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处理医患纠纷不要成为“跷跷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30日05:09  今日早报

  处理医患纠纷不要成为“跷跷板”

  □本报评论员 王国荣

  医患纠纷现在很多,但一次纠纷居然演变成一场农民与医生的“激战”,以至于防暴警察动用催泪瓦斯仍难平息,倒是不多见。这起发生在福建南平的“战事”,是医患双方矛盾积蓄到极点的大爆发,反映出一直潜伏着的医患矛盾缺乏正常排泄的管道,以至于到“临界点”时,就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医患纠纷多也是必然现象。看看如今的大医院,一家家都像集贸大市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看病。再看看医生,个个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外科医生,忙得吃饭时间都快没了,有时一家医院一天竟有上百台手术要做。你想想,这是怎样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国家却缺少与之配套的规范机制,没有处理和排解医患纠纷的正常管道,于是矛盾激化并向对抗演变的事件就很难避免。正因为这个原因,笔者极不情愿去批评参与这场“激战”的双方当事人。站在患者立场,一个看上去好好的人,自己走进医院却“走”不出来了,其亲属即使有过激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站在医生的立场,同事被患者亲属给“劫持”了,当然要去救啊。发生这样的“医闹”事件,从一个侧面讲,医患双方都是受害者,是相关制度缺失的受害者。

  人们常说,在处理医疗事故纠纷中,普通患者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不讳言,社会上弱者受欺、老实吃亏的现象确实存在。虽说现在实行的医患官司举证倒置,意在对普通病人权益加强保护,但这一办法出台以来,医疗纠纷案件并没有减少,医患矛盾也没得到多大程度的缓解。最简单的原因,患者或患者家属不是专业人员,而医院是不会主动承认自己有错的。就算是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司法鉴定,也往往有利于医院一方。于是,一些投诉无门的“弱者”不得不采用闹的“原始手段”,甚至采取“鱼死网破”的极端暴力行为,闹到最后,两败俱伤,双方都成了“弱势群体”。

  在此次事件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颇为被动,从一开始临时抱佛脚,派出处置突发医疗纠纷事件的临时小组;到市政法委书记和分管副市长亲自出马,在凌晨时分让医患双方签订协议书。本以为事件平息了,可受委屈的医生这方却闹起了“跷跷板”,他们到市政府集体上访、静坐、请愿。于是,市委领导再来做“摆平”医务人员的工作,作出相关承诺,以求平息事端。感觉政府部门步步落后,处处被动,处置手法上显得没有章法。

  这真是太吃力了!就怕“吃力不讨好”,就怕类似的事件一次次重演,难道相关部门要一次次充当“救火队员”?我们是个法治国家,对于医患纠纷,应该有一个专门监管和处理的机构,以独立的身份依法认定医患责任,依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使医患矛盾有个排解的管道,而不是仅仅靠传统“人治”的办法。

  (相关报道详见本报13版)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