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和志气虹一起在海地工作过的战友谈到和志虹泪如雨下 本报记者 胡辉 摄
战友默哀 本报记者 胡辉 摄
八千里滇边防线同哀
家属北京机场迎接云南3遇难英雄遗体
昨日,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办公楼一楼大礼堂摆满了花圈,设立了灵堂,吊唁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李钦、钟荐勤、和志虹,总队全体官兵向烈士遗像三鞠躬并默哀一分钟表达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与此同时,云南四千余公里边防线上所有的基层单位当天上午也都以默哀等形式举行悼念活动。
近百万人网上献花
上午8时30分,默哀仪式举行。
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副政委和向东说:“设立灵堂,是为了表达对遇难同志的哀思,激励我们要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并且要更好地完成。”
您和我们永远在一起!”、“缅怀亲爱的战友和志虹!”、“和教等您回家!”昨日上午,在昆明机场,来自昆明边检站执勤业务二科的边防官兵们举起了这样的标语。在办公区的大屏幕上,反复出现着和志虹的照片和这样的标语:“向海地遇难的战友和志虹表示沉痛哀悼!”在云南省公安边防信息网上,边检站的官兵们随时在关注着网上的消息。
与此同时,云南边防自上而下均为海地地震中云南三名遇难人员举行了默哀仪式。猴桥站机关和口岸官兵还向遇难战友捐款1万余元。从昨日中午12点开始,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设立的灵堂还对社会各界开放,下午,部分机关领导、边防战士亲属前去吊唁。此外,通过网络向此次罹难维和官兵的献花人数已接近一百万。
据云南边防总队宣传处官员介绍,北京时间17日22点40分左右,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八名中国维和警察的遗体已经启程被送回国内,搭载中国8名海地地震遇难人员遗体的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包机从海地首都太子港起飞,预计今日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云南边防3名遇难者的家属目前已飞抵北京,等待迎接从海地归来的亲人。
老人代儿子前来祭奠
[1]
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一名身材矮小的老年妇女还未进大门,便不停地抹眼泪,在灵堂口的签名处,她不住地抽泣,连拿笔的手都在哆嗦。她不住地念叨:“李政委是个好人呐!”
一走进灵堂,老人就抑制不住地哭起来。走到李钦的遗像前,她跪了下去,叩了三个头,嘴里哭道:“参谋长,你对我的儿子很好啊,多亏了你的照顾……”走出灵堂的时候,她不住地回头张望。
这名老人叫王萍,昆明人,她的儿子是红河边防支队的战士,由于生病导致残疾,于是王萍代儿子来祭拜三名云南边防的遇难者。
除了悼念,不少民众也自发捐款。昨日,西双版纳的张怡来到版纳边防支队捐了200元。张怡认为,她应当用这种方式去支持遇难英雄的家属。据了解,这是版纳边防支队接到的第一笔群众捐款。
李钦(右)送别李严华 李严华供图
李钦:
执行任务
总冲在最前面
“参谋长对自己和部属要求很严格,也很有亲和力,兄弟们都喜欢叫他‘钦哥’、‘参座’。”官兵们这样回忆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司令部参谋长李钦。多年来,李钦战斗在缉毒一线,多次只身打入贩毒集团内部。2005年11月,他率领专案组赴缅甸千里追踪,将国际大毒枭韩永万抓捕归案,缴获700多千克海洛因和大批枪支弹药。
在奉命赴海外维和期间,传奇再度延续。
陶永忠是中国第六支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现任孟连县富岩边防派出所副所长,在他的印象中,李钦总是冲锋在前、最后下班的人。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营地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索纳比工业园区,防暴队初到此地时,整个营区堆满垃圾,还有很多路障,李钦带领二分队开着铲车便开始清理营区的垃圾和路障,只要有人在执行任务或者活还没做完,李钦绝不会离开;平时在整理材料时,李钦也是如此,材料不做完,等到天亮也会做。
而在战斗中,李钦也往往身先士卒。据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护士万艳梅回忆,莱卡平暴期间,李钦作为带队指挥,总是冲在最前面,部下考虑到他的安全,劝他在后面。李钦却说,他有着丰富的经验,更有能力处置突发事件,他要负责将防暴队员全部安全带回国。
在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宣传文化处处长刘广雄眼中,李钦是一个工作狂:“他从来不会命令你干什么,而是用行动告诉你该怎么干。”
“只要是跟工作有关的事情,哪怕半夜三点给他打电话,他也毫无怨言。”刘广雄说,李钦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女儿。每次执行完一个任务,只要情况允许,他都会记得给女儿打一个电话报平安。
“他相当豪爽,喝酒都是一口干。”云南公安边防总队边防检查处李润生回忆,最让他感动的是,2008年9月份他结婚的时候正好赶上“大练兵”,他请了一天假结婚,可是所有的战友同事都在“大练兵”,没有办法到场祝贺。出乎意料的是,到下午六点半休息后,李钦从单位找了一张车,去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把各个部门的领导都拉到李润生的婚礼上,给了李润生一个大大的惊喜。
和志虹(左)和李严华在海底执行任务
和志虹:
和男队员一起
连续平暴
昨日,和志虹的父母从丽江到昆明再去北京接女儿回家,在车上的时候他们还镇定地说自己不能垮了,要把外孙照顾好,不过一下车见到尹文静等昆明边检站的官兵,立刻哭得不成样子。
2007年11月,担任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联络官兼女兵小队小队长的和志虹,作为第一批先遣队员赶赴海地任务区。忍痛离开年幼的孩子,和志虹到达任务区后争分夺秒了解任务区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框架、运作方式等,尽快适应新环境。
“刚到海地的一个多月,我们住的是临时营地,睡地铺,条件非常差,一直吃野战食品,到后来一看见那些东西就想吐。在临时营地,洗澡、上厕所也是个大问题。”回国后,和志虹曾经这样对同事介绍。
和志虹在海地维和期间,以风风火火的作风被防暴队员们冠以“和姐”的称号,就连比她长几岁的人也这样称呼她。战友陶永忠说,和志虹的性格有点像男孩子,做事也像。
莱卡平暴期间,和志虹是唯一一名跟随部队出动的女队员,十几天里,她和战友们住集体宿舍,睡地铺,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但是和志虹从来没有叫一声苦。
昨日中午,和志虹的丈夫郑涛与其他家属一起抵达北京。电话中刚开了头,记者艰难地提及和志虹,忍了几分钟后,电话那端传来了郑涛压抑的哭泣。静默几分钟后, “地震了,妈妈回不来了!”郑涛哽咽着说,上幼儿园中班的儿子在海地发生地震当晚就这样说。当时只确定失踪,儿子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预感,之后大家都不敢跟儿子提及和志虹已经遇难的消息。昨日晚上,儿子也抵达北京,为了不让他长大懂事后留下遗憾,郑涛还是决定让儿子见妻子最后一面。今日中午,他跟其他家属将一起到机场迎接妻子的遗体。而在见到妻子的遗体前,他将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将这个悲痛的消息提前告诉儿子。
钟荐勤:
记录子弹划过空气的声音
钟荐勤,两次赴海地维和的新闻官,外叫“快枪手钟Sir”。“很活泼,很开朗,很爱开玩笑。”说起钟荐勤,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宣传文化处处长刘广雄一连用了三个“很”字来形容。
在海地维和,一旦执勤时遇到突发情况,其他队员们一个动作就进入战斗状态,而钟荐勤要放摄像机、拔枪才能完成出枪。他主动申请编入战斗小队,刻苦训练,终于做到了普通队员拔枪时自己同时完成两个动作。单独比试出枪速度,战友们纷纷败下阵来,“快枪手钟Sir”由此不胫而走。
钟荐勤“不怕死”的新闻工作作风,更令人敬畏。
为更全面地记录防暴队员的工作,钟荐勤要比其他队员面对更多的暴力场面。每一场暴力面前,明明带枪的他不断按快门。“这等于放弃了对自己生命的保护。”战友们说。
2008年4月,海地莱卡地区发生大规模骚乱,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营地遭到武装匪徒袭击,一时间枪声大作,硝烟弥漫。在装甲车半封闭塔台上警戒的钟荐勤始终没有躲避,坚持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直到被队员们拖进车里。
“钟,你是在玩命。”乌拉圭维和部队的一名士兵对他说。
然而,他的回答却是:“身为新闻官,这就是我的战场,我的职责就是用我手中的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下发生的一切,包括每颗子弹划过空气的声音。”钟荐勤的记录——维和警察防暴队地震前的工作生活照,在他遇难后,登上了国内各大网站海地地震专栏。
2009年6月13日,钟荐勤告别临产的妻子,作为第八支维和警察防暴队成员之一再次开赴海地。四天之后的6月17日,他的小女儿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出生了。
QQ视频成为钟荐勤最大的生活乐趣之一。因为时差,他每天只有下班后的一小时可供珍惜——那时,国内刚天亮,妻子徐宏会趁着上班前的间隙,将女儿抱到电脑前让爸爸看看……
本报记者 姚时美 陈会菊
实习生 李长馨
生活新报