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见习记者/胡良光记者/陈洁娜通讯员/穗仁宣)昨日省人大代表听取了番禺区双转移工作情况的汇报。番禺区政府行政办副主任冯泽伟表示,目前番禺企业的双转移区域多在梅州,相关产品配套暂未形成,须时常往返珠三角地区,他建议对实施转移的企业产品和原材料运输开设“绿色通道”,减免高速公路收费。而有企业老总则表示苦于找不到双转移“娘家”,希望能在“排污减半”的条件下进行区内转移。省人大代表视察组组长叶丽琳表示,将认真汇总各方意见,并上报研讨,促进双转移工作的开展。
“番禺转移的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的企业,分布在冶金铸造、玻璃、印染等传统产业,大部分转移到中山、珠海、清远、河源、梅州等地。”冯泽伟说,近几年来,该区转移的企业有50多家,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10家,涉及员工约3500人。番禺将于明年至2011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扶持“腾笼换鸟”项目,力争到2012年使区内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纳入产业转移企业名库的企业外转移比例达75%以上,新增转移本区农村劳动力4万人。
番禺双转移工作尽管有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冯泽伟表示,该区产业转移的地域主要是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和五华(番禺)产业转移工业园,由于相关产品配套未形成,各种原材料及复建的配套要回到珠三角地区才能完成。两个园区距广州均需5个小时车程,而且途中有多个桥梁、道路收费站,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运输成本。因此,他建议政府借鉴粤西、粤东等地区的农副产品运销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做法,对实施转移的企业产品和原材料运输开设“绿色通道”,即减免高速公路收费。
“找了两年,想搬也没地方搬。”番禺润兴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杰苦恼地说,他公司在番禺石碁镇办了十多年,主要经营纺织漂染等业务。从2006年起,他就响应“双转移”政策,随区政府奔赴五华、恩平、台山等地考察洽谈,但至今都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业园。该公司每日排放污水量达7000吨,而很多双转移园区表示区内排污容量已用完,无法接收。于是,他在昨日的会上表示,“可否就地调整至该工业园区?”他强调,将专营高端产品,减产减排,将每日污水排放量大幅缩小至3000吨,以符合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