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高模式: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6日01:14  金羊网-新快报

  

江高模式: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
1978年10月29日,由香港同胞邓焜、刘浩清捐资引进美国设备和良种鸡苗的广州市机械化养鸡场建成投产。该养鸡场为中国第一座机械化养鸡场。

  

江高模式: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

  ■整理 新快报见习记者 陈永洲

  1983年,位于江高镇的江村鸡场掀起了以鸡场为龙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养鸡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被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命名为“江高模式”。在其影响下,广州市白云区的江村成为了远近驰名的养鸡产业基地,更成立了江丰集团,延展了整个产业的经营链条。1987年,《人民日报》对“江高模式”进行了系列报道,并在全国大力推广,“江高模式”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样板和方向。

  讲述

  讲述者:谭钜添 广州市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公司+农户产业化道路

  耕山队,林果畜牧场,养鸡组。6个人,2000只鸡。这就是江村养鸡场的前身。以此为起点,谭钜添和他带领的江丰逐步开始了农业产业化探索的征程。

  “1975年江村有1800多农户,可耕地面积只有3000多亩,人均不到半亩地,农民生活非常贫困,很多人还要吃返销粮。为了尽快脱贫致富,江村大队党支部决定在朗布(地名,即现在黄鸡场的位置)建一个队办企业——江村大队养鸡场,让我来负责这个项目。当时鸡舍的建造标准很低,顶层由沥青纸加禾杆草搭成,用茅竹做梁柱,两侧砌1米高的砖墙,鸡舍的前后大门也是用竹和沥青纸造成。当时,鸡场每次只能饲养2000只鸡苗,但就是这样一个简易的村办鸡舍在当时就达到了‘为城市供应,为港澳服务’的目的。”谭钜添回忆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州市取消了农村的派购任务,江村黄鸡要自己找市场了。当时江高镇养鸡的农户非常多,但由于规模小,对饲养技术、饲养工艺不熟练,鸡的成活率很低,而且缺乏销售渠道。一旦遇上瘟疫、价格波动,散户往往承担不了这种风险。江村黄鸡由于油脂丰富、脂肪适中、品味较好,当时在外贸部门的支持下在香港供不应求。散户养鸡销路不畅,而江丰公司的鸡在香港市场又供不应求,面对这种情况,谭钜添一直在思考着,是不是可以找一种双赢的方式呢?

  1983年,谭钜添提出了“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即江丰公司按一定的价格把优质鸡苗、饲料卖给农户,并要求农户按公司提供的技术指导进行饲养。最后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把鸡卖给公司。加入体系后,农户养的鸡就有了一个最低的保护价,旱涝保收,相当于加了保险一样。此后,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在白云区推广开来。1983年,这种以鸡场为龙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的经济组织被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命名为“江高模式”,其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