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捐赠260部老记录片
《国庆20年》、《扁担精神赞》、《迎春灯会》……曹贵民此次捐赠的老记录片,大多数与成都的历史有关:有反映70年代都江堰风貌的,有关于文革后第一场灯会的,还有我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排球队获奖的,内容繁多。
“这些收藏花费了我上千万。”已退休的曹贵民是一个典型的电影收藏爱家。他说,最开始只是单纯地爱好,但后来就完全痴迷上了。做了18年收藏,现在不仅几百平米的仓库堆得下不了脚,连卧室也快被堆满了,其中多是胶片。
为了收藏出高价是常有的事。曹贵民说,有一次为收集到一批老记录片,他专程赶往浙江,出高价软磨硬泡从别人手中抢了过来。由于以前一些老胶片能提炼出银,因此一些商家在发现胶片无使用价值后便想买去打包提炼,当时对方出价6000元。曹贵民知道后赶紧与卖家联系,并以8000元的高价将其购买。
由于胶片的保存需要相对严格的湿度,考虑到档案馆不适宜收藏,曹贵民将其专门转换成光碟,仅此就花费了三四十万元。
心愿:为电影藏品找一个家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为自己的藏品找一个家。”曹贵民说,他现在最想建一个电影博物馆,但收藏已经让他倾其所有,根本没有资金单独来做。
目前,国内有10多个城市的爱家与曹贵民联系建馆事宜,不过他却希望将它们留在成都。他说,最适合胶片保存的湿度为65%,全国只有昆明和成都最适合,而自己又在成都呆了8年,因此能在成都建馆是最大愿望。
曹贵民收藏的一部电影放映机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放映机,德国产手摇式的,是1985年他从上海买回来的。老曹的收藏有不少珍品,有些“文革”中拍摄的电影,没放几场或根本没机会与观众见面就被禁演了,像《一月的汽笛》等。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电影逐渐衰落,不少电影公司在清理资产时,将电影胶片当成不值钱的废物处理。他一般是以1元钱1市斤的价格从收荒匠手中购得电影胶片,说到这里,他笑得像个占了便宜的孩子:“收得最便宜的一部片子,才花了3元钱。” 早报记者侯林利摄影报道
>>相关链接
成都档案将建“5·12”专题
昨(4)日,成都市档案馆表示,将把民生档案、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档案相结合,通过收集影像、实物、光碟等,建“5·12”汶川大地震专题全宗,一是可以将汶川大地震的史料保存进档案,另外也方便市民的查询。目前,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的征集工作,成都市档案馆已征集到灾区实物档案500余件,并整理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