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汤振华 梁建强)京族“绣花彩”服装、仫佬族对襟绣花女服、黎族刻木记事实物……你或许想不到,这些东西,目前全世界仅各存一件,就藏于武汉南湖之滨的中南民大民族学博物馆。该馆日前摘得“武汉城市圈博物馆纪念馆优秀陈列展览展示”的“最佳创意奖”。
中南民大民族学博物馆展馆面积2600多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该馆馆长柏贵喜介绍,展馆收藏了我国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区29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物1万余件,大到生产工具,小到服饰、生活用具,应有尽有。馆内藏了些什么宝贝,记者带你去逛逛。
这个博物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中南民族学院民族文物陈列馆,1984年在著名学者吴泽霖先生倡议下复建,并正式命名为“民族学博物馆”。
瑶族军寮长鼓、苗族芦笙、黎族鼻箫……耳边仿佛萦绕悠扬的民族音乐旋律;精美的刺绣,繁复的银饰,神秘的傩面,不用一颗铁钉的土家族传统雕花家具,展现了各民族人民精湛的手工技艺。
在土家族民俗厅,有一张2米多高的大床,床有三重檐,用浮雕和镂空等手法,雕刻有土家族服饰、兵器、乐器、狩猎工具以及反映人类生殖崇拜的瓜果、花卉等,还有反映土家山寨艳阳高照,皓月当空,河上跨桥、河中行船等几十幅文化内涵丰富的图案,这张“三滴水床”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因三重床檐好似三重屋檐淌下的雨滴而得名。
据了解,各展厅展出的实物,有的是师生们在田野调查中收集,有的通过各种渠道征集。许多存于该馆的什物成为国内唯一,这些濒临失传或绝世之物,有些在各民族地区民间早已失传,甚至不见于当地博物馆等文化机构。
2009年5月,为馆内土家族藏品展览,柏贵喜与工作人员先后奔赴鄂西、湘西地区收集藏品。他打算将土家族家中使用的“火塘”场景搬到博物馆,在鄂西地区寻到8件“火塘”配件,却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组件“梭铜钩”在许多土家族居民家中已经消失。
“梭铜钩”是一种烧水的挂器,以前一般采用木头作实心,外包竹片;现在的“梭铜钩”都用铁打造,竹木制造的极为少见。
苦苦寻觅2个月后,他的博士生龙运荣,在五峰县挨家挨户打听,终于从一户居民家的杂物堆里,将这个器物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