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娅茹:大器晚成 戏剧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4日20:31  内蒙古晨报

  

娅茹:大器晚成戏剧人生
娅茹,女,蒙古族,1937年生,呼和浩特章盖营子村人,国家一级编剧。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现任内蒙古剧协名誉主席、内蒙古土默特文化研究 会副会长。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剧作家,其创作作品有戏曲、小品小戏和广播剧等。话剧《天边的呼唤》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团结奖”;民族歌剧《满都海彻辰》获文化部第
娅茹:大器晚成戏剧人生

  ○ 杰出内蒙古人之——60名艺术家系列

  她是一部历史,耐人寻味。她是一首老歌,令人惦念。她的一生充满坎坷,而又自信坚韧,她将尘世的大人物与小人物写进了剧本,还原了人物本身,还原了历史。她呈现给人们一个时代。

  “每一本剧作都有时代的印记,都是人物形象的还原,编导应尊重剧作,尊重原创,尊重历史。”对于自己的成就,娅茹谦称自己是大器晚成。

  今年7月15日,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她“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苦涩的童年

  她是烈士之后。

  娅茹的童年饱尝了生活之艰辛。1937年,日本鬼子进了绥远,父亲朱实夫带领蒙旗独立旅,会同马占山展开了绥远保卫战。“母亲经瑞霞怀孕在身,回到了娘家美岱召。当时日本人经常进村骚扰,母亲躲在半山坡上的一间破房子里生下了我。”娅茹回忆说。

  不久父亲在战斗中负伤,母亲带着小娅茹来到了父亲的驻防地照顾他。父亲带伤担任前敌包头对岸河防指挥,时常出击日伪军。部队经常调防,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没有固定的家,一家人总在路上……

  1941年,父亲在甘肃殉国。那时娅茹4岁,弟弟2岁。因为大姨夫在傅作义部队就职,他们驻军在河套的陕坝,一家人只好投靠大姨经瑞云了。在部队战士的护送下,一家三口乘坐羊皮筏在黄河上漂了十多天才到陕坝。

  后来娅茹上了傅作义办的奋斗小学。不久解放战争爆发,八路军进攻包头,全体师生撤到河套。此时家里几乎断粮。妈妈把家里的东西三分不值二厘地卖掉,也难以糊口。无奈之下,娅茹和弟弟就到“广恒西”羊毛厂去当童工。她给人家撕羊毛,弟弟扛大包装车。“我有了当童工的经历,在以后的生活中,承受就变成很自然的了。”

  后来,很幸运的是,娅茹考入了官费办学的北京蒙藏学校(今中央民大附中)。

  能到北京上学,她感觉很幸福。学校的校风很好,同学都有阅读的爱好,娅茹在学校读了很多书。“我的理想是当法官,高考时,只报了政法学院一个学校,表示我学法律的坚定决心,结果我没有被录取,原因是我的家庭出身,政治条件不合格。”

  既然不能当法官为别人主持公道,娅茹就为自己找个快乐的事干,1959年,她毅然选择了回原籍,考取了内蒙古话剧团。

  干一行爱一行

  剧团以团带班,教授表演,结业后,娅茹被分配到蒙语队,不久以此队为基础成立了内蒙古民族实验剧团。

  这是一个用蒙古语演出的剧团,娅茹虽然是蒙古族人,但根本不会蒙语,她想加入话剧团,可团长对她说:“你是蒙古族人,你必须在三个月内学会蒙语!一年之内学完蒙语小学的课程!”

  娅茹对此没有什么信心。但身在蒙古语剧团的语言环境中,开会、学习、排戏都是用蒙语,三个月后,娅茹突然能听懂开会及读报的内容,并且能开口用蒙语说话了,她感到异常欣喜。

  但她还是演不了戏,上级决定让她搞中心工作。“我经常下到农村和牧区,搞信息采集工作,那样的生活体验,虽然当时没有感觉,可事后我得感谢这段经历给了我那么多的生活感悟,尤其对蒙古族牧民的生活及民族性的理解,以及他们诗歌般的美妙句式,内涵丰富多义性语言中的哲理,让我惊叹不已!”娅茹说。

  1957年,娅茹被派到锡盟牧区搞普及文化时,单位把她一个人留在牧民家劳动生活,她和这家的小女孩每天赶上勒勒车去草原深处拣牛粪,阿爸和额吉看到娅茹捡回来的粪笑着说:“霍日贺依(可怜、可爱、心疼等)!你连马粪都拣了回来。”眼里充满了爱怜。

  娅茹感受到那种被人心疼、被人关怀的幸福感,这正是娅茹心底渴求的温暖。在自然的怀抱中,心是那样的自由宁静,不似城市纷繁复杂,她萌生了留在草原做牧民的想法。

  娅茹给剧团的领导写了信,说自己不回去了,要当牧民。团长着急了,委托旗文化局派人找到娅茹说:“有紧急任务,你赶紧回去!”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个从北京来的学生,怎么会选择当牧民呢?

  后来,娅茹被调到内蒙古文化局艺术处,当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机关要精简干部,于是她被调到呼市武川县东土城公社劳动,在那里她学会了从种到收的农活,接触了农民,懂得了他们的感情和他们生动的方言。两年后,娅茹又被调到内蒙古博物馆,当讲解员。三年后,又调到内蒙古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宣传科。工作调动频繁,但她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这也为她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年轻时的娅茹(照片由本人提供)

  投身戏剧

  “文革”对于娅茹来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每每谈到此,她都避开了,因为在“文革”中她受到的伤害太深了。苦难的经历,深入基层生活,为她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文革”后,娅茹被安排在内蒙古文联剧协。在工作中她渐渐地恢复了自信,开始抓戏剧创作,她的兴趣是写小说。有朋友提醒她:“你在戏剧界工作,又抓创作,你自己没有作品,是站不住脚的。”

  后来娅茹尝试着写东西。长期农村牧区的生活,语言上的优势,使她创作起来游刃有余。她开始主创话剧和歌剧,不久后就写蒙古剧和地方戏了。

  为繁荣自治区的戏剧事业,娅茹在组织、联络、服务等方面尽职尽责,努力把内蒙古的戏剧推向全国,其创作的剧目多次获得国家奖项,参与演出的演员宋转转、宁才、张凤莲、武利平等也获得了“梅花奖”。为培养作家和出作品,华北五省市(区)多次联合召开剧本及戏剧理论研讨会,培养了一批作家,出了些好作品。为此,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娅茹“戏剧活动家”的称号。

  娅茹任内蒙古文联戏剧家协会主席期间,十分重视民族理念的研究。她认为,民族性才是创作的灵魂,只有深度挖掘民族性,了解民族,了解人物,捕捉人物的灵魂,才能了解人物的每一个行为与思维,作品才有力度。“好故事还得有好人物。”谈到戏剧创作,娅茹认为,戏剧重在人物的刻画,刻画多个人物则可以全面展示社会与时代,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起到“作品改变人”的宣传效果。

  “我退休后出的作品比上班时多,担任剧协主席,就是想为繁荣全区的戏剧做些贡献,那是我的工作。”娅茹说。

  大器晚成

  生活给了娅茹太多的感受和感悟,她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采,退休后,照顾家人与写作,都是她乐意做的事情。

  1997年退下来后,她潜心创作,戏曲剧本《光棍汉与外来妹》获2000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提名奖(此奖为当时国家级剧本最高奖)。而该剧的演出则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该剧由乌盟东路二人台歌剧团晋京演出,受到了首都专家和观众的欢迎,中央电视台曾连续播放了七次,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演员武利平凭借在该剧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梅花奖”。同时,该剧也提升和发展了二人台这一剧种,提高了二人台的知名度,也救了一个剧团。原本剧团生存很困难,下乡演出一场只给1000元,现在提高到5000元,剧团的处境得到极大改善。

  此后,娅茹又写出了小品小戏《人心四两重》、《搓莜面的女人》、《又一村》等剧本,均获曹禺戏剧奖等奖项。这些剧目分别由包头市漫瀚剧团、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团、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演出,二人台也由此被带到了福建、广东、山东等地,从而传播了内蒙古的地域文化。此外,通过小戏的演出,造就了一批年轻的优秀演员,他们在各类比赛中均斩获奖项,为我区争得了荣誉。

  继而娅茹又写出大型戏曲《 大花眼》,被文化部列为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本,后又被列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国庆献礼节目,是全国十部戏曲之一。文化部对此剧给予了启动资金,这是我区首次入选国家艺术精品工程的剧目。

  娅茹认为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内涵,于是她用小故事的形式,在报刊上发表家乡话小故事60多篇,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她认为这是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微薄之力。本报记者 段国栋报道并摄影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