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矿兼并重组整合的风雨历程中,媒体记者参与见证了每一个重大阶段,记录报道了每一次深刻变化。共聚一堂,他们谈认识、说体会、提建议,也表达了美好的愿景——
本报讯 (记者齐作权)在这次被称为 “重塑中国能源未来格局”的产业变革中,新闻记者一边记录、思索,一边呐喊、助威,既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月14日,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王建武、副总编辑杨小宁策划组织第五支采访小分队,邀请中央驻晋新闻单位、网络媒体记者座谈。座谈会上,与会记者无论是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肯定,对经验做法的推崇,还是对推进下一步工作的建议,一一提出了真知灼见,并表示了美好而热切的愿望——同心做好煤炭大文章,戮力促进三晋新发展。
“山西煤炭的春天已经来到了!”曾当过矿工的经济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刘存瑞坦言,山西资源整合的做法值得推广。仅“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这一条,其意义之大足以颠覆山西采煤的历史。机械化采煤,与传统的炮采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如今,工人们只要一按电钮,采煤机就会割下一大堆煤,既安全又减轻了劳动量,而且基本上可将煤炭资源“榨干吃净”。
新华社山西分社编委王炤坤这样说:“山西选择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经济下行期内断然终结小煤矿挺进‘大矿时代’,是壮士断腕,是负重爬坡,需要党委和政府拿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过人的执政智慧。”中央电视台记者赵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岳旭辉认为,这种勇气和智慧来自于山西省委、省政府对煤炭产业特征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科学判断,来自于对资源型经济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精准把握,来自于对3400万三晋人民和子孙后代康宁福祉的高度负责。
“此次重组整合有效调整了山西煤炭产业的内部结构,做大做强了煤炭产业,实现了煤炭产业优势产能合理有序扩张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全国煤炭产区做了示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和做法。”与人民日报记者刘鑫炎一样,大家对煤炭资源整合取得了共识: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早动手、早收益的问题。中国煤炭报山西记者站站长李仑说,此次煤炭资源的重组整合将有效克服以前多、小、散、乱等煤炭生产模式下的资源浪费、安全生产等诸多弊端,将最大限度地实现煤炭生产的成本外部化。
“目前,山西煤炭重组整合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要实现煤炭产业转型、从煤炭大省到煤炭强省的跨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孙瑞生、山西新闻网总编辑胡凯民、山西经济日报产经部主任王龙飞等纷纷表示,下一步工作中,将积极发挥各自媒体优势,为资源整合鼓与呼,为树立山西新形象、促进山西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