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于2010年1月18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和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上海世博会组委会联络小组常务副组长王锦珍介绍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最新进展和世博会运营准备情况,并答记者问。杨雄透露,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的方案已经敲定,4月30日晚上为开幕庆典,10月31日晚上为闭幕庆典,设计方案会和奥运会不一样。 世博会场馆建设临近尾声,布展全面启动,世博园区工程建设已经完成了任务的90%。
另外,杨雄还对前一阵子网上流传关于“世博期间不准穿睡衣上街”,“上海雷人英语”两大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宽容对待“雷人英语”
不可能都说伦敦音
我首先说“雷人英语”的问题,我不知道哪个标准算是“雷人”,我们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举个例子,在二十世纪初,我们专门对上海的英语标识进行过一次研究,我们当时也希望所有用英语标识的东西能够标准化。后来我们研究发现,可能美国有关标识英语和欧洲有关标识英语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化妆间的标识都不一样,后来我们研究,是不是用图形标识更适合一些,通用性更强。后来发现图形也不完全一样,有画烟斗的,有画人的,有画高跟鞋的等等,都不一样。
同时,我们在很多地名、标识的翻译上确实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所以我们也组织了很多专家,包括很多学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帮助我们找。同时联系历史,上海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洋泾浜”英语,在一段时间非常流行,大家现在觉得“洋泾浜”是一个很好的文化遗产,“洋泾浜”英语丰富了很多词汇,比如讲“水门汀”等等都是外来语,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王锦珍:我插一句,有的现在大家逐步接受了,比如说“很长时间没见”,现在英文大家多接受“long time no see”。)
标识、标志一定要标准化,因为要给人家指路,指错了不行。但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宽容一下,不能都是标准的伦敦音、标准的牛津音。
穿睡衣上街是历史问题
要进行宣传、教育
世博期间不准穿睡衣上街的事情,实际上这个现象是上海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个现象已经在慢慢演变。很多人觉得这个不可理解,穿着睡衣上街,但是这个是文化现象,也有点客观条件的限制,因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时上海的住房条件比现在要差得多,当时人均居住面积大概也就是三四平方米或者五六平方米,就一间卧室,没地方换衣服,所以只能穿着睡衣上街。
我小时候是不穿睡衣睡觉的,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人富起来以后,现在条件改善了,发现可以穿睡衣睡觉,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种标准,带有一种炫耀的意思。这是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的结果,说明这个现象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实际上这个情况随着上海的发展、城市的改造,大家收入条件的改善,这个现象实际上比当时已经大大改善了。我们不能否认在某些区域、某些地方还有一些这样的现象。但是我觉得对这个问题要通过宣传、教育,希望大家了解这样做不合适。我觉得我们也要有一定的宽松氛围,不要觉得这个事情有什么大不了,随着文明程度的发展,大家会逐步改变这种生活习惯,或者过了几年以后,特别是通过世博会,大家看了世博会以后觉得自己这种行为不合适,会改掉不好的习惯,我觉得世博会的作用就起到了。(法制晚报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