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成都春熙路,依旧繁华热闹。地下25米,一个长80米、直径6米多的庞然大物正转动巨大刀盘缓缓向前掘进。地铁2号线盾构机,正穿越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此时,有着8年驾驶盾构机经验的龚晓林同时紧盯着七八个电子屏幕上的数据,双手不时调整面前数十个按键、旋钮。穿越成都最密集建筑群,他不敢有丝毫疏漏。
“第一个吃成都地层螃蟹”的司机
2001年,广州,刚过完春节,27岁的龚晓林便从一名机械设备制造工人跨入盾构机司机行列。“当时是因为工作需要,没什么特别原因,之后跟随外国技术人员学习操作,一干就是8年多。”
简单的原因、简单的过程、简单的工作,龚晓林仿佛也“简单”起来。“也没什么好说的,都是在隧道里,除了上班就是休息。当盾构司机8年多,我只有3年春节回了家,呆了3天。一周以上的休假两次,一次是老婆生孩子,一次是父亲生病住院。”
2005年年底,成都地铁1号线开建,火车南站至省体育馆站由中铁隧道公司负责修建。作为成都地铁试验段,龚晓林成为“第一个吃成都地层螃蟹”的盾构司机。
2007年12月18日,龚晓林清楚地记得到成都的日子。“我是四川人,现在把家都搬到成都了,家乡修地铁,我咋个不激动嘛?”
“十二罗汉”每天入地12小时
班长,一名主司机加上一名土木工程师,两名机车操作手,一名注浆师,管片拼装4个人,负责管线延长的2人。龚晓林和工友们戏称班组为“十二罗汉”。
1月15日上午8时,“十二罗汉”又走进地下25米,步行一公里多接班。主司机对主司机,土木工程师对土木工程师,注浆师对注浆师……交接十分仔细,“因为今天要穿越春熙路步行街。”
已经记不得穿越了多少栋建筑,挖掘了多少公里隧道,“没有数据、只有经验。”龚晓林一如既往地仔细检查盾构机各个设备,“跟驾驶汽车一样,出发前检查车况是必须的。”
“达到掘进条件,开始掘进。”一声轻吼后,马达开始轰鸣,油泵开始运转,直径6米的刀盘徐徐转动。盾构机以每分钟40~60毫米的速度推进,这是对地层影响最小的速度,还可以保证填充注浆及时。在掘进30到40分钟后,盾构机停了下来,安装隧道管片,延伸各种管道,当紧固螺栓打完,一个循环才完成。此时隧道仅完成了1.5米。
“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从上午8时到晚上8时,虽然是12个工作小时,但工作强度并不大,因为当主司机掘进半个多小时后要等后续管片安装,这时是可以休息的。”龚晓林笑着说,盾构机太贵了,5000多万元呢,只有24小时“工作”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操作机器、看专业书、聊天
到了中午,运送土石的机车带来了午饭———两荤两素的盒饭。坐在盾构机走道上,吃着已经有点凉的饭菜,大伙聊了起来。
“我们在底下只有三件事,操作机器、看专业书、聊天。”不过龚晓林说,公司设立劳动竞赛,可以帮助大家把工作注意力转移到施工上,而且每次穿越的地层都不同,所以每天都很新鲜,这样也就不无聊了。
地下挖土,却没有想象中的尘土飞扬,除了盾构机本身自带的降尘设备外,成都地层本来就含水较高,挖出来直接是泥砂了。
直径1米多的大管道把洞外的新鲜空气带到盾构机里,并不闷。可当记者在地下呆了1个多小时后发现,除了机器以外,再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晚8时过,一天的工作结束,“十二罗汉”又回到地面,这时,天已黑了。“离穿过春熙路步行街只有几米了,很顺利,地面监控也不错,没有出现沉降。”龚晓林上来后又一次核对挖土量数据,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
春熙路至天府广场 已穿越3建筑
成都地铁1号线建设前,地层勘探,25米深,挖出了大量砂卵石。“成都是典型砂卵石地层,有太多卵石了,地铁1号线掘进过程中,我们发现过最大的鹅卵石直径70厘米,其他大部分也都是20厘米左右。”
盾构机在砂卵石地层掘进,操作中有什么不同呢?“挖掘土方量要更精确控制好才能保证地层稳定。”另外,与广州泥岩地层不同,盾构机在成都砂卵石地层中掘进需要更大的推力———1300吨推力。而在广州的泥岩地层,推力一般在1000吨。
用“开弓没有回头箭”来形容盾构机掘进很恰当,地下掘进,没有“倒车挡”,所以龚晓林一直很小心。他们负责的春熙路站到天府广场站,全长1256.3米,现在掘进的是右线,已穿越3栋建筑,“全线有20多栋建筑,在到达天府广场站前,每一米掘进都要小心。”
据介绍,此次盾构机将依次下穿红星路下穿隧道、春熙路步行街、天座地下商城,到达天府广场。这里是成都城中心最繁华区域,未来,地铁通车后,这里会更繁华。
本报记者 张强 摄影 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