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望江汉平原,北依九曲淮河,苍莽峻伟的大别山,亘古盘旋在神州腹地之上。
得苍天之厚爱,中国茶都,山水信阳,就坐落在江淮之间的大别山北麓。撷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这里的山,清秀俊朗;这里的水,柔美醉人。这里,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碰撞,汇聚沉淀;这里,被世人赞誉为“江南北国、北国江南”。
这片英雄的土地,饱含着深厚人文历史底蕴,传承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红军精神,具有勇于吃苦、甘于奉献、善于创新、敢于胜利的气魄和胆略!
凭借这样的气魄和胆略,790万信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七大“亮点”光彩夺目,辉映大别山——
“特色农业”促农致富
改革开放之初,信阳有300余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制定一系列新的农村政策,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30年来,信阳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资金达78960万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2次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植树造林获“全省绿化荒山第一区”称号,老区农业的基础地位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达55.69亿公斤,油料总产达5.67亿公斤,棉花总产达0.141亿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17倍、22倍和7倍。
为了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信阳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致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特色农业,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成效卓著。一是调出了优质,农产品优质率由1978年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80%;二是调出了规模,全市三分之二乡镇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实现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三是调出了品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从无到有,品牌享誉海内外。为拉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增大附加值,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突飞猛进。一是培育出一批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十余家,市级龙头企业30余家;二是形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556个,年交易量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5个,规模超亿元的11个,将信阳特色农产品及时销往海内外;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大量涌现,农民经纪人达30多万人,这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追逐市场需求,将信阳特色农产品迅速打入市场,拉动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新农村”建设新风扑面
从光山县城向西约2公里处,穿过上书“上官岗农民新村”七个红色大字的牌楼,眼前是一番别样景致:西紫湖碧波荡漾,小别墅鳞次栉比;别墅区内,游泳池、咖啡厅、游乐场一应俱全;别墅区四周,200多亩桂花、雪松、玉兰郁郁葱葱。在这如诗如画的新村里,迎着晨风,闲庭信步,闻花香、听鸟语,令人陶醉。和上官岗村一样,淋浴新农村建设的春风,信阳农村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作为农业大市,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王铁为政委、市长郭瑞民为指挥长、市委副书记王道云为常务副指挥长的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围绕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力、连锁超市、垃圾污水治理、卫生设施、文化设施、村庄绿化等主要建设任务,突出重点,抓好示范,迅速打开建设局面。像光山县的上官岗村,固始县的小畈村、南元村等,现已成为信阳市新农村建设排头兵和示范点。为尽快转变农村“脏、乱、差”面貌,信阳市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六城联创”活动,在农村迅速掀起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并通过制度建设,做到环境卫生管理常态化。为推进农村资源整合利用,信阳抓住土地项目整理、农村电网改造、电视电话“村村通”、人畜饮水安全、推广清洁能源等项目机遇,大力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县区广泛开展好兄弟、好邻居、好妯娌、好婆媳评比等活动,寓理想信念、移风易俗、人际关系、良好行为教育于活动中;有的县乡以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活动为载体,强化农村道德和法制建设,农民精神风貌发生显著变化。如今走进信阳农村,人们顿感这里乡风淳朴,农民勤劳致富,生活安宁。以改变农民生活质量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乐章,正在大别山北麓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