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人们说,我们烧窑峪村以前是一个靠烧炭、卖炭为生的小山村,所以叫“烧窑峪”。那时,山上的植被非常繁茂。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们还是靠山吃山,并且“力度加大”。很快,山坡上的粗树都被砍掉了,连拇指粗细的小树也被砍掉,用来烧火、做饭、取暖。到后来,又听说搞养殖能赚钱,于是就决定用山上的草皮养山羊、养牛、骡马等牲畜。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本树木茂密的山林变成秃头了。等到夏天下雨的时候,河里流出的水都是泥水,水土流失严重。到了冬天,黄沙漫天,空气里满是黄色的沙尘。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许多绿化山区的好政策。县里开始转变思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生态优先、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和社会造林多措并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相继实施。飞播造林时,父亲也跟造林队一起上山了,在山上摇小红旗,确定播区的界限。
到了1993年,山上飞播的树苗和前几年栽的部分小树都长起来了,山上开始绿了。大家有了动力,村里自己也开始造林。1996年我们村北山又开始造林了。到了栽树的季节,我跟着一起组织村民到山上挖坑造林,村民干活一天赚20块钱。到了2002年,县里安排技术员跟镇林业站的人一起来到我们村继续造林。
现在,我父亲栽的松树已有20多厘米粗了,2002年在村后山坡上栽的小松树也有一人高了。以前的荒山,如今就连冬天山上也有了绿色。森林植被恢复后,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村庄的空气也越来越清新。
到了2004年底,随着北京市山区生态林补偿政策的出台,我们这些祖祖辈辈守着大山,土里刨食的农民不再靠山吃山,而是“人养山、山养人”。现在,我当护林员一年收入4000元;10亩退耕还林地,种了4亩梨树、6亩杏树,一年卖杏核就收入6000元。再加上食用杏等,我家年收入有2万多元。收入高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我现在住的是自己设计的四合院,窗明几净,家电齐全。
从靠山吃山、坐吃山空;到人养山、山养人,我们爱绿护绿,向大山、森林、绿色要效益。县里还支持我们在山脚下建了果园,红红的苹果、雪白的梨、金黄的甜杏,都绽开了甜美的笑容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我家的变化只是众多受益于绿化造林和生态林补偿政策村民中的一个缩影。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到烧窑峪村来走走,听清脆的鸟鸣,呼吸新鲜的空气,采摘新鲜的水果,你更会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农村!RJ061
插图 田凤 RB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