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是什么让17年前的劳模哭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9日04:31  今日早报

  是什么让17年前的劳模哭了

  早报慈善年夜饭传达的温情感动了很多人

  □通讯员 胡大淼 高海伟 本报记者 黄轶涵

  “有个女劳模,她可是杭州劳模中遗体捐献第一人!”

  “我是位老劳模,谢谢早报还记得我们。”

  ……

  昨天,早报第九次“感恩有你”慈善年夜饭,向杭州的劳模发出邀请——劳模请上座。早报热线很热,自荐、推荐劳模参加慈善年夜饭的读者很多,一个个感人的劳模故事,继续感动着我们。

  昨天下午,杭州市总工会春节送温暖活动也正式启动。今年,杭州市总工会安排了300万元慰问金,走访慰问对象之一,就是困难劳模,除了带去一束鲜花,慰问标准是每户困难劳模2000元,其中现金1800元,实物200元。

  她随身携带“捐献遗体证”

  “说到劳模,你们一定要去采访一下黄樟英!”昨天一大早,浙江省首位角膜劝捐员朱强荣就给记者打来电话。

  中午,黄樟英刚从西湖边“捡垃圾”回来,因为她是环保志愿者。她把月票夹挂了起来,月票背面夹着一张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志愿捐献遗体证”。

  黄樟英曾是杭州公交28路车乘务员,1986年被评为浙江省劳模,也是希望工程001号志愿者。2005年12月,黄樟英不幸被查出患有乳腺癌。术前,她填写了遗体捐献和角膜捐献的志愿书。现在,她到哪里都带着“志愿捐献遗体证”。

  “我得过绝症,不知道哪天就在路上倒下了。捐献眼角膜和一些器官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我得时刻带着捐献遗体证,万一我有事,眼角膜和器官都可以及时帮到别人。”黄樟英的话很沉重,但她却轻松地说完每一个字。

  早在2002年,黄樟英就被评为早报新闻人物。当年她给早报的一封来信,引出一个并非轻松的话题——劳模,一种淡漠的神圣?她的不安和困惑在当时引爆了一场关于“劳模精神”的大讨论。现在,她也一直在关注杭州的劳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人似乎对劳模这个荣誉看得不那么神圣了,有个别劳模没能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显得落伍了,甚至在下岗后消沉了;还有一些劳模因为身体过度劳累而力不从心了……说实话,杭州有些劳模,现在过得并不好。”黄樟英无奈地说。

  他是单位第一个评上“先进”的临时工

  “评一个临时工当‘先进工作者’,这在我们单位可是头一遭!”读者小高“举报”,她身边就有位不露声色的劳模。

  劳模姓王。在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之前,单位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劳模,王师傅甚至都不太愿意接受采访,不愿在报纸上刊登姓名,大家都说他太谦虚了。

  王师傅曾是杭州港航实业公司客运旅游公司的船长,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劳模。下岗后,去一家事业单位做后勤工作,水电工、清洁工、修理工,他什么都干,每个月拿到手也就千把块钱。全家省吃俭用,勉强够用。

  昨天下午,正在单位的锅炉房里修机器的王师傅,好说歹说接受了采访。

  “本来劳模不应该张口闭口就谈钱的,但生活所迫,爱人身体不好长期在家休息,女儿还在上大学。比起先进工作者这个头衔,我更需要那1500元的奖金。”说这话时,王师傅不敢看记者的眼睛,显得有些尴尬。在生计面前,当年的劳模,只能选择向生活低头。

  “不是我谦虚,而是我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我是曾经的劳模。”王师傅一字一顿地说。

  17年前的劳模哭着打来电话

  昨天也有很多劳模给早报打来电话,虽然言语间也会抱怨生活有困难,但都不肯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即使再苦,也不愿给社会添麻烦,这几乎是劳模的共性。劳模汪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汪先生几乎是哭着给早报打完电话的。“我1993年被评为杭州市劳模。30多年来,我放弃了无数个休息日,一心为厂里好。”2006年,汪先生被查出患有鼻癌,请假住进了省肿瘤医院,当时每个月只有270元的生活费。

  虽然杭州市劳模的医药费是全报的,但迫于生计,出院后,汪先生又回单位上班了。现在,汪先生因为换了工作岗位,工资要从最底层拿起,还经常要上夜班,他觉得有些委屈。

  “早上我在单位看到早报,请我们劳模去吃慈善年夜饭,我咬紧嘴唇忍住眼泪,但心里的眼泪早就收不住了。感谢今时今日,还有人记得我们劳模……”电话那头,汪先生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

  昨天,不少“80后”“90后”也给早报打来电话,大家对“劳模”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总觉得离自己比较远,有些距离感。

  “这么多年轻人不感冒‘劳模’这个词了,会不会是因为‘劳动模范’这个荣誉称号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如果叫‘劳动达人’,或者‘劳动潮人’,大家是不是会更感兴趣呢!”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郭同学调侃地说。

  “现在杭州还在评选‘劳模’吗?我以为这都是老底子的事情了,早就不评了呢!看来杭州对劳模的宣传还不够!”个体户周先生说。

  不少年轻的男读者,对杭州最小的劳模吕红兰很感兴趣,都很佩服她初中毕业,竟然能干到全国劳模。“劳模的精神就是吃苦耐劳,一位80后能得全国劳模,就说明劳模的精神代代相通,永远不会落伍。”网友“平凡年代”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