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填海填出两个澳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0日01:07 南方都市报
在最新颁布的《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中,为“十一五”期间30多个重大项目划定了146平方公里的围海造地区。其中珠海拥有7个围海造地区,总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相当于珠海未来将“围”出两个澳门,属珠三角围海造地最多的地区。 填海,在为珠海城市发展留足后劲的同时,亦有调查显示,珠海以往的填海项目已经造成了海洋生态的恶化。面对新一轮的大规模向海洋母亲“要地”行动,专家建议珠海一定要慎之又慎,由政府主导高层次整体调研论证,否则近海生态将不可避免遭受灭顶之灾,影响“不可逆转”。 《区划》编制历时4年 在《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中,珠海的围海造地区共有7个,分别是唐家湾填海区、金鼎工业填海区、创新工业填海区、野狸岛填海区、鹤洲南填海区、白龙尾填海区、大平湾填海区。其中,唐家湾填海区、金鼎工业填海区为重点围海造地区。 据了解,《区划》的编制工作由2004年6月开始,历时近4年完成。据珠海市海洋与水产局海洋综合管理科科长廖加亮介绍,4年来,珠海的海洋管理部门曾先后多次牵头,组织规划、交通、国土、水利、环保、海事、航道等部门参与《珠海市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广东省的《区划》就是参照各地的相应的海洋功能区划集纳编制而成。目前,《珠海市海洋功能区划》已经报送省政府审批。若珠海的区划能够审批通过,有关部门在后续的具体工作中,还将对填海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廖加亮表示,填海项目必须经过海洋环境评估与海域使用论证,同时省水利部门还将出具防洪、排洪同意书。若未经同意非法填海,海监部门将予以处罚。 填海面积相当于两澳门 廖加亮表示,由于《珠海市海洋功能区划》目前正在审批中,是以省《区划》中所涉珠海7个围海造地区最终确定具体面积多少,目前尚未能提供精确数据,“围海造地区的海岸线已经定下来了,但是具体的面积测量,由于各个地区港湾的实地面积不同,需要等到最终的精确测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此前报送省政府的《珠海市海洋功能区划》中,这7个围海造地区总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在已实施的省《区划》中,规定全省围海造地区的面积为146平方公里,若珠海最终确定面积出入不大,将占全省围海造地区总面积的42%以上,属此次《区划》中,珠三角围海造地最多的地区。而在澳门特区政府网站上,公布澳门目前的面积为28.6平方公里,珠海的围海造地相当于将填出2个澳门。 7个围海区各有用途 这7个围海造地区将用作什么用途?廖加亮表示,在珠海制定的海洋功能区划中,欲将唐家湾填海区、金鼎工业填海区、创新工业填海区3区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其配套区域。据称,这3大填海区以高新区为核心,将大大增加该区的发展后劲,预计填海后,高新区的面积将由目前的约计7平方公里增至超过20平方公里。 据了解,与“高新区核心”相比,7大填海区中,野狸岛填海区围海造地面积相对较小,主要为未来的旅游用海用地预留区。而鹤洲南填海区和白龙尾填海区,由于邻近鹤洲,处于今年“两会”热议的珠海新城市中心区域,未来的发展潜力较大。去年底,在一次市政府工作会议上,珠海市规划局向大会极力推荐将珠海的“新城市中心”,定址珠海大道以南的鹤洲地区。该规划总用地规模约6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CBD约占地3平方公里,职能定位为珠海市行政、文化中心,珠三角西岸生产服务中心、中央商务中心、总部经济中心以及会议会展中心。 而对位于高栏港区的大平湾填海区,廖加亮介绍说,珠海的区划中预计该区为港区码头用地,主要发展石化、仓储、港口、码头等临港工业。 ■他山之石 澳门:百年填海面积翻番 澳门是一个临海城市,填海造地一直是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首要办法。近百年来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继扩大。从1866年开始到现在,澳门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填海拓地工程:1866年至1910年的北渡和浅湾填海;1919年至1924年的内港填海;1923年至1938年的新口岸和南湾填海;80年代后新口岸和黑沙环的填海。澳门靠填海增加的土地,比填海之前的半岛面积还要大。澳门总面积自有记录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28.6平方公里,这全是靠填海取地得来的。然而,澳门学界认为,若要放以长远的目光,填海取地将不会是一个最好的解决土地不足的方案,转而建议特区政府加紧旧区的改造、重建,以及向邻近地区商购买、租赁或共同开发土地。 香港:美丽维港日渐缩水 香港主要依赖填海来扩展土地。香港山多平地少,香港政府一直以来不得不以移山填海方式来扩展土地。截至2002年,香港的填海土地已超过67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6.5%.1842年,即香港开埠后的第二年,香港便已进行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然而,香港政府的鸿图大计惹来了很多环保人士不满,认为填海工程数量太多以及没有需要,并破坏海港。2003年,环保人士透过香港终审法院成功推翻当时的湾仔填海计划。 香港一百多年来的填海工程,既带来了不少正面影响,同时亦付出了一些代价。如今天的维多利亚港,经多次填海造地后,面积已大幅减少。海上交通却日益频繁,造成海浪比往日大的情况。此外,有人亦担心填海将会破坏了维多利亚港的景致,还少了一个旅游卖点,影响旅游业。更有人戏称过量的填海工程使维多利亚港成了“维多利亚河”,甚至是“维多利亚渠”。 韩国:新万金计划被迫停工 在韩国,有一个庞大的围海造陆工程———新万金计划,计划在韩国西部海岸群山与扶安之间的海湾筑起一条33公里长的大坝,拒海水于坝外,造2.83万公顷良田,蓄1.18万公顷淡水湖面,年产14万吨粮食。新万金工程无论其规模和预期效益,在当今世界围海造田的单项工程中都屈指可数。然而,这项工程拦截两条入海江河,其对自然的改变之大也显而易见。动工至今已历时12年,先后投入1万多亿韩元(1美元约合1180韩元)。随着工程总量已完成过半,伴随而来的是政界的唏嘘,民间的抗议,世界三大环保团体之一的“地球之友”国际总部主席纳巴鲁也曾赶到首尔要求新万金项目停工。韩国政府内,农林部坚决赞成,环境部和海洋水产部却一直唱反调。就这样折腾了十多年,法院最终判定新万金围海造地工程停工。 荷兰:填出1/4国土后遗症待愈 围海造地最成功的荷兰,围海造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41,526平方公里的国土有1/4是从大海里“夺”过来的,被公认为是人类战胜自然的壮举。近年荷兰出现了众多围海造地后遗症:海岸被侵袭,物种减少,自然景观不复存在。因此,荷兰政府决定将部分围海造出来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1990年荷兰农业部制定了《自然政策计划》,用30年时间保护受围海造田的影响而急剧减少的动植物,建立起南北长达250公里的生态系统地带。 统筹:本报记者 过国亮 采写:本报记者 过国亮 摄影:本报记者 冯宙峰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