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搀扶老人迎接家乡客人 闫志国 摄
贺家碧与她的孙子
本报记者看望贺家碧老人
城口县民政工作人员和本报记者远赴石家庄看望贺家碧
贺家碧是城口县咸宜乡环流村14组人,老革命谢正伦的遗孀。自老伴1996年去世后,她便随儿子到河北省正定县拾荒度日。这一去就是14年,老人再没有回过家。老人的新年心愿,就是想回老家重庆城口县安度晚年(本报14日起连续报道)。
昨日,城口县民政局优抚科副科长向泽军,以及贺家碧老人老家所在地——城口县咸宜乡政府民政办工作人员王仕成,本报记者随行,赶赴石家庄,去接老人回家。
“老家来人了,太好了”
昨日下午1时许,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南牛乡东刑庄村。室外温度零下2℃。
道路两侧,积满厚厚的冰棱、冰块。两辆汽车在村头一栋小院门口停了下来。
“他们来了!来了!”门口站着一名年逾五旬的男子搓着两手,操着重庆话,给屋里报信,一边热情迎上来,嘘寒问暖:“我妈妈听说你们要来,昨晚一晚上都没睡好觉!”
他叫谢显凯,74岁的城口籍老人贺家碧的儿子。老人和儿子一家租住在当地村民的一个小院里。院里共三间大房,是当地农村惯常的平房。屋里没有暖气,正屋角落里摆放着几个水桶,桶上放着把铁锤——天气太冷,桶里的水已全部结冰。
贺家碧老人正躺在隔壁屋的炕上,养伤。前几天,骑三轮车买菜的她在回家途中,被一辆摩托车挂倒,左腿膝盖受了伤,行走很困难。
炕上铺着层薄薄棉絮,上面有两床薄被,显得很破旧。床头摆放着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贺家碧称,那是她几年前花20元钱从废品收购站买来的。
“贺婆婆,您好!”听到乡音,老人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老家来人了,太好了,感谢你们,我死也可以了…”边说,眼泪边涌上眼眶。
“我们是代表县委、县政府来看望您的……”向科长赶紧上前,说明来意,表示将遵照贺婆婆的意愿,对她按政策进行帮扶。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番心血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贺家碧一个劲地道谢。
县民政局确定救助方案
“我没啥要求,我就想证明谢正伦,他是金不是虫。”听到向科长询问自己有什么想法、意愿时,贺家碧赶紧表明了心迹。
原来,贺家碧老伴谢正伦是一个军医。说起老伴,贺家碧老人言语中尽是崇拜之情:自己在当地民办学校当过三年老师,还当了两年赤脚医生。她的医术都是老伴谢正伦手把手传授的。
“他大我15岁,他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贺家碧介绍,老伴在过世前4年,双目已经失明,可依然不愿意麻烦政府。
老伴的奖状和勋章,被贺家碧放在床头的木柜里面,钥匙就放在她贴身衣兜里,“连我们都不让沾手!”女儿谢显英说。
“贺家碧老人其实并不是我们的重点优抚对象。”向科长透露,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规定,谢正伦的身份是在乡退伍军人(即俗称的“老复员军人”),其优抚政策只能覆盖其本人,并不涉及其家属。
他表示,考虑到老人家的特殊情况,城口县经调查、商议,最终确定救助方案: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为老人提供保障。如果老人愿意,将接老人回老家,并将她妥善安顿在当地,圆她的回家梦。
拟今天返渝给老伴上坟
按照城口县当地政府提供的救助方案,若老人想要回家,一个办法将其寄养在当地亲戚家,一个是将老人安顿在敬老院,可两个办法贺家碧老人都不大满意。
贺家碧老人目前共有5个子女,其中三个都定居在河北。因担心“万一我得个狠病,孩子们都回不到身边”,贺家碧老人有些犹豫。最终,老人表示,想带着孙子到老伴坟上看看老伴。“我都十几年没见他了,真想回去看看他。”
对母亲的愿望,谢显凯却颇为纠结:一方面,河北距离重庆,千里之遥,加上到城口老家,还要至少七八个小时的车程,他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可另一方面,他也不忍心否决母亲多年的心愿。
相比儿子的顾虑重重,贺家碧老人显得非常坚决。“我身体没有问题,我想回去,也不晕车。”老人表示,因为老家没有什么至亲,房屋也已经全部倒塌,她想回趟家,带着老伴最疼爱的孙子和全家福照片,一同到老伴坟上烧烧纸。
最终,经老人子女的同意,初定今天由老人的孙子陪同她一起返乡,祭扫完后,再返回河北。
至此,老人回家的圆梦行动即将付诸实施。尽管尚不能完全满足老人回家安度晚年的意愿,但老人终于可以在阔别14年后,重回故土,回到其老伴的坟前祭扫。
本报特派记者 涂静 河北报道
网络编辑: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