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总书记喝过我家酿的苞谷酒

  

总书记喝过我家酿的苞谷酒
总书记喝过我家酿的苞谷酒
总书记喝过我家酿的苞谷酒
公路一旁是耸立的高山,另一旁是陡峭的悬崖,悬崖的尽头是水流湍急的涪江,江的另外一侧是一个个村落。平武,位于成都通往九寨沟的必经之路,处在重灾区北川和青川之间。汶川大地震,一度让这个全国拥有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大熊猫栖息的美丽之地”重创,那些布满山间的大大小小的村庄受损严重。一年后,早报记者再次造访,九环旅游线上的平武,重现靓丽。

  恢复老本行 在游客身上挣钱了

  平武羌乡的人,过得好吗?涪江西岸高高的羌族碉楼下,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是沿九环线进入平武羌乡的第一村,地震中,村里绝大多数房屋损毁。牛飞村靠外侧的桥头,40多户农房被掩埋在滑落的山石下。牛飞村走马羌寨原有居民80多户,地震后迁移来40户,如今成了平通镇最大的寨子。

  走入连接村庄与外界的主干道,一个明显的彩色招牌“羌乡茶楼”映入眼帘。“平通90%的是羌族,每年夏天,成都、绵阳、九环线上的游客都要来这里吃、住,以前的‘五一’,游客还下河里去玩水,村里还特别为游客设置了竹筏等游乐设施,民俗旅游接待是主要产业之一。”平通镇农服中心主任雍晓东说,目前,牛飞村的农房重建接近尾声,许多村民在新年时已恢复起地震前的“老本行”,通过旅游挣钱了。在牛飞村,每家每户都在门口挂起了“羌族民俗接待点”的牌子,整个一条街走下来尽显“走马羌寨”,每一处都是充满浓郁羌族特色的新民居。农房之间,因地震而移位掉顶的碉楼,也正在进行排危重建工作。“今年清明小长假,有去九寨沟路过平武的游客,看到正在修复的碉楼,还特意停留改变了行程,在这里落脚。”

  我们的苞谷酒 名气大了生意更好

  总书记喝过酒的作坊,生意好吗?在牛飞村的众多羌家乐中,碉楼旁的“灶林酒坊”算得上最有名了,不仅可以供游客停留休闲,还有颇具考究的祖传酒作坊。“胡锦涛总书记都喝过他们家的酒呢。”在雍晓东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在震后重新开张的“灶林酒坊”,新起的四合院和院外挂满的苞谷和羊皮格外打眼。“灶林酒坊”的主人是牛飞村村民赵林,今年42岁,有一手做酒的好手艺,他与妻子马俊蓉勤劳持家,10年前在当地建立了酿酒作坊。

  见到有客人,女主人马俊蓉熟练地端板凳、泡茶、拿点心,一一放好,热情招呼。环顾赵家崭新的堂屋,有一样东西格外醒目,那是夫妻俩与胡锦涛总书记的合影。去年12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了解受灾群众住房重建以及安全过冬情况时,来到赵林家。在自家刚维修好的房屋前,赵林夫妻俩向总书记献上了羌红,把总书记迎到家里。仔细了解赵林一家生产生活情况后,胡锦涛总书记还品尝了赵林新酿的苞谷酒。回忆起胡锦涛总书记来时的情形,夫妻俩显得特别高兴。他们还把总书记品酒用过的碗精心收藏起来,希望借此记住全国人民在四川遭遇大灾后无私的关心与帮助。“去年10月,我们领到了6500元加固房补助款,在银行大力支持下,对酒坊进行了重建,对未倒的住房进行了维修加固,开始恢复了烤酒。”赵家后院就是新建的酒坊,几口酿酒大锅沸腾着,一股沁人心脾的醇香传来。赵林正在教刚刚请的工人用泥沙窖酒。带记者参观羌寨的新房时,马俊蓉说,目前的生活比想象中要好过些,生意也越来越好,他们还把散酒注册了商标。“现在作坊生意更好了,以前一年只卖2万多斤酒,今年仅春节前后就卖了5000多斤。因为总书记喝过我们家的酒,除了周边老百姓,绵阳、江油、省外过往的游客都会买走很多酒。”马俊蓉说,尽管失去了女儿,她曾三个月没有出过家门,但现在她和丈夫起早贪黑,每天都要煮600斤苞谷、酿300余斤酒,收入有了保障。“尽管烤酒很辛苦,但我们就是想继续把酒厂恢复起来,照顾好家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朝闻网

  www.17morning.com)

  冲走“连心桥”还有“爱民桥”

  那些救命的路,还在吗?汶川大地震后,位于平武腹地的南坝镇成为一座“孤岛”,先期到达的救援人员和物资也因涪江阻隔无法进入,南坝镇何家渡口成了平武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一条由当地几个村民驾驶的小渡船,每天长达15个小时,来回摆渡,小渡船被看做是“生命之舟”;在缺乏建材的情况下,一座由前来救援的部队官兵用铁丝、石袋、竹木等架起的临时便桥,被称之为“连心桥”。一年过去了,小渡船、“连心桥”还在吗?

  “你说的是‘大铁渡’?上个月刚送到县城成为地震遗迹收藏了,‘连心桥’被洪水冲走了,但当初的石头还在,我带你们去看。”民工李潘富热心地介绍,“渡口就在这个位置,以前也是停机坪。机械都过不来,大家都在这里排队等候。”带着记者踏上岸边的石头,李潘富笑着告诉记者,其实他也没见过“连心桥”,但每个打过交道的南坝人都给他讲了“连接生命通道”的故事,一两个月下来,他也能讲了。

  在李潘富的众多工友中,有一些是南坝本地村民,他们是划动“生命之舟”的人,41岁的严显会就是其中一个。和现在在工地打零工不同,地震前,她和4家朋友合伙经营着“大铁渡”,以此为家庭收入。“我们这里半边山的村民,都要靠坐船上街。除了学生娃娃免费上下学。”严显会说,何家渡口是一个季节性渡口,一年只有两个月的通航时间,渡口仅有他们这一只非机动船在运行。地震前,除了自己所在的何家坝村外,附近建竹、青河、丫头坪、蒙子村等5个村的人也会从这里坐船过江。“地震后,从早上6点开到晚上12点才收船。”那段时间几家人都动起来了,有人在对岸负责维护秩序,安排上船的人和物资,剩下的人就负责摆渡,“都是免费的。”

  “‘连心桥’被夏天涨潮的洪水冲走了,渡船也拉走了,但人要走的路在。”她说,现在大家要渡江,可以从由济南军区装甲师工兵营撤离时在此修建的另一座“爱民桥”通过。“其实生活没什么不同,都是下力气活。”严显会说,何家坝村有960多人,全村7个社252户人家中,只有32家人的房子不需要重建,大家都出来做活挣钱,争取早日把家园重建好。 早报记者王晓鸥 摄影华小峰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