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港府驻粤办主任郑伟源: 香港明年将设驻深专责机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0日04:34  南方都市报

  

港府驻粤办主任郑伟源:
郑伟源坦言,经济已经见到曙光,但肯定没到复苏阶段,还需要时间。深港记者 吴进 摄

  ■人物简介

  郑伟源,2009年1月被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他在198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社会科学学士学位,其后再取得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亦曾到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接受培训。他于1989年加入香港政府,担任政务主任,曾先后调派到不同的决策局及行政部门工作,包括香港驻新加坡经济贸易办事处、前资讯科技及广播局、前库务局、保安局和民政事务总署。在出任现职前,担任工业贸易署助理署长一职。

  汪洋书记提出的“双转移”,是个必须走的、也是自然的道路。金融海啸加速和催化了这个过程。即便“双转移”没有被提出来,相信很多港资企业自己也会做。“双转移”应该交由市场来主导,政府部门给予配合。

  (香港涉及)深圳方面的工作太多,需要一个专责小组去处理。从香港到深圳,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开车不塞车要一个半小时,所以希望有同事负责日常的工作,可以联系深圳市政府,同时联系在深的港企及港人。深圳的香港人比哪里都多,是不是?———港府驻粤办主任郑伟源

  经济形势

  珠三角港企倒闭超万家

  记者(以下简称记):2008年开始的金融海啸,给珠三角港企带来了多大的冲击?你如何评价这次金融海啸的严重性?

  郑伟源(以下简称郑):金融海啸的影响,不单对香港,对内地、东南亚以至对全球影响都十分深远。这次危机有别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这次金融海啸是全球性而非地区性,伤害性大得多。欧美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港企在广东大多是加工贸易出口,是最“应”的,因为出口对象都是欧美。

  记:据说珠三角港企的订单大幅萎缩,你了解到的情况是什么?

  郑:年初最严峻的时候,我走访大量企业,他们都反映订单跌得很厉害,起码跌了三五成。尤其是奢侈品跌幅更大,日常消费品跌幅就小一些。我想强调的是,金融海啸对港企的影响,不单是金融海啸本身,在广东的港企,其实从2008年初就开始遇到许多困难,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合同法》引致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再来个金融海啸,几乎是雪上加霜。

  记:从去年开始,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珠三角港企出现倒闭潮,以往港企有没有面临过如此严峻的危机?有多少港企倒闭?

  郑:金融海啸对我们港企肯定是一个很重大的打击,改革开放30年,广东是排头兵,与香港(贡献)密不可分。这次金融海啸对港商肯定是打击最严重的一次。因在广东的港企不在香港登记,所以我们对港企倒闭没有一个确实的统计数字。根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统计,去年搬迁关停的企业为2452家,但大家知道,其实有很多企业关门,却没有取消登记。通常我们说广东约有5万家港企,我们通过商会和其他一些渠道获取的数据,倒闭企业大约是过万家。而且还有许多企业规模大幅收缩。幸运的是,据我所知,近几个月来情况开始稳定。

  “经济还没到复苏阶段”

  记:内地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增长7.7%,国家亦认为经济回暖,你如何看待目前经济形势?

  郑:通常经济指标有好几种,GDP是其中之一,现在大家都觉得保八问题不大,但我们预计香港仍是负增长,只是最近财政司司长把经济预测收窄了跌幅,由原来的5%-6%调整为3.5%-4.5%,不像年初时那么悲观。

  但如果你看出口数据,现在我们国家的出口同比仍然是负增长,第三季度全国出口同比仍有16 .5%的跌幅。虽然这个跌幅已经比第一季度的超过20%有所收窄,但仍是双位数的跌幅。我觉得经济肯定还没有完全复苏。要完全复苏,还是要看外围市场,尤其是欧美。复苏言之尚早,只是明显看到势头已经稳定下来了。失业率也是经济指标之一,香港1-9月的失业率一直稳定在5.3%-5.4%,可见金融海啸对香港就业市场的影响还不算大,可以说是“输少当赢”。

  记:香港的经济已经开始趋稳了?

  郑:用我们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的话来说,“见到少少曙光”。整体来说,香港经济开始稳定下来,已经见到曙光,但肯定没有达到复苏的阶段,还需要时间。这中间除了要看香港或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国家采取了很多很有效的措施,例如4万亿资金的投入稳定了经济。但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我们很难在恶劣的全球经济环境下独善其身。相对于其他地方,我国的表现已经较为优越。因为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好,国内的市场发展较快,内销市场也能一定程度上支撑经济发展。

  “我都买不起内地的房子”

  记:目前内地楼价再度飙升,股市亦波动起伏,香港楼市股市亦出现交投畅旺的现象,你认为这是经济好转的前兆吗?

  郑:内地楼价确实飙升比较厉害,我都买不起内地的房子……但从香港来说,客观地看,影响楼市的因素很多,不能单凭此来判断经济已经复苏。有很多因素影响香港楼市的升与跌。比如说,很多时候楼市的上升是由于热钱的流入,也因为香港目前的息口比较低。所以经济是否真正复苏,要看GDP的增长,还有出口的形势。香港毕竟是一个很小的、外向型的经济体系,外围的经济环境对香港的影响较大。在我看来,香港经济已经稳定下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是否真的全面复苏,这也要看全球经济的情况,尤其是欧美方面。因为欧美复苏,香港的出口自然会好转,就会带动香港经济。

  记:本轮金融海啸仍会持续多久,下半年的经济形势是否乐观?

  郑:经济形势开始稳定一些了,目前我没有看到特别大的不利因素。现在,例如在澳大利亚,政府逐渐退出经济刺激方案,但我觉得环球经济目前仍未复苏,因此我呼吁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对退出经济刺激方案,还应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我个人比较审慎乐观,希望全世界同心协力将经济稳定、复苏。

  记:据媒体报道,经济突然复苏,不少国外订单突然出现,却出现招不到工人、停产企业短期复产困难的情况,你所了解的情况是否如此?

  郑: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实有出

  现这样的情况。今年年初接任以后,我一路走访企业,定期去了解他们最新发展的情况。港企较多集中在东莞和深圳,另外中山、惠州也有去,当然也包括广州。很多企业尽管没有倒闭,但是收缩了,工人减少约20%-30%.最近的8月、9月,包括10月初的时候,有好几间工厂跟我说,“订单来了,请不到人!”这真的是企业的心声。

  记:订单来了是否意味着经济形势的好转?

  郑:现在虽然订单回来了,但这些订单跟以往不同,被称为“短单”,因应圣诞节,只要几万套,这显示出外围经济未完全复苏,我们看到出口的情况还是下跌。幸运的是,尽管是短单,订单还是回来了。当然利润是降低了。工厂忧虑是否能陆续收到大的订单,在此情况下,企业表现得较为谨慎,“心大心细”(形容犹豫不决),不敢再大量招聘民工。另一方面,很多民工回家之后没有再回到珠三角,没法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人。所以企业希望欧美能尽快复苏,企业有一个稳定的订单来源,情况就会好很多了。

  记:从去年起,国家启动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你认为对经济回稳效果有多大?港企能否享受到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好处?

  郑:4万亿投入很多是在基建项目以及支持内需。很难说港资企业会在其中直接得益,但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港资企业在内地也非常活跃,在广东、华南甚至是全国,在国家经济稳定的带动之下,港资企业一定是得益。他们未必直接参与到这些项目之中,但会受益于由项目引申出来的经济发展和带动。

  港企出路

  提醒港企内销潜力很大

  记:金融海啸之下,海外市场需求下降,珠三角港企的出路何在?

  郑:我想说说内销。金融危机之下,港企也开始留意内销市场。以往很多企业只考虑出口,因为有很多优惠政策、出口退税等。欧美市场严重收缩后,开始关注内销市场。4万亿的投放带动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看G D P就知道,我国对金融海啸的应对非常好。整体看来,基本上我国没有哪个地方因为金融海啸发生了很大的困难。这也提醒港企,内销市场潜力很大。

  记:为了帮助港企开拓内销市场,内地出台了哪些政策?

  郑:广东省和中央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协助发展,比如在税收上给了一定程度的优惠,海关“多次销售、一次申报”———避免以往还没销售呢,就要先交税的窘况,在今天港企资金流尤其困难的情况下,帮助很大。政府还帮助举办了很多对接会,如广交会、春交会,帮助港企与内地企业对接。香港工业总会也在考虑做一些展销,香港贸易发展局也做了很多工作帮助港资企业推动内销,例如知识产权的保障。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非官方机构)有个“升转一站通”的服务,即为港资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也协助企业建立品牌内销。同时企业要发掘市场销售网络、知识产权保障等,都是关注点。

  记:目前在开拓内销市场上,港企遇到哪些困难?

  郑: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内销网络不熟悉。例如如何在不同的大型市场落户,如何建立销售网络。二,对不同省市法规的了解不够全面。三,知识产权如何保障的问题。细微一些的还包括,申请内销的手续等。特区政府、香港文化局及各地政府都在多方面去配合解决这些问题,如对接会、法规宣讲会等。当然知识产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还需要时间在内地发展。

  “双转移”是必由之路

  记:金融海啸让港资企业饱受打击,珠三角港企“前店后厂”、“加工出口”的模式是否已经不合时宜?

  郑:我个人觉得并不是因为金融海啸。升级和转型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看日本、台湾、新加坡等地都是如此。广东也在走这一条路。

  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了双转移的战略。

  郑:汪书记提出的“双转移”,是个必须走的、也是自然的道路。金融海啸加速和催化了这个过程。在欧美订单减少的时候,令“高投放、高耗能、高污染、低增值”(三高一低)的企业长远来说不能永远持续。即便“双转移”没有被提出来,相信很多港资企业自己也会做这种改变。有些港资企业十几年前已经从深圳转移到河源、肇庆等地,物流成本比在深圳更低。而“双转移”政策的提出,省市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对港资企业来说更加有吸引力。

  记:港企对双转移的态度如何?

  郑:据我了解,很多港企对“双转移”模式是相当支持的,如果继续维持劳动密集的企业,需要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去做。同时,广东已越来越先进,港资企业也该去制造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了。所以“双转移”是自然趋势,对企业来说并不是负面的。概念是正确的,但在转移过程中,部分企业因海啸遇到较大冲击,资金流有问题,没法进行转型转移,他们希望省市政府给予一定的空间,而港府也尽量配合。所以整体来说,双转移是趋势,应该交由市场来主导。当企业发觉生产成本过高,自然就会考虑转移到粤东、粤西、粤北等地。

  珠三角长三角各有优势

  记:有舆论认为,珠三角港企遭受海啸打击较长三角严重。那珠三角港企倒闭潮的出现,是否印证珠三角的经济模式已落后长三角?

  郑:我不会用“落后”这两个字,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模式不同,珠三角因为传统上毗邻港澳,在其发展初期,香港从1960-1970年代开始,由于土地、人工成本升高,制造业搬到珠三角,这都是为了降低成本,当然不会搬到长三角那么远。由于历史原因,珠三角港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主要出口欧美。这正是金融海啸打得最狠的部分。但不能就此说珠三角的模式落后于长三角,因为大家的发展方向不同。

  记:在你看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在经济模式上各有优势?

  郑:今年《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发布,把珠三角和港澳错位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2020年服务业占产业结构的60%,人均GDP到13.5万元人民币。长三角在2008年8月也有一个规划,可以看出国家对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同样重视的。我个人觉得,长三角和珠三角有一个良性竞争是很好的。我们国家这么大,每个地区都有其优势,我不觉得珠三角的经济模式比长三角落后,只是模式不同,尤其港澳的金融业、服务业十分领先。我觉得错位发展很重要,比如珠三角强劲的先进制造业,对发展港澳的金融业很重要,比如珠三角企业做大做强后可以到港上市融资,这对香港的金融业帮助很大,香港可以提供国际融资的平台。

  深港关系

  驻粤办将设深圳专责机构

  记:特首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港府驻粤办将在深圳设立专责机构,现在设置进度如何?

  郑:目前还处于很初步的阶段。曾荫权特首在其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在深圳、在驻粤办之下成立一个专责小组,联络深圳有关方面的工作。因为深圳方面的工作太多,需要一个专责小组去处理。从香港到深圳,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开车不塞车要一个半小时,所以希望有一组同事负责日常的工作,可以联系深圳市政府的同事,同时也联系在深圳的港资企业及香港市民———深圳的香港人比哪里都多,是不是?

  记:在深圳设立专责机构,有没有具体的方案?

  郑:小组的人数或工作范围等还在安排过程中,没有确定的方案。希望明年办好,到时候会再给你们反馈相关信息。

  记:你上任已近一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郑:今年是我做公务员的第20个年头,我是1989年7月入职的。20年来,从未试过在哪个岗位是一接手就完全停不下来。但接任驻粤办工作一年,可以说一直在不停地走动。

  记:为什么会是这么一个状态呢?

  郑:第一,我是办公室的主管,很多事情要亲力亲为。第二,我刚接任这个职位,对我来说比较新,我对自己要求也很高,希望在很短时间内尽快了解这个工作,也希望能尽快认识与我部门对口的联系人,如港澳办、外经贸厅、省市领导等。

  第三,我刚接手时,就碰上两件大事。一是金融海啸,港资企业正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入职第一周就下企业去了解经营情况,马不停蹄地走访省内的企业。二是我1月5日上任,1月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珠三角纲要》,该纲要出了不到两周,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与副省长万庆良已经会面讨论相关事宜,当时驻粤办提供了很多支援。

  记:作为港府驻粤办主任,你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什么?

  郑:2002年驻粤办成立之初,只负责广东一个省份,2006年开始扩大到5个省区,包括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和福建。我给自己设置的目标,是在上任的头三个月拜访这五省区负责港澳事务的副省长及下面的一些官员,这一目标我都做到了。尽管过程很辛苦,但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更多更好地了解了工作。我有一半时间不在广州办事处,而在外地出差,经常是一次走访多个城市。基本上到今年国庆放假的时候,才有一次喘息的机会来整理一下个人事情。

  记:你的太太和孩子目前在广州吗?

  郑:他们目前还在香港。主要是儿子还在念小学六年班,希望他完成小学学业,目标是明年年中能把他们接过来。儿子一直是念国际学校,到广州也会一样。现在我的妻儿会在周末或假期的时候来广州。

  港府驻粤办主任郑伟源是个大忙人,虽然驻粤办设在广州,但他有一半的时间在内地各城市出差。

  郑伟源授命于危难之际,2009年1月,当他走马上任时,金融海啸正猛,港企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郑伟源上任才三天就碰到大事,国家就公布了《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珠三角纲要》),《珠三角纲要》出台不到两周,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就与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会面讨论相关事宜,驻粤办穿针引线,提供了很大支持。

  港府驻粤办负责香港与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和福建五省区经贸工作,郑伟源上任后给自己设置了一个目标,头三个月拜访完这五省区负责港澳事务的副省长及相关官员,在他马不停蹄的访问中,所定的目标顺利实现。

  “直到国庆假期才喘一口气”的郑伟源,10月28日在广州中信广场71楼的办公室接受本报专访。尽管“不停地奔走”,他看上去仍然神采奕奕,语速很快,逻辑严密,果然是个打不倒的香港人形象。

  郑伟源对经济走势保持谨慎的乐观。他认GDP虽然看起来不错,但出口仍然是负增长,就业还没有根本好转。经济肯定没有完全复苏。要完全复苏,还是要看外围市场,尤其是欧美。复苏言之尚早,只是明显看到势头已经稳定下来了。

  谈到内地的高企的楼价,郑伟源坦言“我都买不起”。谈到自己的家庭,他表示出差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办法把老婆孩子接到身边。

  《深港高端访谈》系列报道逢周二见报。敬请垂注。

  统筹:谢江涛 付可

  采写:深港记者 孙莹 见习记者 邓婧辉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