的祖籍地。 胡先生告诉记者,胡仁宇1931年7月20日出生于上海,并在上海长大,胡仁宇的爷爷早年从江西迁出。出于工作的原因,他只会偶尔回到玉山县,最近一次回来是在2004年的清明,当时胡仁宇与他的堂兄一起回来,给他们的祖辈扫墓。之后他们来到了祠堂,并在祠堂里坐了许久。胡仁宇虽然是全国有名的科学家,但是平易近人,在乡亲们的面前没有一点架子,跟普通人一样。胡仁宇虽然很少回来,但他非常关心乡亲们的生活。 被钱三强视为难得的“好苗子” 村中的老者回忆说,胡仁宇15岁时去了浙江的杭州高级中学读书,在那里,他度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活;1948,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毕业后的胡仁宇被选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由于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又善于钻研,被爱才若渴的钱三强、何泽慧等老一辈科学家视为难得的“好苗子”,并加以重点培养。1956年9月,胡仁宇被选派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从事光致轻核反应的研究。他的导师是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契仑柯夫。 学成归来参与原子弹研究 1958年,由于国内急需人才,他提前回国,随后被钱三强教授推荐到一个新组建的国家核心保密单位从事国防尖端科学研究。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组建加速器与中子物理实验室。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否如期研制成功。他带领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利用极其简陋的设施,用比外国人更短的时间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出色地研制成功了中子发生器,建立了快中子物理实验室。 上世纪60年代初,为利用核爆回收微尘样品来诊断核装置爆炸的性能,胡仁宇提出通过测定样品中裂变碎片、铀和超铀同位素相对原子数来定当量和中子能量范围的方法,利用各种指示剂元素的中子反应产物的放射性测量来确定装置爆炸时不同能区的中子数的方法等。他和同事们组织了一支理论、化学分析、物理测量密切结合的队伍,建立了配套的仪器和设备,通过大量的预先冷实验,克服了多个科学技术难题,掌握了相关技术。 亲自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据了解,胡仁宇前后参加过6次国家核试验,并且每次试验都自始至终亲临条件十分艰苦的现场。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科研室负责人的胡仁宇,亲自参加了这次试验,并担任了作业队其中一个小组的指挥。他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核心部件,成功地装配在第一颗原子弹上。此后,他又转入氢弹技术的实验工作,担任了实验室副主任的职务,在当时部级的负责人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 1971年,胡仁宇随整支科研队伍调往四川基地,担负九院(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二所的科技领导重担,负责筹建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室。他和同事们陆续研制了一整套物理诊断技术设备,为开拓这一前沿学科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1年,他又被国防科工委聘为近区物理测量组负责人。他组织了科技人员探索新的测试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提高快速脉冲辐射场测试技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1983年6月,胡仁宇担任九院副院长,协助院长“两弹元勋”邓稼先组织领导全院的科研工作。1985年9月,他接替了病重的邓稼先的工作,担任代理院长,承担全院领导工作。1986年,他担任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同年,胡仁宇当选为四川省核学会第三届理事长。1991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如今,70多岁的胡仁宇依然奋斗在科学研究的前线,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奉献着自己的热血。文/刘福亮 记者杜金存 实习生梁敏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