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跑马厅公寓 穿过马场和高架的城市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02:55  新闻晨报

  

跑马厅公寓穿过马场和高架的城市历史

  □延安公寓堪称与延安高架最“亲近”的建筑 现场图片

  本期地标:跑马厅公寓,又名延安公寓,1936年由设计师为跑马厅的马师设计建造,建筑物呈马蹄形共8层,所以后来被习惯称为“八层楼”。 1995年延安路开建高架时,跑马厅公寓曾被列入拆迁范围,但考虑保护历史建筑,才特地将延安路高架改道,但在建筑得到保留的同时,却也留下了噪音的后遗症。去年,上海市全面启动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在延安路沿线综合整治中,跑马厅公寓的外立面不仅进行了重新粉饰装修,还将窗户改装为隔音窗,使室内噪音达到合格标准,持续十多年的民生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记者 盛 丰实习生 汪 翔 摄影报道

  这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建筑,处于最令人羡慕的地理位置,亲历过声色犬马的娱乐时代,却也承受过每日千万车流的噪音困扰。好在有世博带来契机,使得这座七十多年的老楼忽然间迎来新生,一举改变了困扰十年的喧嚣。

  与高架最近的居民楼

  她曾有过许多名字,“延安公寓”是其中的一个,但恐怕是这座楼里54户人家最不愿意用的一个,在延安高架沿线,你应该无法再找到这样一座近似和高架路“零距离”的居民楼了。

  站在武胜路的马路对面,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建筑与高架道路的距离。走在公寓下的延安路边的人行道上,抬头仰望,你甚至会有一线天的感觉。而五层楼那位住户晾晒的衣服,甚至还很不巧地贴在了高架的路灯杆上。

  虽然不是最繁忙的上下班时段,但是从高架上传出的车辆喧杂声仍然会令人有些头昏脑胀。加之一道门禁的阻挡,几乎使站在门外的记者有点手足无措。

  好在随着一位年轻业主的进入,我们犹如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古朴的大理石地上依稀可见当年奢华的影子,推开脆弱木门,不禁感叹时间的侵蚀是那么的不知不觉。虽然有门禁,但是公寓保留了看门阿姨的习惯,阿姨坐在一个狭小的由木头搭建的小空间内,手持一本满是繁体字的古老书籍慢悠悠地读着。

  马蹄形大楼的转角后院

  摸索着陈旧的紫红色扶手,我们一步步踏上结实的台阶来到二楼,令人吃惊的是,无论是电梯旁的青石门框,还是周围两户的大门,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大门上嵌着铁质的门号,门号下是一个大大的猫眼,古质的铜把手依然能够旋转。

  随后转到二楼半,有一小门通向后院,于是走下仅够一人通过的4格台阶,放眼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中空的屋子,终于看清了它马蹄形公寓的本质了——不过,或许真要看到它马蹄形的样子,只能是在旁边新建的十几层的电信大楼了吧。此时正是午后两点,不由得让人想象过去住在这里的马师是否是在这个后楼道里一边喝下午茶,一边享受午后的阳光闲聊着各种马场故事?

  一扇窗隔开尘世喧嚣

  二楼后院有一位带有苏州口音的老婆婆,她向记者提议,可以找楼上的一位老伯。于是记者想要推开二楼尽头的楼梯通道门上楼,但只见一片黑漆漆的,有点阴森,只能退回,仍从原处的岔口上到3楼。

  乍转至3楼,高架的噪音就使人烦躁不堪,好在81岁的陈老伯盛情地邀请记者入屋闲谈,一进屋子,顿时觉得周遭清静了。记者不禁感慨前些时日,政府对这里进行的防噪音改造的效果,同时也感慨,在如此繁华的市中心,居然可以有这样一个仿若与世隔绝的小桃花源。“我住在这里有半个多世纪了,至少我这间房间和50多年前比没有什么改变。”陈老伯指着桌子边上的一扇门说:“这个是原来留下来的箱子间,边上是壁橱,天花板也未曾动过,仅是为了生活起居方便而在房间里设了一个隔层。地板也几乎没动,偶尔有几块坏了,更换一下。”

  城市原点见证都市变迁

  屋内未变,屋外却是沧海桑田。陈老伯在这里看着人民广场一步步建起,看着周围的一切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去年1月,人民广场完成了最近的一次整修,而采用铸铜工艺精密制作的上海新“零公里”标志,也迁移到人民广场旗杆与上海博物馆的中轴线位置上,“我们大概是距离上海城市原点最近的居民楼了吧?”

  听闻记者提到二楼那条阴森的背面楼梯,他笑道:“那个门已经被封了大约10年之久了,原本公寓有南门和北门可以出入,你看到的黑漆漆的就是北门的楼梯。后来由于考虑到安全因素,将北门用铁门封住,北处的灯和电梯都荒废不再使用了。”后来又听一位楼里的住户说,这一侧的楼梯似乎是当年留给佣人上下用的。

  沿着正面的楼梯走下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出公寓,同时也又一次陷入车水马龙的喧哗之中。此时才发现,在头上那些新窗的夹杂中,依稀可见几扇略有年代的米色窗户——也许它们也想探出头来,吸引那些仔细寻找城市记忆的人们吧……

  [弄堂互动]

  寻找城市地标,赢取上海历史风貌地图

  本期弄堂传说将继续推出读者互动活动,问题则是围绕本期专题的主角——跑马厅公寓。由于相关历史资料十分贫乏,使得这座奇特的建筑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如果你对这座大楼有着亲身的记忆或者独特的了解,欢迎将你的故事发到晨报社区信箱(sqxw@xwcb.sina.net)或直接与晨报社区专线(13501887700)联络。

  我们将选择十位提供信息的读者,赠送由上海市测绘院提供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保护建筑地图》。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