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馆新馆现身候选地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01:21 新京报

  

天文馆新馆现身候选地标
华裔设计建筑师王弄极以北京天文馆新馆这一设计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洛杉矶分会的设计荣誉奖。入口表现出爱因斯坦的推断:宇宙形如“马鞍”。老馆犹如宇宙间的大质量体,新馆似乎受到力的作用而扭曲。

  ■ 候选地标档案

  北京天文馆新馆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138号,作为北京市60项重要工程之一于2001年底在老馆南侧动工,主体部分地下两层、地上五层,建筑面积21594平方米,是目前亚洲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设施最先进的天文馆之一。建筑设计由美国王弄极建筑师事务所和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完成,施工难度极高的玻璃幕墙由深圳市三鑫特种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完成。开放三年以来,共放映了21000场节目,接待观众超过210万人次。

  【入选理由】

  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天文馆新馆让北京拥有了全世界惟一用建筑自身形态诠释宇宙观(“时空弯曲”、“虫蚀洞”、“超弦体”等)变迁的天文馆,它的设备也堪与美国芝加哥阿德勒天文馆、纽约海登天文馆等世界一流天文馆相媲美。好比美国影片《星球大战》一样,老馆和新馆激发、连缀了两代甚至三代人的共同志趣。

  新馆老馆相映成趣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科普场馆,北京天文馆无疑曾是北京的地标之一,在运行了近50年之后,其建筑规模和设备功能都很难适应当前需要。北京有关部门花了十年时间,经过无数次的规划、设计竞标,仍没有找到合适的设计方案。2000年,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之后,对新天文馆的设计要求更高。天文馆研究员李恩杰介绍,2001年,在经历了市民意见征集之后,决定保留老馆另建新馆。在新馆奠基仪式上,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曾经动情地说:“北京天文馆老馆其实非常漂亮”。

  天文馆建筑自身往往成为人们对宇宙形态描述的载体,旧天文馆造型语言中的均衡、对称和稳定的构图原则是20世纪早期天文馆的代表,是人类始于毕德哥拉斯、完善于牛顿的经典天体物理学对宇宙秩序理解的建筑学表达。王弄极的方案则体现了设计团队对21世纪天文馆主题的认定,建筑设计师打破了当时的一些硬性规定,将新馆的外形设计成对宇宙的拟态。

  西外大街在这里喘了一口气

  中国航天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吕琢也是新天文馆建筑的主要建筑师,他认为方案的成功也得益于双方团队对天文物理的热情,“因此才有了这一次前所未有的对宇宙空间理论的建筑化表达。”入口大门处153米长、30米高的双曲面马鞍形玻璃幕墙(花费近3000万元,由800多平方米形状各异、曲度不同的玻璃制成)使新馆幕墙与近在咫尺的老馆轻柔拂过,从而化解了两者的紧迫空间关系,也将玻璃材料的热塑性特质表达得淋漓尽致。玻璃幕墙里四个形状不规则的“弦体”赋予北立面动感与活力,为这片谦逊地退在老馆背后的背景墙增添了表现力。

  在新馆办公的王莹认为,新馆与老馆的和谐来自于设计方大胆改变了用地范围。新馆没有占用当初设计任务书中划定的老馆东侧用地,这样,新的是背景,老的安然端坐,并且让出了一个难得的广场,让西外大街在这里喘了口气,让经过的人不至于因为巨大的建筑逼近道路而觉得压抑。原来天文馆的后面有个花园,由于改变用地,花园消失了,但新的建筑在花园的位置留了巨大的方洞,为的是留出室外空间延续花园的记忆,又可以让南面的人们透过方洞也看得到老馆的穹顶。

  现在的西外是北京人气最足的地段之一,动物园、批发市场和天外来客一般的天文馆都是游人如织的地界。在这一则繁复的北京缩影里,人们或闲散或忙乱,一起拼贴出杂烩式的地段气质,其中充满了对造物的猎奇、对经济的想象,以及对太空的讶异。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